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歐陽修:周世宗柴榮家人傳論
![]()
編者按:本文是現代漢語譯文,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記》作者),在北宋仁宗年間(約1053年)獨撰的《新五代史》,其中《周世宗家人傳論》是其重要篇章之一,值得后世閱鑒。尤其是文中結合孟子“舜竊父負而逃”的典故,討論周世宗柴榮處理父親殺人事件的“行權”問題。
古文原文略。轉自“江山子羔文化研究會”公眾號。
![]()
柴守禮
周太祖(郭威)的圣穆皇后柴氏,自己沒有兒子,于是收養了她哥哥柴守禮的兒子,這個孩子就是后來的周世宗。
柴守禮,字克讓,因為是皇后家族的成員,被授予了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等官職。世宗即位后,又給他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光祿卿。后來他退休后就住在洛陽。在整個世宗在位期間,他從來沒有去過京城首都,而皇帝身邊的人也不敢提起這件事,大家只是以皇帝(郭威)大舅子的禮節來尊敬他。
然而,柴守禮卻非常放縱蠻橫。他曾經在街市上殺人,主事官員將此事報告給世宗,世宗卻壓下不予追究。當時,像王溥、王晏、王彥超、韓令坤這些同時期的將軍和宰相,他們的父親也都在洛陽。這些權貴之父與柴守禮整天來往,隨心所欲,洛陽當地的人都非常害怕他們,躲得遠遠的,稱他們為 “十阿父” 。柴守禮去世時七十二歲,官位做到了太傅。
唉!父子之間的恩情是最深的啊!孟子說過:“如果舜做天子時,他的父親瞽叟殺了人,舜就會放棄天下,偷偷背著父親逃走。”他認為,天下可以沒有舜,但不能沒有最高的公道;舜可以放棄天下,但不能用自己的權力去處罰自己的父親。這是一種為世人確立標準的理想說法。
但是現實中,事情往往很難完全按照理想進行!因為天子身負國家宗廟社稷的重任,有百官的護衛和朝廷的威嚴,如果不幸遇到(父親殺人)這種情況,他根本無法偷偷逃走,那又該怎么辦呢?
我讀后周的歷史,看到柴守禮殺人,世宗卻壓下不追究。這是因為,他承擔天下的責任已經很重了,而他作為兒子對父親的感情也極深。所以他寧愿自己承受執法不公的批評,也要伸張父子間的倫常大道。他這樣做之所以符合道義,是因為他懂得 “權衡變通” 的道理。君子處理事情,無非是在權衡輕重之后做出選擇。
執法有誤的過錯相對較輕,而不孝的罪過則極其深重。 刑罰是用來禁止人作惡的,孝道是用來教導人行善的,它們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哪個更重要呢?處罰一個人,未必能讓天下再沒有人殺人;但如果(兒子)殺了自己的父親,那就是泯滅了人的天性,斷絕了人倫之道。兩者相比,哪個更嚴重?
權衡了所謂的輕與重之后,就會明白:天下固然不能拋棄,但父親也同樣不能處罰啊!
那么,像舜和周世宗這樣的人,怎樣做才算最好呢?最好是能夠事先防范,不讓瞽叟、柴守禮發展到殺人的地步,那才可以說是真正的孝了!然而,如果事情最終還是不如人意地發生了,那就只能在輕重之間做出選擇。周世宗懂得權衡變通的道理,實在是非常明智啊!
皇后劉氏
周世宗一共有三位皇后。其中貞惠皇后劉氏,史書上沒有記載她的家世背景,應該是世宗還未顯達時娶的妻子。當世宗擔任左監門衛將軍時,劉氏受封為彭城縣君。
后來世宗跟隨周太祖到魏地,劉氏則留在京城。太祖在魏地起兵后,后漢朝廷為了報復,將留在京城的劉氏全族處死。
等到太祖建立后周并即位后,追封劉氏為彭城郡夫人。直到世宗顯德四年(公元957年)夏天四月,才正式下詔,將彭城郡夫人劉氏追封為皇后。負責禮儀的官員為她上謚號為“貞惠”,她的陵墓被稱為“惠陵”。
皇后符氏
宣懿皇后符氏,她的祖父是秦王符存審,父親是魏王符彥卿。她出身于世代王侯的家庭,門第顯貴,是將相之后。符氏為人聰明果決,胸懷大志。她最初嫁給了李守貞的兒子李崇訓。
李守貞當時是后漢的河中節度使,但心中早已懷有叛變的意圖。他找來一個善于通過聽人聲音來預測吉兇的術士,讓術士為全家人看相。術士聽到符氏的聲音后,大吃一驚,說:“這是天下君主的母親啊!”李守貞聽后更加自負,說:“我的兒媳婦都能成為國母,我奪取天下還有什么疑問呢!”于是下定決心反叛。
后漢朝廷派周太祖(郭威)前去討伐李守貞。過了一年,攻破了城池。李崇訓知道在劫難逃,親手殺死自己的家人,輪到符氏時,她躲藏起來,用帷幔遮蔽自己。李崇訓倉促間找不到符氏,于是自殺身亡。后漢的士兵沖進李家,只見符氏端莊地坐在廳堂上,對士兵們說:“郭公(郭威)與我父親有老交情,你們不得冒犯我!”士兵們被她鎮住,不敢上前。
周太祖聽說此事,認為一個女子竟能讓亂兵不敢侵犯,感到非常驚奇,對她倍加安慰,并將她送回了父親符彥卿身邊。符氏感激太祖的不殺之恩,便拜太祖為義父。她的母親認為女兒夫家滿門抄斬,唯獨她幸免于難,是上天眷顧,想讓她削發為尼。符氏不肯,說:“生死有命,是天意。何必胡亂地毀掉自己的形貌和頭發呢!”
周太祖對符氏有恩,而當時的世宗(柴榮)性格特別英武敏銳,聽說了符氏的這些事跡后,更加認為她非同尋常。等到世宗的原配劉夫人去世后,世宗就娶了符氏作為續弦。世宗即位后,便冊封她為皇后。
世宗性情急躁,經常暴怒,每次發怒過后又常常后悔。每當世宗對左右侍從發火時,符皇后總會不動聲色地觀察他的臉色,慢慢地為他勸解,世宗的怒氣也隨之消散,因此更加敬重她。世宗征討淮南時,符皇后認為皇帝不應親自出征,竭力勸阻,但世宗沒有聽從。后來軍隊長期無功而返,又遭遇酷暑大雨,符皇后因擔憂而成疾,最終去世。
朝中議事的人認為國家正在打仗,請求簡化喪禮。于是百官只在西宮哀悼了三天就脫去了喪服,皇帝也在七天后脫去喪服。符皇后被安葬在新鄭,陵墓稱為懿陵。
之后被立為皇后的符氏,是她的妹妹。后周初年,妹妹符皇后遷居西宮,被稱為周太后。
世宗七子
周世宗一共有七個兒子:長子叫宜哥,接著有兩個連名字都還沒來得及取就夭折的兒子,然后是恭皇帝(柴宗訓),再后面是熙讓、熙謹、熙誨。他們的生母具體是誰,史書上都沒有明確記載。
宜哥和他的兩個弟弟(指夭折的兩位),都在后漢時期被殺害了。等到周太祖(郭威)建立后周即位后,下詔追封這些早逝的皇孫,并賜予他們名字和官職:
追賜名為“誼”,追贈為左驍衛大將軍。
追賜名為“誠”,追贈為左武衛大將軍。
追賜名為“諴”,追贈為左屯衛大將軍。
到了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大臣們上奏請求分封皇室宗親。但世宗認為,后周建國時間還不長,恩德信義尚未遍及百姓,應該等到功業德行都大有成就,福澤廣布天下之后,再來討論這件事才合適。
第二年(顯德四年)夏天四月癸未日,世宗先分封了周太祖的幾個兒子。之后又下詔說:“父子之間的親情,即使是圣賢也無法忘懷。每當想起他們夭折的命運,就更加觸動我悲傷的心情。因此,回顧往事,對于已故的皇子左驍衛大將軍誼、左武衛大將軍誠、左屯衛大將軍諴等人,實在令人感傷。應當為他們加封一字王爵,并追贈三公的崇高官位。” 具體追封如下:
柴誼追贈太尉,追封為越王。
柴誠追贈太傅,追封為吳王。
柴諴追贈太保,追封為韓王。
而當時還活著的皇子,在這次都沒有受封。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在北伐收復三關后,生病返回京城。同年六月癸未日,他冊封皇子:
柴宗訓為特進、左衛上將軍,封為梁王。
柴宗讓(即熙讓)也被任命為左驍衛上將軍,封為燕國公。
僅僅十天后,世宗就駕崩了。梁王柴宗訓即位,就是周恭皇帝。
在那年八月,柴宗讓改名為柴熙讓,晉封為曹王。而柴熙謹和柴熙誨之前都沒有爵位,于是:
任命柴熙謹為右武衛大將軍,封為紀王。
任命柴熙誨為左領軍衛大將軍,封為蘄王。
到了宋朝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月,柴熙謹去世。而柴熙讓和柴熙誨的下落,史書上就沒有記載了。
唉!至高的公道,是天下人都共同認可的道理。在面對是非對錯的原則問題時,即便是父親疼愛兒子,有時也不能徇私偏袒。
當年周太祖(郭威)在魏地起兵時,后漢朝廷派劉銖在京城誅殺他的家族,手段極為殘忍。后來太祖登基,派人去斥責劉銖。劉銖面對指責,毫不屈服,據理直言。太祖雖然對他恨之入骨,但因為劉銖的言辭在理,最終還是沒有株連他的家人。
等到太祖追封那些被殺害的妻兒時,他的言辭中充滿了深藏于心的隱痛,卻不敢有一句指責后漢朝廷的不是。這是因為他明白,道理不在自己這一邊,起兵反抗朝廷本身是有虧于臣節的。
所以,史書上特意保留了這些記載,從中可以看出后周太祖在這件事上是心存愧疚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