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海日報
![]()
海西州都蘭縣枸杞豐收。本報記者 李慶玲 攝
![]()
黃南特色養殖。本報記者 欒雨嘉 攝
本報記者 王 臻 實習生 謝婉婷
秋染高原,層林盡染間藏著豐收的密碼。
從柴達木盆地的枸杞紅透枝頭,到河湟谷地的蔬菜翠綠欲滴,再到環湖草原的牛羊成群漫步,青海用一季豐盈回應著時節的饋贈。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收獲農作物59.14萬公頃,預計全年糧食、油料產量分別在110萬噸以上和30萬噸以上,秋收圓滿收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上下頂住部分地區輕度旱情壓力,深耕“三農”沃土,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以333.63億元、同比增長6.0%的成績,成為近年來增幅最高的一年,將高原農業的“潛力”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實力”,在海拔之上書寫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活答卷。
畜牧業的“穩增長”答卷
得益于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水草豐茂,寶庫鄉巴音村白金良家的牦牛養殖成了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
“出欄的牦牛平均每頭能賣8000元。去年只出欄40頭,今年僅上半年就出欄70多頭,目前還在陸續出欄。”白金良告訴記者,除了生態養殖的牦牛肉品質好、受市場青睞,政府的惠牧政策也為這種“生態優先”的養殖模式提供了保障,“疫苗是免費的,每成功出欄一頭牦牛,政府還補貼300元。我家搞牦牛養殖,真是越來越有信心了。”
白金良的底氣,源于青海畜牧業發展的政策紅利。今年以來,為有效應對畜產品價格下跌影響,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積極助企紓困,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大牛羊出欄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通知》《關于玉樹州加強牛羊在京銷售的相關措施》等文件,實施穩定畜牧業生產獎補政策,地方統籌牛羊出欄大縣獎勵、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獎勵等資金,加大出欄補欄補貼力度。
政策保障僅是效益轉化的一部分,加強科技賦能同樣是全省畜牧業穩定向上的關鍵。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聚焦“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目標,以青海祁連草原生態研究院、祁連縣草原建設與管理博士工作站為核心載體,推動科技深度融入草原保護與畜牧業發展各環節。依托兩大科研平臺,當地用科技破解草原修復難題、優化養殖全流程,將科研力量轉化為生態保護的“硬支撐”與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既筑牢有機養殖的“優質草場基底”,又提升畜產品“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生態與產業“雙豐收”。
政策與科技的活力,正在草原上結出碩果。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省肉產量23.64萬噸、禽蛋產量1.72萬噸、牛奶產量21.26萬噸,拉動一產增長2.7個百分點。這其中,牛羊產業穩扎穩打,牛出欄增長3.8%,羊出欄增速更是達到10.3%,全省牛羊出欄量質齊升,生豬、家禽及禽蛋生產勢頭向好。
從環湖牧區到河谷農區,政策托底、產業向上的發展,讓青海畜牧業在穩中有進中邁向高質量。
菜籃子里的“新收益”
每年霜降一過,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互助光盛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雷延余便進入農閑期。忙碌大半年,合作社種植的高原冷涼蔬菜,為他和周邊農戶帶來了不少增收。
“我們的蔬菜畝產量在1500公斤左右,還有固定訂單,根本不愁賣。”雷延余說,近兩年冷涼蔬菜產業迅速升溫,合作社的訂單量也在不斷增長。
為保障冷涼蔬菜優質高產,全省主要蔬菜種植地區在科技賦能上下足功夫:從品種選育、科技園育苗,到農田水肥一體化實施,種植全流程的升級優化,成了“青字號”冷涼蔬菜在省外市場站穩腳跟的關鍵。“我們菜地里基本都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比起傳統灌溉施肥,能節水節肥40%左右,畝產還能提升約10%。”雷延余介紹。
技術賦能讓“冷資源”變成“熱產業”。前三季度,全省持續加大高原冷涼蔬菜投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在大田廣泛應用,蔬菜種植面積超4.4萬公頃,同比增長4.7%;加之三季度大田蔬菜生長旺盛,全省蔬菜生產持續穩定增長,出口量達3986.4噸,同比增長2.3倍——青海冷涼蔬菜不僅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打開銷路,更豐富了“菜籃子”、鼓起了“錢袋子”。
若論青海“菜籃子”的新收益,冷水魚產業的發展不得不提。1至9月,全省特色農產品出口額達5.9億元,同比增長52.8%,增速位居全國首位;其中,凍鱒魚出口表現尤為突出,出口額3.7億元,同比激增1.4倍,領跑全國同類產品。
另一組數據更亮眼:前三季度,全省水產品產量1.27萬噸,其中鮭鱒魚出口至10個國家和地區,呈現“產量與價格雙增”趨勢。截至9月底,全省建成蔬菜生產基地312個,總產量近170萬噸;海關備案出口蔬菜基地44家,總面積0.4萬公頃,冷涼蔬菜產業實現“面積擴大、產量增加、價格上漲”;冷水魚產業養殖面積超45萬平方米,年產值突破4億元,青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冷水魚生產基地。將“冷涼”劣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從蔬菜產業的火熱發展、冷水魚產業的雙增數據中不難看出,以高原冷涼蔬菜和冷水魚為核心的“雙冷”產業正迅速崛起,成為青海農牧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特色果業的“紅與甜”
八月,正是柴達木盆地頭茬紅枸杞的采摘季。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各個枸杞基地里,一串串“紅寶石”掛滿枝頭。今年,枸杞鮮果交易的興起,成為青海枸杞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清晨6時,天路牧歌現代農業科技(青海)有限公司的枸杞種植基地里,采收工人已鉆進果園,開啟一天的采摘工作。與往常不同,這些枸杞將以鮮果形式,通過48小時冷鏈運輸送往華東地區市場。
“枸杞易腐爛、對成熟度要求高,以前很少作為水果在市場上售賣。”公司負責人徐甜靜告訴記者,合作社的鮮果采收團隊只采“晨露果”,按大小、品相挑揀后,半小時內裝箱,1小時內送進地頭的預冷箱,“專用果箱是透氣的PP材質,每層果子間墊著吸水棉,就算運輸途中顛簸,果子也不會被擠壞。”
裝好箱的鮮枸杞會被運至園區預冷倉,隨后按每車約8噸的量啟運。值得一提的是,每批枸杞都有專屬批次號,采摘時間、運輸信息、初檢數據等全流程記錄在案,實現溯源可查。相較于枸杞干貨,鮮果營養更豐富、口感更清甜,但因“難保鮮、難運輸”,始終未能走上大眾餐桌。今年,天路牧歌現代農業科技(青海)有限公司的“48小時鏈路”,正在打破這一局限。
得益于氣候條件利好、市場價格回暖,今年枸杞生產迎來豐收,種植戶采摘積極性大幅提高,發展勢頭強勁。前三季度,枸杞產量6.17萬噸,同比增長15.1%,成為特色產業的“排頭兵”。
特色果業的豐收圖景不止于枸杞。前三季度,瓜果類種植面積同比增長5.4%;產量增長12.3%。園林水果產量增幅由負轉正,園林水果產量1.90萬噸,同比增長4.1%,水果生產呈現“雙增長”態勢。
前三季度,青海農林牧漁業以6.0%的增速刷新紀錄。成績背后,是政策的精準發力、科技的創新突破與市場的活力涌動。從草原到河谷,從戈壁到農田,每一份收獲都凝結著奮斗的汗水,每一組數據都彰顯著發展的底氣。在“三農”工作的持續推進中,青海正以更堅實的步伐,讓高原農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