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正值金秋時節,富縣胡家坡村的稻田里稻浪翻滾,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不僅上演著顆粒歸倉的農忙圖景,更因農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成為備受青睞的鄉村旅游打卡地。
在田埂上,偶遇了77歲的老黨員劉保樓,他正忙著指揮水稻收割運輸、尋找晾曬場,五年沒見了,他皮膚黝黑了許多,面龐上的皺紋也增加了不少,看來這些年他也經歷了很多事,但他依然精神矍鑠,和初見時那般健談,絲毫不見老態。“以前一個人一天能收半畝水稻,現在用上機器,半天就把家里五畝稻田收完了。”劉保樓笑著說,“過去大家只求吃飽穿暖把日子過安穩,如今人的追求變了,更多人在琢磨‘怎么換著花樣把日子過精彩’。”如今的他抱上了重孫子,已是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其樂融融,這份熱鬧與幸福,正是胡家坡村變遷的生動縮影。
這些年,胡家坡村一年一個新模樣,今年更是緊抓熱點,打造出多個“網紅地標”。黑悟空彩繪栩栩如生,實體鮮花搭配墻體彩繪,成了游客爭相拍照的打卡點;新增的鄉村舞臺,為各類活動提供了絕佳場地。從熱鬧非凡的音樂節到充滿鄉土氣息的豐收節,一場場活動讓村子人氣飆升,不光是富縣當地,很多省市活動的舉辦方也紛紛將目光投向這里。每到夏天,舉家前來的游客在這里燒烤、露營,孩子們下河捉螃蟹、打水槍,歡聲笑語回蕩在胡家坡村的稻田間,與蟬鳴、蛙聲、鳥啼相映成趣。
“現在游客素質高,不胡亂扔垃圾,村里環境保持得很好,我們也樂得湊湊熱鬧,還能做點小生意。”村民樸實的話語卻道破了游客與居民情感的“雙向奔赴”——既然你愛我的家鄉,那我也愿意拿我所有的熱情來招待你。如今的胡家坡村,農家樂越開越多,甚至還開起了清吧小酒館,鄉村經濟活力十足。更難得的是,這里成了研學實踐的好去處,孩子們親眼見證糧食咋種、咋長、咋收,對“粒粒皆辛苦”有了最直觀的感受。
秋高氣爽的日子里,遠處山脈層層疊疊,白色的露營帳篷坐落在稻田間,頗有世外桃源的靜謐之美。暖陽下,高平大娘慢悠悠地在空地上翻曬稻谷:“稻子是昨天剛收的,今天曬透了裝袋,留一點自己吃,剩下的等到陽歷元旦就賣掉。”村里趙、劉、高、賈等雜姓眾多,但少見為雞毛蒜皮起沖突的,村民互幫互助、相處和睦,曬稻子、收稻子時總有鄰里搭把手,路上遇見了總要寒暄閑聊幾句,質樸的人情味讓人格外暖心。稻田里,還有人彎腰撿拾機器收割后漏掉的稻穗,只為顆粒歸倉;夕陽西下,余暉灑滿大地,一天的熱浪漸漸褪去,三四個姑娘梳著靚麗的發髻,穿著寬松的服飾,晃蕩著手中的小小野花,有說有笑地走在橋上,夕陽將她們的身影拉成美好的剪影,那份遠離俗事紛擾的悠然,讓人不禁感嘆“這才是生活應有的樣子”。
“今年我們舉辦了‘紅色直羅?千年稻香’系列活動,社會反響很好。水稻喜獲豐收,預計畝產1100斤,接下來,我們將繼續關注水稻收割、烘干與倉儲進度,確保糧食高效變現,讓農戶切實增收。同時進一步開發稻田民宿、農耕體驗課程等鄉村旅游項目,探索稻米深加工,推出米粉、米糕等特色產品,讓直羅的發展動能更持久、特色更鮮明。”直羅鎮副鎮長查鑫說。
從稻穗滿倉的豐收喜悅,到農文旅融合的蓬勃生機,胡家坡村正以獨特的魅力,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精彩答卷。
(通訊員 吳龍迪)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