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咚咚”清脆空靈的聲響從邢臺學院瓷樂排練廳傳出,青年教師李倩手持木槌,輕擊面前的瓷甌,《柳溪涌翠》的旋律便隨著瓷片震顫緩緩流淌。排練廳的展示架上,瓷甌、瓷編管、瓷編磬、瓷編鐘、瓷鼓、瓷笛、瓷二胡,乳白的釉色在燈光下泛著溫潤光澤。
這是該校“紅蓼花”瓷樂團排練的一幕。一群用邢白瓷樂器奏響新聲的師生,讓千年邢瓷重新飄出清越樂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邢窯始燒于北朝,歷經隋代、至盛唐達到鼎盛,延續至明代,燒造時間長達千余年。《樂府雜錄》記載唐代樂師用“越甌、邢甌十二,旋加減水,以盤擊之,其音妙于萬方。”邢窯作為“南青北白”的北方瓷窯代表,以生產生活器具聞名,可《樂府雜錄》中的這段記載,卻讓邢臺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的老師們動了心:“能不能讓沉睡的邢瓷,再發出‘妙于萬方’的樂聲?”
2015年,該校地方音樂研究所與邢窯研究所迅速聯手,在市科技局支持下,邢瓷樂器研發項目正式立項。
“燒瓷容易,燒出能發出樂音的瓷樂器難。”邢窯研究所所長、國家級非遺項目邢白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張志忠回憶,最初燒制的瓷甌要么音準偏差,要么器型達不到要求。經過反復調整瓷土配比、窯溫控制,光是瓷編鐘的校音工序,就測試了10幾次。2016年5月,當第一套瓷甌、瓷編管、瓷編磬成功發出美妙樂聲時,研發團隊抱著這些“寶貝”激動得濕了眼眶。
同年,該校“紅蓼花”瓷樂團正式成立,千年邢瓷終于再次奏響清越樂章。
可新難題又接踵而至:初期樂團演奏的多是大眾熟悉的曲目,邢瓷樂器清越空靈的特質總難以充分展現。“瓷樂該有自己的魂!”樂團負責人許澄教授提出創作原創作品的想法,青年教師邢維坤主動接下任務。她扎根邢襄文化,走遍邢臺的古橋、古寺,從“柳溪春漲” 的景致里尋得靈感,寫下《柳溪涌翠》;又借鑒河北小調的質樸,創作出致敬邢襄文化的《邢襄情思》。
如今,樂團排練已納入學院專業課程,學生們不僅要掌握演奏技巧,還要了解邢窯歷史。“要讓指尖的旋律,帶著千年文化的溫度。”該校音樂舞蹈學院院長劉興武說。
這縷清音很快走出校園,驚艷了世人。2024年5月,國樂大師方錦龍來校觀演,當《柳溪涌翠》的最后一個音符落下,他當即敲擊瓷編磬示范:“這音色純凈得像太行山泉!” 他還建議樂團豐富樂器種類,讓瓷樂更有表現力。同年,在“太行韻 泉城情”戲曲進校園活動中,著名主持人白燕升聽完表演,忍不住贊嘆:“邢白瓷‘南青北白’的美譽名不虛傳,這瓷樂更是把咱老祖宗的智慧玩出了新花樣!”
近10年來,邢臺學院瓷樂排練廳成了“網紅打卡點”,每年都會接待數十場觀摩展演。去年6月,美國圣保羅高中的師生來此研學。當他們敲響瓷編鐘,清脆的聲響讓在場者都面露會心微笑。“沒有語言障礙,音樂和陶瓷就是最好的交流橋梁。”帶隊老師感慨道。
連續多年受邀參加河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河北雄安新區非遺大會、省園林博覽會、省儒家學會年會、省民俗文化節……現如今,邢臺學院“紅蓼花”瓷樂團頻頻亮相省市舞臺,足跡越走越遠。
“這不是復古,而是創新。”劉興武看著排練的學生們,眼里滿是期待,“我們要讓千年窯火里的清音一直響下去,向世界講好中國陶瓷與音樂的故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周洪松)
![]()
美國圣保羅高中的學生們饒有興致地體驗邢瓷樂器演奏 學校供圖
![]()
邢磁樂器亮相河北省民俗文化節 學校供圖
![]()
樂團演奏《柳溪涌翠》原創樂曲 學校供圖
作者:周洪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