![]()
![]()
據《長安縣地名志》記,灤村(原為一村,后分為上灤、下灤兩村)唐時即有,蓋為幾戶聚居的村落。歷經五代、宋、元也未見有城防設施的說法。到了明朝,雖然有“廣積糧高打墻”的圣諭,但那指的是名都大邑,似未涉及鄉村小鎮,下灤村是否有城河、城墻和城門樓,既找不到文字記載,也沒發現地下證物,只好姑認缺如了。
![]()
到了明朝后期,社會動蕩,兵匪交橫,各村的大戶們為了自保,便聯名出資,雇傭貧苦村民,開掘護城河,建筑城墻,修建城門樓。大一點的村子,比如臨近的東留堡和西留堡,都是單獨修建,而如下灤村等較小的村子,就只好幾個村聯合,于是就有了“紅(廟)、徐(家巷)、翁家寨,上下兩灤村”五堡的說去。社會安靜的時候,互不干擾,一出現兵災匪亂,聯防的幾個村子的人們都帶家屬細軟聚在一起,守城自衛2008年,據西安市文物普查隊考查,下灤村堡址有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北城門,城門洞有六七米長,兩邊分立著兩扇鐵皮泡釘的門扇,上面有“大清光緒三年吉日造”的字樣,村老說這個時間應是改造時間,也可為信。據此可知,下灤村城防設施修建的時間至少當在據此三四十年以前,即咸豐七年至同治六年之間(1857年—1867年),這個時候,正是太平天國革命如火如茶的年月,太平軍兵鋒指陜,三秦為之動蕩,大戶們筑城自衛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
專家確認堡址南北長280米,東西寬約260米,原有南、東、北3座城門、城墻、城壕、炮樓齊全,城內有1條南北正街,5條東西小街。村民耆老還說有東、南、西比4座城門,南門還有甕城,城墻周村約有1600米,寬2至3米,護城河寬約4米,水深約2米,可見其池深城厚、樓堅的程度了。
聯系小編:
zai-chang-a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