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石聲
![]()
![]()
編者按: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宣全球最新一批“創意城市網絡”中,中國無錫憑借其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與創新發展實踐成為中國首個“世界音樂之都”。追溯無錫這座城市的音樂審美,就不得不提春秋時期的吳公子季札。在無錫惠山古祠堂群中,有一座至德祠,始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當時的無錫知縣吳鉞等捐資興建,祀泰伯、仲雍、季札。泰伯、仲雍是3100多年前“泰伯奔吳”的主角,季札則是仲雍的后裔,三人均有讓王賢名。吳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吳國貴族季札(吳王壽夢第四子)出使魯國,魯國為其準備了一場音樂會,而季札對此次演奏的音樂、表演的舞蹈逐一進行了點評,以樂鑒政并觀民風,結果一戰成名,除政治家、外交家之外,又成為春秋最火樂評家。2400多年后,一曲《二泉映月》在無錫誕生,二胡曲調婉轉,如歌如泣。作為無錫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映月》已經成為無錫乃至中國民間音樂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作品以超越個人的情感力量,在全世界聽眾里引發了一種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鳴。假若季札穿越而來,聽到了《二泉映月》,他又會作出怎樣的評價呢。本期,我們跟隨無錫市地方志專家庫專家金石聲先生的文字,走近阿炳與惠山名勝。
無錫惠山自古便是名勝之地,惠山寺、寄暢園、天下第二泉、云起樓等諸多名勝古跡引來八方游客。每年的春秋兩季朝山進香、踏青登高、求神祭祀,更是游客云集。舊時的惠山不用買門票,達官貴人,公子小姐,商人小販,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去游玩。有錢人雇個車從西門出棉花巷過吊橋,經五里街直達惠山寺;或者全家雇一條船由古運河經龍頭河,從惠山“地杰人靈”牌坊上岸,然后進秦園,一路游玩。
到惠山游玩是因為有名山佳泉,有古剎祠堂,有園林茶館。凡人多的地方,就有賺錢的機會。天下第二泉一帶是游人最為密集的地方,那里茶館生意因為二泉水甘冽的緣故頗為鬧猛,又由于聚集了許多賣唱的民間藝人而使吃茶的人更多。這些藝人,有唱灘簧的,有捏泥人的,也有說書的,為游人增添了不少游興。而瞎子阿炳(華彥鈞)就是經常在此獻藝賣唱的藝人。
![]()
阿炳出身貧窮,本是道士,雖然沒有讀過書,但從小的道場生活使他學得一手好技藝,吹拉彈唱樣樣全能。出道得早,年紀輕輕就是無錫雷尊殿有名的當家道長。由于身患眼病,治療不周而導致雙目失明,從此只能流落街頭,賣唱為生。一把破胡琴就是他全部的家當,頭戴舊禮帽,架著黑墨鏡,傴僂著身體,就是他典型的藝術形象。
阿炳的到來常常會引來許多圍觀的游客。他有聲有色的說唱,詼諧入調的琴曲引得許多過路人駐足流連,哈哈大笑。阿炳頗有人緣,只要有人聽,就會一直拉下去,唱個不停。有時唱得晚了,要回城里崇安寺得經過西門,城門已經關了,就只能到二泉上方的道觀玉皇殿借宿。久而久之,阿炳成為惠山討人喜歡的常客。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寇侵華猖獗,鐵蹄蹂躪神州大地,中國人民奮起抗戰。阿炳流落于惠泉山麓,常到惠山寺聽松石床上靜聽松濤,向惠山寺的和尚學習琴曲,其中就有一曲名為《聽松》。據阿炳說,這首曲子原本是宋朝時惠泉山的一位和尚創作的,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至今。描述的是岳飛大戰金兀術的抗金故事。一日,金兀術被宋軍打得丟盔棄甲,慌張遁入惠山寺,正要在石床上小憩。忽聽松濤如吼,睡夢中以為宋軍兵馬飛襲而來,嚇得心驚肉跳,滾下石床。由于用力過猛,竟在石床上扯下一道深深的爪印,至今人們還能在石床的東側看到,所以此曲又名“聽宋”。阿炳非常喜歡這個故事和這首琴曲,時常在靈感中流淌出激昂、沉雄的旋律。他以琴明志,讓琴音流響在大街小巷間,用這種方式來反映心聲,表達自己對日寇的憤怒。
阿炳對惠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他能用樂器逼真地摹仿飛鳥走獸的鳴叫聲。從他那悠揚委婉的琴聲里,你能聽到惠山的松濤,二泉的流水,秦園的清吟……1950年9月2日晚,當音樂家楊蔭瀏、黎松壽、曹安和等為他錄音時,他兩天內一口氣錄了六支曲子:三首琵琶曲和三首二胡曲。其中有一支阿炳最拿手最喜歡的二胡曲,是其賣唱時經常拉奏的,當時本沒有名字,當音樂家提議將這首曲子起名為“二泉印月”時,阿炳連聲說“好個,好個”……兩個月后,阿炳因病不幸去世,此曲頓成絕響。后來,曲子正式定名為《二泉映月》,曾被灌制成唱片,廣為流傳,也被選送為國禮及在國內外大型音樂會上演奏,從民間小曲登上了大雅之堂,從無錫走向了世界。
這首樂曲從曲名看,描寫的是惠泉山二泉倒映的月光:月映二泉,一幅優美的惠山夜色圖。其實細心聆聽,你會發現這分明是盲人阿炳坎坷人生的真實寫照,是他心聲的自然流露。相信每一個聽過此曲的人都會有難忘的感受,不同年齡的人在不同的場合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順境中的人聽后感到委婉抒情,逆境中的人聽后感到澎湃激蕩……真是風情萬種,百聽不厭。《二泉映月》蕩滌了人們的心靈,給人以靈智和力量。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二泉映月》的知音,他們從阿炳的樂曲中聽到了泉聲,看到了月色,引起共鳴,得到了美的享受和升華,這或許就是人們熱愛此曲的原因之一。
![]()
《二泉映月》情感深沉真摯,旋律委婉優美,形象剛健鮮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毛澤東主席聽項祖英在滬演奏《二泉映月》后說:“它具有濃郁的民間風味,很好,要繼續發揚之。”
許多人說《二泉映月》不是標題音樂,并非描寫二泉景物。而今天我們認為《二泉映月》就是描寫二泉的清風明月,泉水細流。據阿炳自己講此曲來源于道家的嗩吶曲。但據黎松壽先生分析,樂曲地方風味特別重,應該是阿炳綜合了許多古曲自己創作出來的。阿炳曾經有過明亮的眼睛,曾經感受到二泉月色之美,人生曾有得意之時,而今雙目失明,往事歷歷,人生如琴。他要用音樂來訴說他的人生感受,他渴望幸福,思想便從他的琴弦上流露。應該說,《二泉映月》傾注了阿炳全部的人生感受,是他的心血力作。
“二泉”和“聽松石床”早在唐代就頗有盛名,而現在的人們,特別是外地的游客,甚至海外的游客知道二泉,知道惠山,甚至認識無錫卻是因為阿炳《二泉映月》的緣故。他們慕名而來,可見音樂跨越了地域的界限。人們因為熱愛《二泉映月》而來到無錫,來到惠山。阿炳倘若有知,有這么多人熱愛他的作品,為他的音樂所陶醉,所癡迷,也應笑慰九泉了。
是《二泉映月》使“天下第二泉”再次揚名,賦二泉以音樂的性靈和生命的律動。由于《二泉映月》的緣故,1983年阿炳墓遷葬至錫惠公園杜鵑園竹林旁的坡地,讓民間音樂家長眠于此,伴泉而息。同時也便于人們憑吊紀念。每年來墓地悼念阿炳的游客數以萬計,絡繹不絕。清明節,游客自發為阿炳墓獻花,表達人們對他的景仰和懷念。時常有人在墓旁演奏他的作品。1998年錫惠名勝區在二泉景區播放《二泉映月》,后又多次舉辦《二泉映月》賞聽會,并成為夜間公園文化游園活動的重要內容,深受海內外游客的歡迎和好評。二十一世紀初,又專門邀請樂隊現場為游客演奏,使游客能在二泉之畔親身聆聽這優美的樂曲,使人們更好地了解二泉、阿炳和《二泉映月》。2006年,由顧奇偉教授設計的阿炳音樂臺、紀念館及阿炳墓園,給我們今天的惠山名勝又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一條亂石鋪就的崎嶇小道,穿越山洞,蜿蜒通向墓區,抬頭仰望,視點處是著名雕塑家錢紹武教授設計的阿炳銅像。設計師的意圖是反映阿炳在“苦難中尋找光明”的人生歷程。近來,又一座阿炳雕塑坐落于惠山古鎮映月里,成為一個新的文化地標。
如今,阿炳早已融入于惠山名勝之中,今天的二泉因名曲而生輝。惠山是阿炳長眠之地,愿阿炳與青山常在,與二泉長流,愿《二泉映月》響徹寰宇。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