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的水波
總裹著幾分柔婉的韻律
惠山的泉聲
似藏著千年未散的琴音
在無錫這座城,音樂從不是舞臺上的孤品,而是浸潤在江南煙雨里的風土人情——阿炳的二胡刻下風骨,唐建琴的吳歌續(xù)上血脈,一代又一代人接過琴弓,把江南靈韻揉成城市流動的樂章。
那些數(shù)不盡的音樂故事,就像湖面的點點漣漪,輕輕暈開江南的柔,漾著音樂的美,一圈圈漫進時光深處……
![]()
一弦一柱,訴盡江南風骨
“千年琵琶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無錫市中心最繁華地段的百年鐘樓前,二胡大師華彥鈞(阿炳)的銅像靜靜矗立:墨鏡遮住曾見光明的眼,禮帽壓著半生風霜,始終保持著拉琴姿態(tài),仿佛下一秒,《二泉映月》的旋律就會從弦上流淌而出。
![]()
阿炳的人生,苦難是化不開的底色。他幼年喪母、中年失明,只能揣著一把磨得發(fā)亮的舊二胡、一把音色暗沉的老琵琶,在無錫的街頭賣藝謀生。寒來暑往,他的身影出現(xiàn)在巷弄街角,琴聲里裝著街頭露宿的寒涼、病痛纏身的苦楚,更藏著對命運不低頭的韌勁。也正因這般坎坷,讓他的音樂技藝在困苦中愈發(fā)精進,路過之人常被琴聲勾住腳步、沉浸其中。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人生絕唱。無數(shù)人演奏過這首曲子,卻始終沒人能復刻阿炳琴音里的那份凝重。他的《二泉映月》,開篇的調(diào)子輕輕淺淺,像惠山泉水在石縫里低吟;漸漸添了幾分沉郁,像是在訴說看不見光明的苦澀、顛沛半生的滄桑;進入后半段,琴音里又透出一絲清亮,仿佛烏云里漏下的月光、寒冬里冒出的新芽,每個音符都是他藏在苦難里的希望。
![]()
1950 年,音樂家楊蔭瀏等人用錄音機記下了阿炳的琴聲,這讓《二泉映月》從無錫小巷走向廣闊天地。它先是傳到北京的音樂廳,后來又漂洋過海,成為全世界都能聽懂的 “中國聲音”。1973 年美國費城交響樂團首次訪華,2023 年樂團訪華 50 周年,兩次音樂會上,中外藝術(shù)家都合奏了這首曲子,讓中國的旋律在國際舞臺上回響。
![]()
如今,阿炳與他的那把二胡,終于成為無錫這座城的音樂印記,它讓江南的柔,多了幾分風骨;讓尋常的日子,多了一段能代代相傳的滾燙旋律。就像鐘樓前的阿炳銅像,無論城市多繁華,總有樂聲為他回響,總有人心為他停留。
![]()
一唱一和,吳歌流淌千年
一曲吳歌酒半酣,聲聲字字是江南。無錫的查橋、東亭、梅村一帶,是有名的吳歌之鄉(xiāng)。被稱為“無錫劉三姐”的唐建琴就出生在這里,從小就愛唱吳歌。盡管如今身子骨已不那么硬朗,可只要一開口唱起吳歌,她的清脆嗓音依然如黃鸝出谷、似長風浩蕩,連徒弟都打趣道:“師父一唱歌,哪兒都不痛了!”
![]()
作為吳歌第三代傳承人,唐建琴的歌唱之路早已與吳歌緊緊相連。上世紀起,年輕的她就跟著師傅 “吳歌王” 錢阿福,跑遍各地參加吳歌演唱會、中外民歌演唱會、長江歌會。幾十年間,她累計演唱吳歌 50 多次,唱過約 200 首山歌,把無錫的鄉(xiāng)音送到了千里之外。
“小時候就喜愛呀,那時候人人都會唱吳歌。”年幼的唐建琴總跟著奶奶在田間插秧,奶奶一邊干活一邊哼吳歌,“清明要種瓜,谷雨要采茶”“插秧忙,忙插秧,插得秧苗滿田香”,那些隨口而出的調(diào)子里,藏著節(jié)氣規(guī)律、種地竅門,更裹著江南人的樂觀開朗。后來她才知道,這些旋律優(yōu)美的吳歌已在太湖流域傳唱了幾百年,是江南水鄉(xiāng)人 “口口相傳的史書”。
![]()
前些年,唐建琴發(fā)現(xiàn)會唱老吳歌的人越來越少。為了不讓吳歌失傳,她三天兩頭騎著摩托車跑遍田間村頭,用錄音機錄下民間老藝人唱的吳歌,又去學校、社區(qū),把吳歌教給年輕人。現(xiàn)在,她的徒弟里有小學生,有上班族,甚至還有外國游客!“不少人都唱得很好,特別是小孩子,一教就會了!”說起這些,唐建琴的眼里滿是驕傲。
吳歌是吳語地區(qū)特有的文化符號,充滿江南水鄉(xiāng)的柔美與詩意。2008年,無錫市申報的吳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一張極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如今,唐建琴的歌聲仍在各處回蕩,吳歌的調(diào)子正隨著更多人,流向更遠的地方。
![]()
![]()
四代琴緣,續(xù)寫弦音新章
“叮鈴鈴……”下課鈴一響,梅村實驗小學五年級的紀瀚辰便抱起二胡往音樂教室跑,琴盒上貼著的都是他最愛的卡通貼紙。
紀瀚辰,一出生便與二胡結(jié)下不解之緣。他出生在一個充滿琴韻的二胡世家,太公、爺爺、爸爸都是二胡演奏家,媽媽范逸云也在梅村實驗小學擔任二胡老師。在琴聲里長大的他,幼兒園時期就跟著大人摸琴,年紀雖小,琴藝卻不含糊。今年暑假,他一舉拿下第六屆 “敦煌杯”中國二胡演奏比賽國家級金獎,小小的身影站在高高的領獎臺上,眼里閃著對音樂熱愛的光芒。
![]()
在梅村實小,像紀瀚辰一樣喜歡二胡的孩子還有許許多多。從“太湖情韻” 二胡社團,到“二胡班”“二胡樂隊”,學校把二胡課開進了每個年級,從認琴弦、讀樂譜到合奏演出,孩子們一步步跟著學。“現(xiàn)在我們的‘太湖琴韻’二胡社團,僅一二年級的學員就有200個,我們爭取讓每個小朋友都有上臺的機會!”范逸云信心滿滿。
![]()
這些“二胡娃”沒讓人失望,憑借專業(yè)的教學和鮮明的文化特色,他們不僅登上央視舞臺,還赴韓國、日本、澳門等地進行交流演出,多次受邀參加國際、國家以及省市級的重要活動和賽事,以靈動的琴聲展現(xiàn)出二胡藝術(shù)的新鮮活力。
![]()
阿炳的弦音里藏著歲月風霜,唐建琴的歌聲里裝著鄉(xiāng)土記憶,紀瀚辰和他的小伙伴們則帶著音樂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漫步錫城街頭,或許是古鎮(zhèn)的巷尾,或許是校園的窗前,或許是太湖的岸邊,你總能邂逅一段音樂,聽見一個故事——那是無錫最動人的聲音,是江南最溫柔的底色,也是“世界音樂之都”最初的模樣。
![]()
![]()
來源:無錫博報
編輯:王雪靜
校對:張靜
責編:楊珍
點贊+轉(zhuǎn)發(fā)
分享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