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去接女兒放學的時候,看到她所在幼兒園門前掛起了一條橫幅,安安靜靜的,顯得并不招搖。
但是橫幅的內容卻并不簡單,上邊用紅色醒目的字體寫著:“祝100周年”。我這才恍悟,如今這所幼兒園已經整整一百歲了,歷時之久,是該值得慶祝。
![]()
先前我寫過兩篇關于日本學前教育的文章:
日本的學前教育,從“孩子有受傷的權利”說起
日本的學前教育(2):引導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點擊鏈接可看)
都是記錄我接送女兒上下學的所見所感,和對當下日本教育理念的觀察與記述。今天,我再補寫一篇,就從女兒這所幼兒園的百年歷程為切入點,也由今之視昔,諸多事宜供讀者體悟,在此我僅對參觀所見作以解說。
一座幼兒園,經歷百年時代變遷,時間夠久,當然有東西可寫。下面我以中國人的視覺來細說。
先說背景,3月7日是建園100周年紀念日。按時間倒算,這所幼兒園的建成日是在1925年,我查閱了一下歷史資料,當時還處在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近期我和一位日本朋友閑聊,他講起過外公的故事,說他外公就是大正時期生活的人,下層武士出身。他在小時候聽外公講起過,那個時代的日本,變化巨大,頭一天還“嘎、嘎”穿木屐,配武士刀,走路一搖三晃呢。第二天就強制性的換上皮鞋和西裝,再打個領帶,立馬顯得彬彬有禮。他講述大正年間的日本,是翻天覆地的,一切事物都在肉眼可見的迅速變化。而這所幼兒園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可視為日本全面接受西式教育的開端,也是通過發展教育,加速現代化的一個縮影,這就是建園之初的時代背景了。
整整100年過去了, 到如今,這所幼兒園還是幼兒園,而是還是原址,沒有經歷過遷移,一成不變正是她的可貴之處。也正因為一成不變,如今她的規模也很小,只有五六十名學生,遠不如國內一處普通小區里面的幼兒園規模。正因小眾,在一百周年誕辰到來之際,也拿不出像樣的隆重儀式來表示慶祝,只不過掛了一條橫幅,組織孩子們唱唱歌,邀請家長入園參觀,開一場家長會,僅此而已。
之前幼兒園也組織召開過幾場家長會,先前都是小鹿參加,我對于孩子教育其實并不上心。唯獨這次面對校方的邀請,小鹿抽不出來時間,不得已就由我去參加了,也是這篇文章的由來。
![]()
在幼兒園園區內的一面墻上,我看到了整齊懸掛著三排老式相片,記錄了一些珍貴場景,看過之后有唏噓,也有感嘆。我圖文并茂著,來簡單講述日本這百年來的巨大變化,足可窺斑見豹。
![]()
大正15年,即1926年。上面那張照片是當時幼兒園剛建成不久的樣貌。以現代眼光來看,當時的建設規模也足夠宏大。上個月我剛去過位于京都的德川家族府邸“二條城”參觀游玩,這個統治日本260多年的世家大族,從單體建筑來比較,幼兒園舍的建筑規模,不比德川家的房子小。這也能看出,當時日本接受西化教育的決心和資金投入的力度。
下面那張照片,是1926年時的孩子們集體去幼兒園附近的帝塚山公園游玩,依稀可以分辨,當時學生的著裝全然和現代無異,而且是統一著裝的校服。這所幼兒園,每年春天都有遠足踏青的習慣,可見是由來已久。可惜的是,如今幼兒園迎來了百歲誕辰,可帝塚山公園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不復存在了。
![]()
昭和10年,即1935年。這張圖片可以看清楚些,當時人們的著裝和樣貌。孩子們統一著裝,像是在進行植樹勞動。先前我看過幼兒園的介紹,確實有自己的田舍,春天也是會去到稻田里勞動,可見種地也是由來已久的習慣。再看大人的著裝,應該是家長或老師,有穿西裝佩戴禮帽的男人,也有身著和服的女人。當下日本的著裝也是如此,傳統與西式,在大街上隨處可見,既不違和,也不顯突兀,早已相融了。當時處在二戰全面爆發前期,人們的神態和生活還顯得平和,總體看還是趨于正常化的。下邊重點來了!
![]()
昭和14年,即1939年。這張圖片里的老師和學生,既不遠足,也不種樹了,而是跑去住吉大社許愿。
什么愿望呢?
——武運長久。
這是日本二戰時期,提出的一種戰爭理念,意為“希望武裝擴張的好運長久。”這是典型的軍.國.主.義口號,此刻已經從娃娃抓起,開始荼毒到了孩子們身上。
住吉大社是大阪最古老的神社,里面現存4座古老的國寶級殿宇,值得一提的是,在奈良時代(中國唐朝時期),這里也是遣唐使的出發地,這里供奉著保佑航海守護的神明。新年到來之際,各地船商趨之若鶩來到這里祈愿。可當時上幼兒園的孩子們,知道“武運長久”是什么意思嗎?知道為誰而來嗎?就虔誠著深深鞠躬。
![]()
同樣是昭和14年,即1939年。再來看看幼兒園內部的場景。有孩子們的合影;有眾多孩子坐在兒童車里玩耍,后面的小洋樓也蓋起來了。不正常的是下邊那個圖像,孩子們跪在地上,前邊放著國旗,做著奇怪的動作。雖然我不清楚這動作具體代表了什么寓意,但是讓童心未泯的孩子,這樣做絕對不正常,甚至看照片都能感到恐怖。
![]()
昭和15年,即1940年。幼兒園舉行建園慶祝活動的場景,可見當時穿著非常正式,至少比今天我看到100周年誕生日的慶祝更顯儀式感,也更隆重。
當時正是國內抗日戰爭打得最艱難的時期,吃粗糧都困難。再看此時幼兒園飯桌的食物,擺盤精致,食物豐富,有牛奶,仔細看像是還有牛肉餅,還看不出任何戰時窘迫的狀態。另外還有個細節,在禮堂的正中央,依舊是國旗高懸。可他們還都是孩子啊,某些刻意引導性的教育,透過照片也能感受到壓抑氛圍已經相當濃厚了。
![]()
昭和20年,即1945年。這一年日本敗局已定,國運至此,可幼兒園里的集會,仍不忘在國旗下接受某種教育,看樣子依舊非常正式,非常嚴肅。只是此時,孩子們的著裝已經不再統一了,甚至顯得破舊
。
![]()
同樣是昭和20年,即1945年。在美國空軍不斷轟炸日本本土的背景下,大阪當然也在劫難逃,被炸了個稀巴爛。照片顯示,老師正在教授孩子們如何佩戴防空頭巾,演習如何緊急避險。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整個島國的環境,積極做著本土化作戰的準備,已經顯得非常窘迫和被動。
![]()
昭和22年,即1947年。同樣是舉辦建園的慶祝活動場景,和之上7年前相比早已物是人非。整齊劃一莊重的著裝不見了,桌子上的牛奶和牛肉餅也不見了。禮堂還是那個禮堂,但是正中間的國旗消失了。此時正處在日本戰敗以后,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可謂是千瘡百孔。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國旗的消失,那荼毒孩子們“武運長久”的軍.國.主.義思想也走到了終點,教學又回歸了純粹。在如此困苦的條件下,照片右上角的那位老師,依舊彈起來鋼琴,于困境中,悅耳的音樂猶在耳畔回響。看著照片,在唏噓中也令我感嘆。
![]()
昭和23年,即1948年。幼兒園操場上舉辦起了運動會,感覺和在國旗下的那種教育相比,顯得有趣多了,有了生機和活力
。
![]()
昭和30年,即1955年。僅用了10年時間,日本就從戰敗的陰霾中走出來,人們過上了安穩、溫馨的日子。這個時期可以視為“現代日本的起點”,處于外科手術后的恢復階段。在此可以通過30周年慶的照片看出來,當時的學校環境和硬件設施,孩子們的發型和著裝,妥妥的現代化,以今天的眼光看,照樣不顯過時。
![]()
同樣的昭和30年,即1955年。幼兒園校舍進行了翻新,一改傳統的和室風格,和當下學校建筑無異,依然是現代化。
![]()
昭和42年,即1967年。孩子們同樣是去住吉大社,和昭和14年相比,祈愿的儀式不見了,孩子們只在神殿前合影留念,老師們的著裝也已全然西式,一切都恢復了正常。
![]()
昭和50年,即1975年。幼兒園組織孩子們去大阪城遠足,這里曾是豐臣秀吉的居城,譽為“日本三大名城之一”,如今也是大阪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建筑。
![]()
同樣是昭和50年,即1975年。幼兒園舉行入園式的開學活動,學生們的穿著和20年前(昭和30年)變化不大。就是這個園長有點令人忍俊不禁,不知從哪搞了一身洋行頭。可以感受到,隨著島國經濟的騰飛,當時很多人在思想和行為上,也已經放飛自我了。
以上這些,就是我今天在幼兒園所懸掛照片上看到的,可謂是百年校史,彈指一揮間,幾張掉了顏色的老照片,背后有著太多引人深思的故事,供讀者朋友們自行感受。
下面我再簡單講講,今天實際在幼兒園看到的場景,以拿做今昔與過往的對比。
雖然幼兒園里學生不多,但是各種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有著十余位老師,我印象最深的是學校的禮堂特別大,估計容納兩百人都綽綽有余,這明顯和幼兒園的規模不匹配,應該是為了孩子們做活動和排練節目使用的。當然召開家長會,也在這間大房子里。
![]()
![]()
教室外的掛衣架和洗手池
再說說我在幼兒園教室看到的,還以圖文并茂來做說明。
![]()
這幾個寶寶笑起來實在太治愈了,不忍心打碼
幼兒園里不教授任何文化課,重點是動手和交流能力的培養,以及歸納習慣的養成。教室里有各種材料和工具,孩子們根據自己想法制作手工。
![]()
也可以在制作手工時相互交流,培養交際能力。
![]()
每個小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的玩伴,女兒正在和她的好朋友玩過家家。
![]()
歸納習慣的養成。幼兒園里有著各種各樣的手工課,做完一種要立馬收拾干凈,上廁所、洗手,開始下一類活動。女兒覺得熱了,脫下圍裙,自己折疊好后,放到自己的儲物柜中。
![]()
放學時,孩子們自己歸置好物品,教室恢復干凈原貌,自行整理,形成習慣。
![]()
幼兒園里兩位老師,在分別和孩子交流,一起畫畫。和孩子平等相視,顯得格外親和。
![]()
上一張照片,老師與孩子以平等的姿態交流。而這張照片,對我還是蠻觸動的。老師與家長則以謙卑的姿態交流。家長與孩子,以平等的姿態。感嘆自己為人父,對于教育孩子,有著很多不足和需要學習的方面。
![]()
最后一張照片,全都是年輕父母來參加活動和接送孩子。在幼兒園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一位老人,祖輩完全沒有對孫輩的照顧,這顯得和國內大為不同。
島國這一現象,原因有二:
一是,老年人也有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沒有義務再替孩子照顧孩子了。
二是,一個人工作就可以供應一個家庭花銷,媽媽有時間照顧孩子。
這兩條原因,形成了這種景象。
放學以后帶孩子回家,女兒開開心心的會在學校操場上跑著玩一會,挖一挖沙坑,釣釣魚,或踢踢球,抑或澆一澆她種的菜,
忙個不停。而我則靠在操場的
一根柱子下等她。臨走時,我才仔細一看,原來是旗桿,我趕緊抬頭望望,原來僅是旗桿,也可以稱為柱子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