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田晨光
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一段視頻,它提倡“無病不體檢、小病不就醫、微恙不用藥、大病不大治”的就醫原則。
我們暫且不評論此言論的對錯,先問自己幾個問題,然后再決定是否按照視頻所說的做。問題如下:
不體檢是不是就可以不得病?
體檢發現疾病就吃虧了嗎?
什么病才是“小病”?
啥樣的“小病”不就醫就能好?
什么病可以不用藥?
選擇“大病不大治”后能不能心甘情愿地等待生命最后時刻的到來?
![]()
疾病的復雜性超乎想象
視頻中的這一言論并不新鮮,我時常會聽人說:“沒事別往醫院去,沒病也給你整出來幾個病!”“只要找醫生看,好人也能發現倆毛病!”
那么,為什么一個“健康”的人不去醫院沒有“事”,進了醫院門就會發現那么多問題呢?這是因為疾病的復雜性超乎想象。
疾病的表現多如牛毛,甚至一個病可以寫上幾百頁的專著。因此,我們只能分類描述其特點。歸納起來,疾病的表現有四個共同特點:多樣化、個體化、漸進性和特異性。
多樣化。一個疾病可以有多種表現,多種疾病又可以是同一種表現。比如,感冒可以流涕、頭痛,也可以乏力、納差;而引起頭痛這個單一癥狀的疾病也多得數不過來。
個體化。同一種病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現可以“判若兩病”!比如,同樣是感染了乙肝病毒,有的人發生了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有的人雖然病毒在身上,卻可以相安無事一輩子。
漸進性。如果是慢性病,早期和晚期的臨床表現相差懸殊,一般規律是由輕到重、從隱匿向明顯發展。當然,也有一些疾病有自愈性,病情變化則是由輕到重再轉輕的過程。此外,有些烈性傳染病發病突然,讓人看不到漸變過程,但這只是該病變化周期短,并非沒有漸變過程。
特異性。每種疾病總有一個或一些不同于任何其他疾病的特點。這個特點不一定是單一的一個癥狀,可以是一群表現的集合。
比如,血友病是凝血因子先天缺乏引起的,具有唯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會有紅細胞減少,但兩者在骨髓中的變化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不同變化的組合有唯一性。
有病就一定會難受嗎?
約2/3的糖尿病患者沒有癥狀,那它是不是病呢?我們是不是不用檢查,不用管它呢?顯然不行。
疾病除表現為多樣化、個體化、漸進性和特異性四個特點之外,臨床表現又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癥狀、體征和檢查結果異常。
癥狀。患者主觀上感覺到的身體不適。比如,頭暈、惡心、腹瀉、口渴和乏力等。
體征。醫生不使用儀器就能發現患者的身體變化。比如,皮疹、發熱、瘡瘍、壓痛、淋巴腫大、心律不齊、水腫和血壓高等。
檢查結果異常。利用器械或儀器發現的身體異常。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感覺不到疾病的發生,甚至進行體格檢查也發現不了。這時候需要借助儀器檢查去發現異常。比如,白細胞升高,脂肪肝、血糖高、肺部陰影和動脈硬化斑塊等。
癥狀和體征有時候并不能截然分開。比如發熱,它既是癥狀,也是體征。癥狀、體征或檢查異常的任何一條單獨存在就是不健康,需要合理應對。
醫學已經從經驗醫學階段發展到循證醫學階段。看病不是修車,你說哪里有問題就只修哪里。醫生不會放過他能發現的任何問題。當然,是不是接受治療,需要患者自己決定。
疾病表現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復雜性。有病而感覺不到是常有的事,尤其是疾病的早期,容易造成“健康"的錯覺。
諱疾忌醫只會讓病拖延得不可收拾,別怕打針吃藥不敢進醫院。
等等,別劃走
![]()
確認過眼神
你是會點贊和點亮愛心的人
動動手指
它就在屏幕底部

各位新老讀者:
因為微信公眾號文章推送規則的改變,導致很多粉絲無法第一時間接收到最新文章。為防丟失,建議您:
1.點開大河健康報(id:dhjkb999),點擊右上方“三個點”(???);
2.點擊“設為星標”
3.出現“黃色星標”后,以后文章都會第一時間發送到您的手機。
關注大河健康報,求醫問藥健康防治全知道。
動動小手,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
溫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進群咨詢獲取醫藥健康知識、健康管理、尋醫問藥等健康服務,掃碼入群,獲取最新信息↓↓
![]()
值班丨王麗娜
統籌丨安 偉
編輯丨劉廣輝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