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湖北日報》報道了這樣一個事件:
湖北黃石,一位70歲的老母親,因自己身體不好,不愿意成為兒子的負擔,不想替兒子增添壓力,于是她思量再三之后,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帶上農藥,獨自離開了家。
這意味著什么,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想得到答案。
而兒子在發現母親離家之后,立即撥打了報警電話。
經過了6個小時的尋找,民警終于將7旬母親找了回來。
![]()
回到派出所時,這位年邁的母親,顫顫巍巍地被警察扶著,手里還緊緊攥著一個農藥瓶子。
而兒子,早已哭成了淚人。
他無法想象,要不是自己發現及時,要不是民警盡力尋找,也許,自己和母親已經天人永隔。
見到母親,他幾近崩潰:
“你怎么這么想不開?跟我回家吧!”
![]()
說到此處,他也不忘感謝民警,語無倫次地說:
“謝謝你們,天哪,真的謝謝你們。”
這世間任何的詞語,都比不過“失而復得”這四個字。
而此時的母親,緊緊地依偎在兒子的身邊,沉默著,不發一語,像做錯了事的孩子一般。
或許此刻,她意識到自己的舉動有些不妥,她不該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放棄這個家。
但悲哀的是,在那個當下,那是她最后能為孩子做出的最大犧牲。
對于這件事,很多人讀出來的是母愛的偉大,可我卻讀出了親情在貧窮中滋生出的刺痛感。
對于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而言,兒子的壓力很大,要結婚生子,要養家糊口,房貸車貸,每一個都是一座大山,而母親卻身體不好,一直在給她拖后腿,于是她就誕生了“自行離開”的想法。
你能指責這個兒子無能嗎?
不能。
為了生活他已經拼盡全力,母親走丟之后他也在盡力尋找,可是他的人生充滿太多的無奈和心酸,他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
你能說這個母親絕情嗎?
可是,她所代表的正是我們絕大多數“中國式父母”的模樣。
他們勤勤懇懇為子女付出一生,犧牲一生,當他們老了之后,體弱多病的時候,還在想著如何為子女減少負擔,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
他們都沒有錯。
可正是因為雙方都是好人,這個新聞才會顯得那么悲涼和心酸。
在這個新聞沖上熱榜之后,許多網友在評論區里的留言讓人淚目:
![]()
![]()
![]()
![]()
黃石的這一對母子,讓我想起湖北的另一個母親。
2022年7月,湖北彭女士報警稱自己母親失蹤了。
臨走之前,老人留下一張紙條給家人,在凌晨獨自離家。
紙條中的內容顯示,老人身患重病,自知救治無望。她不想連累孩子,不愿成為他們的負擔,所以先行離開。
而當老人被發現時,她已經躺在了冰冷的河中央,飄在水面上的她,看上去是那么孤獨,那么平靜,就這樣一個人靜靜地等待死亡的到來。
![]()
她會害怕嗎?
或許是的。
但,對兒女的奉獻,已經大過死亡帶來的恐懼。
她沒有哭喊,沒有求助,直到警察到來時,她已經瑟瑟發抖,所幸的是,她尚有一絲呼吸。
這便是中國父母最令人淚目的地方。
年輕時她們為了兒女一生辛勞,老了,干不動了,卻前所未有的害怕自己成為兒女的負累。
她們卑微而小心翼翼的樣子,太讓人心痛。
2018年,安徽六安一對老夫妻雙雙去世。
一開始,是老太太查出患有骨髓纖維化,醫生斷定活不過5年。
兩個月后,老爺子也查出患有“急性腎臟綜合征”,很有可能會轉化為尿毒癥,需要長期治療。
老兩口住在同一家醫院的不同樓棟里。
就在那個冬夜,老爺子借口想喝稀飯,支開了陪護的兒子。
他給老伴兒打了個電話,披上羽絨服,穿戴整齊后,兩人碰面,走出了醫院。
他們把手機關機,攔下一輛的士,來到新安大橋上。
他們互相攙扶著,走過那個10米寬的交叉路口。
那短短的25秒視頻,竟是他們留在這個世間,最后的影像。
冬夜的河水,冰冷刺骨。
3天后,兩位老人的尸體被發現在1公里外的大橋下。
![]()
后來兒子得知,父親轉到腎臟內科那天,跟親人曾說過:我不怕死,就怕連累孩子。
有人曾剖析過老人的自殺邏輯:
若老年人不能為子女做事情,他們就會有虧欠感,就覺得自己該死。
而為人子女的,光是寫下這些話,都覺得心如刀絞。
“疾病纏身的我,已經不能再為你遮風擋雨了,這一生,我唯一還能為你做的,就是靜靜地離去,不給你添麻煩。”
6歲那年,我奶奶去世。
她患有直腸癌,在那個年代,癌癥的治療,對于一個貧窮的家庭來說,是天文數字。
她深知自己患的是絕癥,拒絕了家人要給她治療的請求。
被痛苦折磨的她,在一個無人照看的日子里,選擇了上吊自殺。
那一年,我還年幼,看著哭成淚人的父親和大伯,我始終不理解:為什么人一定要選擇這樣殘忍的方式離開?
后來我才明白:
這是她的心甘情愿,這是她的另一種方式的成全。
在那個當下,她不害怕死亡,因為對兒女的愛早已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
而在很多農村和偏僻的地方,像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
在湖北某個農村,甚至還有“自殺洞”,“自殺屋”,那些斑駁的痕跡里,記錄的是一個個老人決絕赴死的故事。
他們或許生活無法自理,或許身患重病,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愿:
不愿成為孩子的負擔。
![]()
主持人張泉靈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她有一次去偏僻地方的敬老院采訪老人。
在說話的過程中,聞到老人身上的氣味。
她小心地問老人,多久洗一次澡。
老人們說:盡量不洗澡,因為年紀大了,洗澡容易滑倒,一旦摔倒,兒女的下半輩子就麻煩了。
他們用減少洗澡的方式,防止意外發生的概率,才會有我們一直“嫌棄”的“老人味兒”。
這個故事,擊中了太多人的心。
它刻骨又淋漓地敘述著中國父母的模樣:
孩子需要時,如蜜蜂一樣奔波、勞作、給予;感到自己沒價值、成累贅時,情愿遠遠隱去,默默倒下,無聲無息。
![]()
見過瞞著子女到醫院檢查,發現已是肺癌晚期的母親。
那個清晨,她帶著安眠藥,留下一封信,出了門再也沒有回家。
見過得了新冠之后,離家出走,在荒地里等待死亡的母親。
她以為新冠是什么治不好的大病,不想這樣的自己,給子女造成麻煩。
還見過在肝癌晚期,躺在病床上不肯吸氧的父親。
他總想給女兒省下一點錢,可是一小時的氧氣才4塊錢,他卻總覺得,能給女兒省下幾塊是幾塊。
李榮浩有首歌《爸爸媽媽》,歌曲讓無數網友淚目,在網易云20多萬條評論中,心理防線瞬間被一條高贊留言擊潰。
“那天晚上聽我爸說:如果哪天你養不動我了,就往爸的酒里下藥,爸一定喝……”
年邁的父母,始終覺得,貧窮卑微的自己,是孩子的負擔。
但其實,他們的存在,就是兒女最大的依賴。
老舍在《我的母親》中寫到:
人,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在,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有母親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
據相關統計,在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有超過2億。
我們父母這一代人,遭遇過60年大饑荒,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還遇上了上山下鄉等等。
他們受到的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可是他們什么都不說,而是默默地把最好的東西給了我們。
這世間,唯有父母的愛,從不計較得失,從不在意回報。即使為你拼掉性命,他們也在所不辭。
這世間,也只有父母的愛,能配得上“傾盡所有”。
他們曾不嫌麻煩地一次次把幼小的你扛在肩頭,不辭勞苦地一年年幫成家的你帶孩子。
現在,該輪到我們做子女的了。
多一些主動,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承擔,
他們就能少一些小心,少一些拘謹,少一些善意的偽裝。
不要太計較金錢,窮有窮的過法,富有富的過法,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有些親情是多少錢也買不回來的。
而我也想對所有的父母說,不要自己私下做決定,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樣,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子女的安全感和內心的歸宿。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僅剩歸途。
愿天下父母和孩子都能相攜完滿地走完人生歸途。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