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時間過得真快,今日11月6日,立冬交節的前一天,在古代這天也被稱為“絕日”,標志著秋去冬來,自然界的金氣消絕,水氣升騰。明日11月7日,農歷九月十八,太陽將在這一天到達黃經225度,我們將正式進入立冬節氣。立冬,二十四節氣中第19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1個節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立冬”二字有著明確的解釋:“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這句話是啥意思呢?
立冬的“立”,在古漢語中有“建立、開始”之意,與立春的“立”相同。立冬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標志著冬季的正式開啟。而“冬”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四時盡也”,即一年的終結。但“冬”的含義遠不止于時間上的結束,還蘊含著“萬物收藏”的意義,例如越冬作物將進入“休眠期”,為來年的生長積蓄能量;動物也將進入冬眠或遷徙狀態,通過“藏”減少能量消耗。
![]()
明日立冬,還有啥說法?
今年立冬交節的具體時間為:2025年11月7日12時03分48秒,農歷九月十八,乙巳年丁亥月庚辰日。今年的立冬不一般,屬于“白天立冬”。立冬交節的時間并非是一整日,而是有一個精確的時間,當人為了后人方便在歷法上查閱,就把每個節氣交節當天都標注在了日歷上,這也更容易體現節氣的到來。根據我們老祖宗的說法,立冬交節的時間就有“白天立冬”和“晚上立冬”之分,并且兩者還有著不同的說法。
老話說“白天立冬大雪紛飛,夜晚立冬無雪暖冬”,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立冬交節的具體時間在白天(6點至18點之間),那么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冬天就會有著較多的降雪天氣,雖說冬天降雪多會帶來更為寒冷的天氣,但雪對于農作物有很多的好處,如保持土壤的溫度、提高土壤肥力、緩解來年春旱等;相反,如果立冬交節的具體時間在晚上(白天以外的時間段),那么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冬天降雪不僅會比較少,天氣也會相對暖和,這樣的冬天就被稱為“暖冬”。
![]()
立冬,不僅是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古時的“四時,八節”之一,其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核,被稱為“立冬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端,四季的尾端,這天的習俗自然很是豐富,例如囤菜腌菜、掃疥、圍爐煮茶、吃餃子、補冬等,但其中最為標志性的習俗還是古代的“迎冬儀式”。
立冬的“迎冬儀式”起源于周朝,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傳承,大致意思就是迎接冬天的到來。對此《禮記·月令》中有著相關的記載:"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在古代,每到立冬的前三天,太史會拜見天子,告知立冬的具體日期,并強調“盛德在水”,天子因此開始齋戒。到了立冬當日,天子便會率領三公九卿大夫等群臣,前往北郊舉行迎冬之禮,以祈求冬季平安、順利。
而到了現代,人們則會用“走冬”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也就是說在立冬這天出去走一走。其實立冬期間多出門走一走確實有一定的好處,因為立冬是萬物閉藏、陽氣內斂的關鍵時刻,此時多出門走一走,可使氣血流通,陽氣得升,從而使身體產生的熱量增加,提高身體的耐寒能力。
![]()
不是迷信!明日立冬,這天不僅是秋季開始的日子,更是秋季向冬季過渡的重要節點,因此,立冬這天有很多的習俗和講究,每當立冬將至,身邊的老人就會提醒大家,記得:1不早、2不洗、3不腌、4不補,分別都是指的什么?早了解早防備。
1不早:不過早出門晨練
![]()
秋天天氣涼爽,人們會早早起床出門晨練,因為秋天主“收”,天地之氣逐漸收斂,清晨時分,空氣清新,此時,人體的陽氣也處于收斂內養的狀態,早早出門晨練可以幫助身體促進陽氣的收斂,緩解“秋乏”帶來的不適。而進入冬季,就不宜過早出門晨練了,這是為啥?
《黃帝內經》有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進入立冬節氣,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潛藏,人體需順應自然,以養藏為主。如果過早出門晨練,尤其是在日出之前,氣溫最低,容易受到寒氣的侵擾。并且,此時人體毛孔緊閉,陽氣尚未升發,如果強行運動,很容易使陽氣外泄,反而導致內虛,只要一受寒就會感冒。
那么,立冬后幾點出門晨練合適?立冬后晨練,可以選在日出之后,即七點至九點之間。此時氣溫漸升,寒氣稍退,人體陽氣會隨日升而漸旺。出門晨練,可借自然之陽,助體內陽氣升發,達到強身健體之效。還要注意晨練要選擇溫和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等,以微汗為度,勿使大汗淋漓,耗傷陽氣。
2不洗:不在晚上的時候洗澡
![]()
在古代,立冬這天還會有“洗澡”的習俗,也稱“掃疥”,對此習俗在《西湖游覽志馀·熙朝樂事》中有記載:“立冬日,以各式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謂之掃疥。”其中“疥”指的就是疥螨,其性喜寒冷,冬季人體皮膚易因干燥、清潔不足而滋生疥螨,引發奇癢難耐的疥瘡,這主要也是因為古代條件落后,人們對衛生方面不太重視。但在立冬這天,古人就會以香草、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既可清潔皮膚,又能借草藥之性清熱解毒、祛濕止癢,預防疥瘡。
現如今生活條件雖已改善,每天都可以洗澡,但是“掃疥”的習俗在民間還有流傳,主要也是為冬天的開始圖個好彩頭。然而,進入立冬后,要注意最好避免在晚上洗澡,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夜間陽氣收斂,洗澡時水汽蒸騰,容易使體表毛孔開放,寒濕之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頭痛、關節疼痛等不適,老話說的“晚浴生濕氣”就是這個道理;其二,進入立冬節氣后,夜間的氣血運行會進一步減緩,洗澡后如果沒有及時擦干身體、更換衣物,很容易使寒濕滯留體內,影響氣血的流通。
當然,“不在晚上的時候洗澡”這個說法并非是絕對的,盡量避免即可,如果只有晚上有時間洗澡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從浴室出來后要及時擦干身體,并穿上保暖的衣服,防止受涼感冒。
3不腌:不腌制水分過高的蔬菜
![]()
立冬,作為冬季的起始,自古都有著囤菜腌菜的習俗。這是因為進入立冬節氣后,北方地區氣溫將會開始驟降,此時露天的蔬菜就難以生長,而大白菜、蘿卜等秋末冬初收獲的蔬菜,就需要通過腌制延長保存時間,以備整個冬季食用;對于南方地區來說,立冬后雖說并不會太過寒冷,但“十月小陽春”過后,氣溫也會逐漸下降,腌菜的習俗同樣盛行。尤其是在古代,腌菜不僅解決了冬季蔬菜供應問題,還賦予了蔬菜獨特的風味,成為了舊時冬日餐桌上的一種美味佳肴。
但是要注意,如果有腌菜的打算,一定要避免腌制水分過高的蔬菜。畢竟蔬菜含水量過高,腌制時就會很容易滋生微生物,導致腐爛變質。如熟透的西紅柿,含水量多,怕擠怕壓,腌制時極易腐爛,故不適宜腌制。可以選擇含水量適中、質地脆嫩的蔬菜,如大白菜、蘿卜、雪里蕻等。
腌制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蔬菜洗凈后,切成夾刀片,撒鹽腌制一小時,滲出水分后,用生抽、陳醋、白糖等調料熬制腌汁,晾涼后倒入蔬菜中,加蒜、白酒密封,腌制兩天至七天即可食用。此法可使腌制的蔬菜酸辣脆嫩,保存三個月都不壞。
4不補:不過度冬補
![]()
進入立冬后,自然界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人們雖然沒有東面的說法,民間卻有著立冬“補冬”的習俗。所謂“立冬補冬,補嘴空”,在古代農耕社會,人們忙碌了一整個秋季,進入冬季農活就會相對減少很多,就會利用立冬這一天好好休息休息,并做一些大魚大肉犒勞家人。并且,古人認為,冬季是人體養藏的關鍵時期,通過進食高熱量食物,可彌補機體消耗,增強體質,抵御嚴寒。
不過,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不再適合過度補冬了。畢竟現代人普遍有著營養過剩的問題,加上很多人已經不用干體力活,每天運動的較少,如果這時候過度進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反而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例如立冬這天過度進補,就會加重腸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胃脹、腹瀉等不適。更要注意,避免盲目進補過多的熱性食物,以免出現燥熱的情況,如牙痛、口瘡等。
那么,立冬該如何正確冬補?冬補需遵循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像人體的體質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多種類型,進補時應根據自身體質選擇食物。如陽虛的人可適量食用羊肉、牛肉等溫補食物;陰虛的人則宜選擇鴨肉、魚肉等清補的食物。同時,進補應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要逐漸增加滋補食物的攝入量,以避免給身體帶來過大負擔。
![]()
總結,今年的立冬,有啥說法?這天不僅是冬季的開始,同樣也是一個“白天立冬”。明日九月十八立冬,無論多忙,記得:1不早、2不洗、3不腌、4不補,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的一些生活經驗,早了解早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