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衙門不大,官威不小。
近日,有媒體記者在基層暗訪時發現,有不少鄉鎮政府,存在門難進的現象。
在東部某市鎮政府大院的道閘崗亭前,有群眾想進去辦事時,需出示介紹信、身份證等多重證件,經層層確認登記后方可入內。
而在長三角的部分鄉鎮,更是直接將辦事群眾擋在了政府大院的門卡之外,找鄉鎮領導被拒、聯系辦公室遭拒、信訪求助仍被拒。
群眾有事找政府,天經地義。
作為離群眾最近的服務窗口,鄉鎮政府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矛盾化解的前沿陣地。這些地方的政府大院,辦公區域,理應為群眾無障礙敞開。
但在現實中,一些鄉鎮政府看似衙門不大,但這里領導的官威卻不小。他們輕者把登記、確認變成了門檻,重者用道閘、崗亭,保安筑起了高墻。
凡是有群眾來此辦事時,無論反映情況,還是求助政府,都需要先過保安關,然后再聯系相關人員。而一旦聯系不上就只能折返。
這種物理隔離群眾的背后,我認為不僅是鄉鎮政府服務意識的缺失,更是某些鄉鎮領導沒有責任擔當的體現。
這些拒絕群眾進入鄉鎮政府大門的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的理由如出一轍,那就是為了安全。
將安全管理當作擋箭牌,忽視的卻是群眾辦事的基本需求。群眾有事才去找政府,誰會無事閑得瘋了去鬧事?
這種防火防盜防群眾的做法,無疑割裂了干群聯系的紐帶。
鄉鎮作為與群眾直接面對的最基層政府,如果其大門、辦公區域連群眾都不敢讓進入,那我們如何相信這些鄉鎮的領導,能夠真正體察民情,體恤民意,治理好民生?
這樣一群坐在辦公室內,被保安門衛保護的像大熊貓一樣的大老爺,我們如何相信,他們能真正為人民服務?
媒體報道,在記者暗訪的這幾個鄉鎮,當記者亮明身份后,這些鄉鎮領導都迅速表態立即整改。
由此可見,這些鄉鎮的領導并不是不知道,拒人民群眾千里之外的做法欠妥當。
政府大院不是少數人的辦公禁區,而是服務群眾的公共空間;政府治理水平的高低,不在于關門防亂,而在于開門服務。
鄉鎮政府的大門,連著民心向背,映著治理成色。門難進的本質是臉難看事難辦的前兆,若任由關卡變成干群之間的心理隔閡,只會侵蝕政府公信力。
讓群眾進得來政府大院、與領導說得上話,群眾的事辦得成辦不成,我認為,天都塌不下來。
彰顯執政底氣的不是圍墻有多高,而是干群關系有多近;衡量治理水平的不是門崗有多嚴,而是群眾辦事有多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