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地錦或爬山虎
登上西便門古城墻,
沒有蒙古鐵騎,
不見玉泉山涓涓細流,
護城河岸也無白羊食草。
垛口外,西二環車流如梭,
孩童們在步道上嬉戲,
滿地黃葉,兩架秋千搖蕩,
一對戀人遺跡碑旁耳語。
還有你,鋪滿城墻的地錦,
用深秋紅葉封鎖過往,
不顧一切向上生長,
管它,檀板還是狼煙。
夜晚,將無人的城垣
交還與你。指爪扣緊磚縫,
一身鬃須夜風中抖動,
守護,又一輪明月。
![]()
寫在后面:
前幾天,有同事在長椿街附近買了房,請我們去觀瞻。鑰匙還沒到手,大家圍著小區轉了一圈,找個店每人吃了一大碗鹵煮,各自走散。
沿復興門南大街走了一段,來到西便門橋,路邊發現一個小門,寫著西便門城墻遺址公園。剛吃過鹵煮,胃中飽脹,又難得晴天,決定去一探究竟。
![]()
進門后,一塊高高的石碑豎立眼前,隸書碑文清晰,碑面多有風塵。細看去,為一篇記敘散文,《明北京城城墻遺跡維修記》,侯仁之撰,劉炳森書,駐足昂首多看一會兒。
碑文從北京城的興建寫起。北京,起前為春秋時燕國都城,后成為遼金元明清五代之都,可謂后來居上。歷代對北京城都有所修繕,既有守護京畿的考慮,也有便利交通的需要。明朝時曾將城市的北墻與南墻外移,東西城墻如故,清朝相沿不變,這些大體規劃便是如今北京舊城區。隨時代發展,城墻護衛作用消失,一些原有的建筑陸續被拆除,從前的北京城舊城墻目前僅存崇文門以東和西便門以東各一段,均已列為首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此地為交通樞紐,于是這一段古城墻的存廢有待抉擇。北京市政府在聽取民眾及專家意見后,保留了原墻體,清理修繕后重見天日,又加筑臺階便游人登臨。全部工程于一九八八年七月竣工。
看完時,后頸微微出汗,電腦坐久了,抬頭視物頗不習慣。
依步道而行,不遠便見到有玻璃保護起來的城墻殘體,灰白交織,磨滅不成形,另有部分斑駁裸露的磚石土墻,亦不明所以。
當年為衛戍安民、抵御外敵所建,如今百姓安居早不需這城墻,只有這些斷面像歷史遺落的代碼,傳遞著幾百年前的信息。
再往前走,植被漸多,紅色健步道不斷延伸,路邊林間有戶外長椅、木質秋千,人語聲漸密。再看時,前面是一處廣場,有兒童滑梯、健身器材,還有幾座搭建好的遮陽天幕,周邊的居民在此運動休閑,健身游戲。
再走幾步,便來到了城墻遺跡登臨口,此處磚墻整齊,當是后來修建。拾階而上,不幾步便又看到一面牌匾,上書“城垣史話”,介紹了西便門及城墻遺址由來。
明嘉靖年間,因蒙古騎兵南侵,加之城外居民增多,明政府便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并在外城東北、西北兩隅與內城連接處各辟一朝北城門,分別為東便門、西便門,這便是西便門的由來。明代修建,清代加固,西便門本有城樓、箭樓及甕城,主體建筑在一九五二年拆除,僅余部分城墻遺址。一九八八年,北京市政府將殘存的一百九十五米城墻予以整修,用去十三萬塊新磚并在原址復建八登眼箭樓。同時保留舊有七處斷面遺跡,是為明北京城城墻遺存西便門段。
登上臺階,四面開闊,少有遮擋。向西南望去,正是二環道路,多座現代樓宇矗立,地面上車流不休,發動機聲音交織在一起,構成城市特有懸于頭頂的轟鳴之聲。東北望去,便是剛才的小廣場,人聲斷續傳來,完全不受另一側車水馬龍影響。
城墻之上,布有幾個透明的圓頂帳篷,里面擺有桌椅,其中一間門口掛著“已經預訂”的木牌。想是開發的餐飲服務,在這古城墻之上品茗飲食,別有一番風致。
![]()
說話間,一只曬太陽的橘貓被腳步吵醒,從帳篷后轉出來,跳上城墻,三下兩下不見影蹤。
![]()
探身去找它,卻看到了遍布城墻的爬山虎。城頭這一側向陽,已然全是紅色,鋪滿墻的那一側朝北,仍有大片綠色。
我來時已經見過幾株,爬滿新舊城垣,而這一株長勢最盛,幾乎將登臨口的一整面墻盡數鋪滿。
地錦,別名爬山虎,落葉藤本植物,莖部生有吸盤,可附著墻壁、山石,依勢攀援、向上而生,甚至可以爬六七層樓那么高。夏天一片綠油油,秋天葉子轉紅,遠遠望去像是墻在燃燒。冬天只留下藤蔓,一俟春天來到,便再次吐綠發芽。
在這新舊城垣組合的建筑物上,各處都有它的蹤影,所經之處,或為紅,或為綠,并不在意何為新,何為舊,只是不斷地重新長出生意,反而更是這里真正的主人。
走出大門,踏上行人道,被盲道硌了下腳,感覺在時空中虛晃了一下,然后,又回到了熙熙攘攘的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