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海內外客家人總數或已過億——他們大多數都是由古至今從閩粵贛邊開枝散葉分流出去的。
在中國華南地區(含部分新版華中區域即江西),閩粵贛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區域,這里位處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處,涵贛南、閩西、粵東北三大板塊,均為低海拔山區。
![]()
在古代,閩粵贛邊屬窮山惡水之境,相較于中原來說地處偏遠,但同時也就能阻斷大型戰事。正是這樣的地理環境,反倒使閩粵贛邊成了古代為躲避戰亂被迫南遷的中原移民大軍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于是,閩粵贛邊就成了客家人的聚集地和大本營。
![]()
為防有些北方的朋友不了解,此處對客家人做一個簡單定義。客家人的主體為中原漢族人口,他們的祖先在東晉、隋唐、明清等各時期,陸續從北方中原地區遷徙至閩粵贛邊及周邊地區,保留了古代漢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生活習俗等,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特和閉合的族群。
![]()
前述志不在詳說客家人的歷史源流,而是要強調閩粵贛邊“山水相連、民情相近”,發音相近、文化同源的客家話,讓三省客家人彼此倍感親切。
那么,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地理中心位置在哪里呢?1997年,經地理專家科學測量,國土資源部門在廣東平遠縣差干鎮新嶺村、福建武平縣民主鄉坪畬村、江西尋烏縣項山鄉大鐘村的三地交匯點,正式設立了三省界碑,它是三省行政邊界的法定標識,也是區域地理的重要象征。
![]()
現在的閩粵贛三省交界碑,算得上是一個區域性的自駕游熱門打卡地,知道此地的客家人越來越多,大家對閩粵贛邊三省交界、親如一家的印象愈發深入。
實際上,早在清代康熙年間,閩粵贛客家人已經形成了三省交界、互為親鄰的認識。但是,囿于古時測繪條件的局限,古時并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地理中心位置在何處。
反正,從清代至民國,閩粵贛邊的各個縣份,無論是福建、廣東或江西的轄區,都覺得自己的所在地一腳跨三省,去哪個省都挺近的,因此有意無意地會認為本地就是三省交界中心,古稱“三省通衢”。寬泛而言,這種感覺是真實情況的寫照,可謂老鐵沒毛病。
![]()
這塊【雙星齊輝】匾,題寫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題匾人叫黃鶴,云南人,他當時的身份是江西省會昌知縣。
黃鶴在會昌任知縣時,喜歡用腳步丈量閩粵贛邊,每每沿著古道飽覽山區風光,一不小心就走到了福建或廣東的地界。這使他覺得,會昌縣就是閩粵贛交界的中心地。
于是,黃鶴以知縣身份,籌集官銀,在會昌建了一座具有地理標識意義的牌樓名曰“三省分疆坊”,意思是說,閩粵贛三省在該縣分界,因此會昌就是三省通衢中心。
可以想象,江西會昌縣的三省分疆坊牌樓,在清代具有重要的行政價值或輿論效應,它可以彰顯會昌縣在閩粵贛邊的地理戰略地位。因此,到了雍正時期,知縣范興谷主持大修了前述牌樓;到了乾隆年間,知縣戴體仁又重修了一次。
當然,根據現代地理測繪和地圖導示,江西會昌縣并不在閩粵贛三省直接交界地帶,它在東南方向和福建武平縣接壤,南部則與江西尋烏縣接連,并不與廣東地界銜接。或許在古代,世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
直到清末,隨著人們對閩粵贛邊的地理認知越發清晰,會昌縣“三省分疆坊牌樓”破敗后,未再重修。后來隨著時間推移,該牌樓消失不見。
但是,江西會昌縣作為閩粵贛邊的重要縣份,其地理戰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或許是出于歷史認知的慣性,或是有感于會昌縣作為閩粵贛邊交通要塞之作用,它至今仍以贛粵閩“三省通衢”而聞名。
1934年,偉大的教員在會昌寫下這樣的句子:“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