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10道菜,一口一個王朝
![]()
洛陽的土埋著故事。
二里頭遺址的灰土層里,夏代陶片還沾著粟粒,這是 “最早中國” 的模樣,
何尊銘文 “宅茲中國”,說的正是這片伊洛平原。
商湯遷西亳,周人筑洛邑,夯土墻縫里卡著西周銅鏃,是奴隸們沒來得及拔的痕跡。
漢魏時城郭壯闊,永寧寺塔木榫燒了三年,煙灰粘在官渡斷戟上。
隋煬帝開濟渠,運糧船帆遮黑洛水,號子蓋過白馬寺鐘聲。
武則天建天堂,金頂映亮中原,她設的 “匭檢” 木箱,至今在博物館鎖著盛唐告密聲。
如今老城墻根能撿唐代瓷片,水席牡丹燕菜藏著武后賞牡丹的典。
伊洛河還流,打麥場成了遺址公園石板路。
古人云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你踩的磚,或許就是某王朝的骨頭。
今天,跟諸位聊聊洛陽的十大名菜……
![]()
焦炸丸子
乾隆十五年,中原大旱,乾隆南巡至洛陽香山寺。
住持知其愛食酸甜櫻桃肉,卻因佛門戒葷,便讓廚師用當地紅薯粉條制“素櫻桃”,
粉條剁碎拌面粉,虎口擠丸,炸至紅亮,再浸酸湯。
乾隆嘗后龍顏大悅,賜名“洛陽焦炸丸”,
從此這口“外焦里嫩、酸甜竄鼻”的煙火氣,在洛陽水席里扎了根。
丸子形似櫻桃,咬開“咔嚓”脆響,內里粉條筋道,湯汁酸得直咂嘴,甜得透心。
老洛陽人常說:“焦炸丸子泡酸湯,得勁!”
這味兒,是旱年里的甜,是寺院里的巧,更是百姓日子里的熱乎勁兒。
如今,這口焦脆仍掛在洛陽人的灶頭。
粉條要煮到掐斷無芯,炸時油溫七成熱,復炸一遍才夠“蜂巢狀”脆感。
吃時撒把香菜,湯里漂著木耳、黃花菜,酸得人瞇眼,卻忍不住再夾一筷子。
![]()
熬貨
唐武則天時期,洛陽水席因袁天罡“二十四道菜暗合天象”的傳說聞名,而“熬貨”正是其中一例。
傳說當年南關屠夫以豬下水抵工錢,
將豬心、肝、腸與腐竹、平菇同煮,慢火熬出濃香,
街坊嘗后直呼“這熬出來的雜拌貨,就叫熬貨吧!”
2005年,“老雒陽熬貨”被河南商務廳評為“河南名吃”,
這鍋熬了千年的雜燴,從此有了正式名分。
如今洛陽人仍愛說“喝熬貨,得勁兒”,方言里藏著對這道菜的親昵。
熬貨的精髓在“熬”。
主料是豬雜碎,肥腸、肝尖、心舌,配炸豆腐、腐竹、木耳,佐以香醋、辣椒醬、花椒調出的酸辣湯頭。
慢火燉煮兩小時,豬雜吸飽了湯汁,
肥腸軟糯不膩,肝尖嫩如豆腐,湯頭濃稠得能掛勺,咸香中透著微辣,
一口下去,從舌尖暖到胃里。
老洛陽人過冬必吃它,說“熬”是熬日子,也是熬滋味,越熬越香,越熬越有嚼頭。
![]()
小酥肉
這口“咬著脆、嚼著嫩”的煙火氣,得從商紂王和蘇妲己的典故說起。
相傳紂王狩獵時糟蹋農戶,農婦憤而剁肉泄憤,丈夫提議“炸蒸泄恨”,
取名“妲蘇肉”,暗喻“蘇妲己的肉”。
后因名稱拗口且易生禍端,改稱“小酥肉”,成了洛陽人過年必吃的“解恨菜”。
《洛陽老雒陽飲食志》記載,此菜最早見于周朝“炮豚”工藝,
經唐宋御廚改良,成為宮廷名膳,后流入民間。
其精髓在“三炸兩蒸”:
前腿肉切條,用花椒、八角腌三小時,裹紅薯淀粉與面粉糊,
六成油溫炸至金黃,再復炸至酥脆。
蒸制時配大骨湯,肉質軟嫩如豆腐,湯汁酸辣開胃,肥而不膩。
老洛陽人常說:“小酥肉,酥又香,迎王師,待四方”。
![]()
蔥燒黃河大鯉魚
這魚可不是凡物,得是孟津段黃河里撈的,三斤往上的“鯉中王”,
鱗片亮得能照見人影兒,尾巴尖兒還沾著點天火燎過的焦香。
傳說當年蔣介石在洛陽過壽,愁得吃不進飯,廚子端上這盤魚,
說“鯉者利也,委員長過了黃河,準能打過小鬼子!”
老蔣夾一筷子,魚肉細得像化在嘴里的云,蔥香混著醬香直往鼻子里鉆,
當即拍腿:“中!這魚得勁!”后來西安事變他死里逃生,還真應了“鯉躍龍門”的吉言。
如今這菜燒得更講究,
魚身劃柳葉刀,先炸得外酥里嫩,再澆上用老陳醋、冰糖、八角熬的汁兒,最后撒把蔥花,紅亮亮的像落了滿盤朝霞。
咬一口,肉筋軟不柴,咸鮮里帶點回甜,連魚骨都浸透了味兒,啃得人直咂摸嘴,恨不得連盤子都舔干凈。
![]()
欒川土雞湯
誕生于伏牛山深處,取材散養土雞,
這些雞飲山泉、食蟲草果蔬,肉質緊實少脂,自帶清冽醇香。
典故追溯至洛陽“湯文化”千年傳承,昔時百姓以稀飯為晚餐稱“喝湯”,今演變為特指滋補湯品。
湯中加花椒、草果等十余味中草藥,文
火慢燉兩小時,湯汁金黃透亮,雞油浮面,鮮味直竄鼻腔,
一口下去,鮮、香、潤在舌尖炸開,咸淡恰到好處,余韻悠長如伏牛山風。
這碗湯不僅是舌尖享受,更是欒川生態的濃縮,
森林覆蓋率82.7%,空氣優良天數超320天,土雞在山間飛奔,練就一身“運動雞”的鮮香。
如今,游客慕名而來,只為喝一口這源自自然的純粹,暖身又暖心,
比城里雞湯多了三分山野氣,少了幾分油膩,喝罷直咂嘴:“中,真得勁!”
![]()
洛寧蒸肉
源自北宋民間,傳說與貪官“朱”姓縣令有關。
百姓以粉條喻繩、豬肉代“朱”,創“繩綁捆豬吃”暗諷,后演變為這道“綁朱入籠”的蒸肉。
明朝萬安王朱采輕魚肉鄉里時,衛師傅借蒸肉暗喻“捆朱”,
百姓爭食解氣,縣官吃半篦才知被諷,氣暈衙門,典故載于《洛寧縣志》,
2010年列入市級非遺,衛軍平等傳承人堅守古法至今。
這肉講究“粉比肉香”,
紅薯粉條吸飽五花肉油脂,裹玉米面蒸透,入口軟滑不膩,咸香直沖腦門。
底部秘制面餅吸飽肉汁,咬一口“得勁”得很!
當地人過事必蒸,配酸湯面葉,那叫一個“中”!
如今洛寧蒸肉不僅是非遺,
更藏著百姓對清官的盼頭,吃口蒸肉,圖個心里痛快!
![]()
連湯肉片
是水席里的“壓軸戲”,老洛陽人管它叫“滾蛋湯”,
吃完這碗,宴席就算圓滿了。
這湯頭始于唐代,袁天罡為武則天稱帝設二十四道菜,連湯肉片作尾,暗喻“功成身退”。
如今它仍是水席的魂,湯湯水水里泡著千年的煙火氣。
肉片得用豬里脊,切得薄如紙,裹蛋清淀粉滑油,嫩得能吸溜進嘴。
配菜講究“山珍海味”:蓮藕脆、木耳滑、黃花菜香,
再潑一勺陳醋、撒白胡椒,酸辣直竄天靈蓋。
老饕們端著碗,就著燒餅泡湯,連呼“得勁”!
如今街頭老店仍守著古法,
肉片要手工摔打四百五十次才上漿,油溫分兩次控到135℃、145℃,湯頭必須勾明芡亮油。
吃一口,仿佛聽見唐朝的風穿過龍門石窟,吹得人眼眶發熱,
![]()
牡丹燕菜
當年武則天見東關菜農獻的36斤大蘿卜,直夸“這蘿卜能賽燕窩”!
御廚們巧手將蘿卜切絲拌粉蒸透,配上海參魷魚火腿絲,
再澆上老母雞吊的清湯,酸辣利口,喝完舌尖能“掛唇”。
這菜看著富貴,骨子里透著煙火氣,
白蘿卜絲吸飽了湯的鮮,海味絲兒提香,蛋皮牡丹“浮”在湯面,喝著得勁!
現在新派做法更講究,
用鮑魚牛肉吊湯,刀工細得能穿針,湯清得能照見人影,
酸辣味兒直往鼻尖鉆。
洛陽人招待客人,總說“水席一上,事兒就成”,這牡丹燕菜一端,面子里子都有了,中不中?
![]()
洛陽燴菜
原名“炸檜菜”,南宋時百姓恨秦檜陷害岳飛,將丸子比其頭、油炸豆腐喻其肉、粉條擬其腸,燴成一鍋泄憤。
后因食材豐富得名“雜燴菜”,成為洛陽年節宴客的硬菜。
朱敦儒失意返鄉后,更以這鍋菜承載家國情懷,流傳千年,如今仍是“破五”迎財神的必備,寓意“吃盡窮氣,團圓美滿”。
這菜葷素搭配,酥肉、丸子、扁垛、粉條浸在鮮香湯里,入口酥脆與綿軟交織,咸鮮不膩。
老洛陽人蹲在鍋邊,夾一筷子粉條“吸溜”入口,配口熱饅頭,直夸“得勁”!
它不僅是舌尖美味,更是市井生活的縮影,
平凡食材經慢燉,化作溫暖印記,藏著“日子要過得熱乎”的煙火智慧。
![]()
橫水鹵肉
誕生于唐太宗李世民平叛時。
百姓犒軍,肉半熟遇軍情,老中醫急投數十味草藥入鍋,既解兵需又成奇香。
代宗嘗后封為國宴御菜,自此名揚豫西。
這鍋老湯穿越千年,至今仍用百年鹵汁加文火煨肉,成就“肥而不膩、爛而不化”的絕味。
肉色金黃油亮,皮如琥珀透亮,入口即化卻留齒香。
肥瘦相間處,瘦肉酥爛如泥,肥肉油而不齁,咬一口,鹵汁裹著肉香在舌尖炸開,直叫人想喊聲“得勁”!
配火燒夾肉或酸辣清湯面,冷吃熱食各有風味,
熱食軟糯如溏心,涼食緊實似果凍,蘸蒜醋更添煙火氣。
![]()
現在,你坐在洛陽的街邊攤,筷子戳進焦炸丸子,咔嚓一聲,三千年的土從裂縫里溢出來。
丸子掉進酸湯,武周朝的告密聲、商王的箭鏃、隋煬帝的號子,都在碗里化開。
你嚼著鯉魚的骨頭,那是某個王朝的脊梁;
喝下的土雞湯,是伏牛山千年的月光。
牡丹燕菜在舌尖綻放時,你突然明白,
洛陽的土不是土,是層層疊疊的時間。
吃吧,吃一口,你就和那些亡魂共享了同一灶煙火。
他們沉默,他們喧嘩,他們最終都變成你碗里,一口滾燙的嘆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