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5年,一首《二泉映月》登頂最受西方人歡迎的流行樂曲榜單,阿炳(華彥鈞)這位“中國版貝多芬”闖入國際視野;四十年后,這位民間樂師的故鄉憑借著獨特的城市音樂品格,被冠以“世界音樂之都”的稱號。
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無錫成功加入創意城市網絡,成為“世界音樂之都”,同時也成為中國首個獲此稱號的城市。悠悠千年運河畔,無錫正以獨特的韻律奏響一曲跨越古今、貫通中西的和諧樂章。
![]()
交響樂團在清名橋演奏
流淌千年的音樂基因
青銅鑄就的編鐘、石磨的磬、陶制的塤……在無錫市新吳區鴻山遺址博物館內,500余件越國貴族的古代樂器,將吳越大地“鐘鳴鼎食”的禮樂文明鋪展在世人眼前。
2500多年前,這片土地上的先民以樂為媒,以歌為教,用旋律溝通天地、禮敬先祖。在這里,出土了我國規模最大的地下打擊樂器庫。其中青瓷三足缶的發現不僅填補了音樂史的空白,更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擊缶而歌”的原型,向世界傳遞跨越千年的中國聲音。
![]()
鴻山遺址發現的青瓷三足缶 宋璟攝
作為吳文化發祥地之一,無錫音樂從周代“南音”發軔,歷經魏晉“吳聲歌曲”、唐宋元詞牌曲牌及南北曲,至明清昆曲、古琴、琵琶、二胡、絲竹,形式多樣、流派紛呈,創造了中國音樂史上多個“第一”。
到了近現代,這片土地更是群星閃耀。民間音樂家阿炳以一曲《二泉映月》驚艷世界;一代宗師劉天華創造性地將西樂精華引入民樂創作和演奏中,寫出了《光明行》《病中吟》《良宵》等民樂經典曲目,開啟了中國民族音樂走向國際樂壇的序幕;音樂家顧毓琇首度將貝多芬《歡樂頌》引入中國,并創立了國立音樂院等機構;音樂教育家楊蔭瀏不僅搶救性地錄制了《二泉映月》,還用英文撰寫古琴專著《琴譜》向西方介紹中國音樂。
![]()
劉天華對二胡等樂器進行了創造性改良
后來,從宜興走出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將二胡提進了維也納金色大廳,她讓世界認識了中國二胡,也成為享譽中外的“二胡皇后”;來自無錫蕩口的紅色音樂家王莘創作的《歌唱祖國》奏響于新中國的各個重要歷史時刻,成為國人心中的“第二國歌”……
百余年來,這些無錫籍音樂家懷抱著“音樂喚醒民眾、溝通中西、保存文化之根”及“國樂改進”的使命,在各自領域振衰起弊、繼往開來,構筑了中國音樂架構,更把國樂推向了世界。
![]()
無錫民樂團
如今,無錫成立了自己的民族樂團、交響樂團。“我們堅持傳統民樂的創新性表達,推出的《光明行》《夢華江南》等原創作品受到年輕受眾的關注。”無錫市民樂團團長楊艷介紹。如今,這兩支樂團頻頻走出國門,在法國、德國、葡萄牙、美國、韓國等十余個國家奏響東方韻律,他們以音樂為橋拉近與世界的距離,以藝術為媒深化理解與合作,將江南絲竹與城市故事傳向全球。
名副其實的“造樂之城”
無錫不僅譜樂、奏樂,作為制造業名城,它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造樂之城”。
無錫梅村是全球最大的二胡生產地。早在1965年,這里就興辦了民族樂器廠,開啟制作二胡的輝煌歷史。半個多世紀來,在一批工藝精湛、底蘊非凡的二胡制作大師的帶領下,這里誕生了近20家二胡制作單位和十多個二胡品牌。
![]()
梅村二胡產業園內師傅展示二胡制作技藝 黃于悅攝
走進梅村二胡產業園,一條集二胡制作、展示、銷售、培訓、演藝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展現在眼前。如今,這里年產二胡5萬把,占全國中高端二胡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左右,年產值近1億元。
除了生產民族樂器,在無錫,西洋樂器的制造也不斷走向成熟。憑借一支小小的口琴,江陰市祝塘鎮的東方樂器成為國內第一家做跨境電商的口琴樂器公司。“我們的口琴主銷歐美,一天生產1萬支,今年的銷售額將達到1.1億元。”企業負責人孔文忠告訴記者,目前全世界有18家具有完整口琴生產能力并擁有自己品牌的口琴制造企業,無錫有6家,口琴產量占全球近60%的份額。
![]()
位于無錫惠山的豎琴制作車間 黃于悅攝
此外,無錫還是中國手風琴行業的“領跑者”,年產手風琴25000臺,國內市場覆蓋率達43%。世界頂級豎琴品牌“萊昂希利”與“薩爾維”將中國子公司落戶無錫,當前全球市場占有率已超60%。紅木笛、豎笛等品類的生產制造也在無錫持續壯大,并逐步形成了集民族與西洋樂器于一體的制造產業集群。
產業優勢也有力地反哺著城市音樂生態。金杯手風琴藝術節、亞太口琴藝術周、民族器樂藝術展演等國際活動的相繼落地,吸引了全球音樂家與愛好者齊聚無錫。據統計,無錫目前有音樂相關企業370家,音樂培訓機構2000余家,音樂創意產業年增加值約10億美元。形成了以影視產業、數字內容、動漫游戲、現代演藝等為重點的八大文化產業集群,其中多家企業成為音樂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實現音樂制造與城市經濟的深度共振。
![]()
“聲堂”音樂空間 黃于悅攝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音樂空間也在無錫拔地而起。漫步在“映月里”音樂主題街區,藝術氣息撲面而來。“聲堂”以300年歷史老宅為載體,打造了一個沉浸式的音樂場域,游客可以在這里品咖啡、聽黑膠、看演出。走廊里依次排開幾十只耳機,從晨曦中的菜市場到傍晚的蠡湖畔,從竹林深處的蟲鳴聲到溶洞里的水滴聲,記錄了專屬于無錫的“白噪音”。“這類音樂空間正成為城市音樂生態的‘毛細血管’,將與城市發展形成良性互動。”聲堂運營負責人唐仁說。
![]()
顧客在聆聽耳機里的“白噪音” 黃于悅攝
隨著音樂與文旅的深度融合,“到無錫聽音樂”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演唱會、音樂節、Livehouse等各種演出形式接連落地,以音樂為媒點燃文旅經濟消費新引擎。據統計,第二屆太湖啤酒音樂節活動歷時17天,總客流近51萬人次,帶動銷售3000萬元。太湖音樂節匯集流行、民謠、搖滾等多種音樂元素,吸引3萬樂迷參與。
全民共譜的城市樂章
傍晚的無錫最是迷人。商場下沉廣場里,黑白琴鍵流淌出悠揚旋律;運河橋洞畔,市民自發組織了夏夜納涼音樂會;惠山古鎮里,搖櫓船載著“春晚同款”《太湖美》劃過河塘……音樂正融入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
![]()
無錫市民在大運河邊自發組織音 樂活動 毛云中 攝
據統計,目前無錫擁有500多個民間音樂團體和80多個校園音樂社團。蕩口古鎮里,平均年齡65歲的退休老人因熱愛二胡、笛子等樂器,自發組建“蕩口樂團”,用江南民歌、地方小調開展惠民演出。
傳承了44年的無錫市中小學生“百靈鳥”藝術展演匯是一代無錫人的童年記憶,這個以展現無錫青少年音樂藝術風采為初衷的舞臺,已成為江蘇省乃至全國鮮見的持續時間長、覆蓋面廣的少兒藝術品牌活動。隨著“音樂非遺進校園”工程的推進,全市70多所中小學校開辦二胡傳承課堂,50多所學校開設錫劇普及課程。“班班有歌聲”合唱比賽覆蓋80萬名中小學生,實現了“班班有合唱團、校校有藝術團,一人一特長、一校一特色”。
![]()
梅村實驗小學“太湖情韻”二胡社團 黃于悅 攝
此外,無錫5所高等院校開設音樂相關專業,600所銀發學堂絲竹聲起,“市民夜校”全年開展音樂相關課程277門6903班次,形成全齡教育沃土,讓“人人都是城市樂章的參與者”成為現實。
![]()
無錫民族樂團
無錫還擁有無錫大劇院、江陰國樂島、308映月禮堂、太湖秀劇場、無錫音樂廳等一批高水準場館,18個音樂主題類博物館、紀念館,各類演出中心、小劇場、街頭/社區音樂空間超千個,年均開展300余場惠民演出。2012年起,無錫舉辦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無錫分會場,2019年起推出了太湖文化藝術季,將豐富多樣的文藝演出帶到市民身旁。眼下,無錫交響音樂廳、無錫市文化藝術中心等新地標都在加速建設中。其中占地約100畝的無錫交響音樂廳,將在2026年元旦奏響新年第一音。
![]()
街頭音樂巴士
借著成功入選“世界音樂之都”的契機,無錫還將推出“全城愛樂嘉年華”系列慶祝活動,邀請市民、游客共赴一場音樂與城市的對話。無錫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未來還將出臺專項政策,涉及音樂人才簽約、商業演出支持、公共音樂場景打造等內容,以進一步完善音樂生態。
從千年運河的槳聲燈影,到國際舞臺的恢宏交響;從梅村工坊的精工細作,到校園課堂的稚嫩琴音……無錫,這座曾經的“民樂之鄉”正帶著東方音樂美學走向世界。
原標題:《從“民樂之鄉”到“世界音樂之都”,無錫憑什么?》
欄目編輯:黃佳琪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黃于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