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 本報記者 周姿杉
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3》推算,我國心血管疾病現患人數已達3.3億,且呈持續上升趨勢。在此背景下,哈爾濱市聚焦消化系統腫瘤和“四高”問題啟動民生檢測項目,以政府主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醫院實施的閉環管理將疾病防治關口前移,破解“無癥狀即健康”認知誤區,構建“早發現、早治療”體系。截至目前,項目覆蓋全市18個區、縣(市),已有超120萬人參與檢測,檢出結直腸癌患者近400例,為寒地城市健康管理提供可復制的方案。
數字化介入診療中心。
認知更新 關注“無癥狀”健康誤區
“很多居民覺得能吃能喝就沒病,這是致命的認知誤區。”哈醫大二院副院長賈海波說,哈爾濱作為寒地城市,心腦血管疾病與消化系統腫瘤的潛伏性讓居民付出沉重代價。臨床中,部分居民常年血壓150/100mmHg卻拒不服藥,最終因頸動脈斑塊破裂引發腦梗死,醒來已半身不遂。這類悲劇的根源,在于疾病早期“無癥狀性”:血管堵塞80%以下時人體毫無察覺,突破臨界點便可能致命。
賈海波介紹,寒地環境會進一步加劇健康風險,零下20℃低溫使血管收縮變脆。臨床數據顯示,15.8%的心腦血管疾病死亡與低溫直接相關,寒冷導致的血壓波動對脆弱血管構成極大考驗。而高鹽飲食持續給血管“加壓”,高吸煙率加速動脈硬化。在≥45歲人群中,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任意兩項超標即屬高危群體,其血管內皮已悄然受損,如同冬天凍裂前的水管,外表完好但內部早已“結冰”。
消化系統腫瘤的隱蔽性同樣值得警惕。哈爾濱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閆松接受采訪時表示:“轄區居民受高寒環境與重油重鹽飲食影響,消化系統腫瘤和心血管疾病多發。很多患者出現明顯癥狀時已至中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2024年檢測數據顯示,全市陽性率約10.7%,除已確診的結直腸癌患者外,還發現大量腸道癌前病變,凸顯居民健康認知提升的迫切性。
為打破認知壁壘,項目團隊創新科普方式,邀請康復患者分享“從懷疑到獲救”的經歷。“早檢測一次就像給血管買保險。”賈海波說,寒地居民需摒棄“無癥狀即健康”的錯誤觀念,主動參與檢測,讓“防大于治、早發現、早治療”理念深入民心。
閉環管理 從檢測到干預“全鏈條”守護
針對2025年3月后參與消化系統腫瘤和“四高”檢測的居民,哈醫大二院通過異常數據評估篩選心腦血管高危人群,專人電話對接提供一站式免排隊篩查。“這套組合拳能提前5~10年發現病變,相當于給血管做‘全面高清攝像’。”賈海波介紹,篩查除基礎體格檢查外,還包含頸動脈超聲(排查斑塊)、心臟超聲(評估心臟功能)、冠脈CTA(無創檢測冠脈狹窄)三項核心影像學評估。
對篩查出的早期冠心病患者,醫院構建三級干預體系,改變傳統“生病再治”模式,先轉診至心血管專科門診確診建檔,再在患者自愿基礎上納入冠心病臨床試驗、提供新型降脂藥物與優化方案,最后通過定期電話隨訪動態調整策略。賈海波表示,“篩查—評估—干預”全鏈條模式,讓高危人群從被動等待治療轉向主動健康管理,有效降低疾病惡化風險。
消化系統腫瘤檢測同樣形成閉環。閆松說:“項目聚焦45~64周歲人群,覆蓋全市所有居民區,由全市基層醫療機構采樣送檢,通過檢測腫瘤相關風險基因位點評估患病風險。”糞便DNA甲基化檢測陽性居民將被指導進行腸鏡檢查,每人最高報銷1200元,減輕就醫負擔。
寒地特色數據庫為閉環管理提供技術支撐。項目團隊通過高危人群多組學分析,尋找冠心病早期預警生物標記物。賈海波介紹:“東北人腸道菌群因高鹽飲食、飲酒習慣呈獨特特征,特定菌群代謝產物會加速斑塊形成,未來有望通過益生菌干預降低風險。”目前數據庫已收錄30萬條寒地人群血管病變數據,成為全球最大寒冷地區心腦血管疾病研究資源庫之一。
介紹互聯網醫療中心。
民生賦能 政府主導下的健康保障
2024年,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將消化系統腫瘤和“四高”免費檢測列為民生工程,政府購買服務為居民提供免費檢測,彰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理念。閆松表示:“市委市政府以造福群眾為根本取向,這項工程落實醫防融合,推動防控關口前移,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預防,對降低發病率、減輕群眾與社會負擔、提升人均預期壽命意義重大。省委省政府的重視與支持,為項目落地筑牢基礎。”
免費檢測政策讓居民切實感受健康保障溫度。檢測中,大量結直腸癌前病變的發現讓患者獲得早期干預機會。“檢測陽性只是預警,無需過度恐慌,建議及時做腸鏡檢查。”閆松提醒,項目團隊通過廣泛宣傳,引導居民正確看待檢測結果,同時鼓勵更多適齡居民主動參與。
針對檢測薄弱環節,衛生部門持續優化服務。“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宣傳、優化流程、做好回訪,提升陽性人員腸鏡檢查依從率。”閆松表示,通過加強家庭醫生簽約與隨訪管理,完善全流程閉環,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優質健康服務。基層醫療機構的全面參與,確保檢測覆蓋每一個居民區,讓偏遠地區居民也能享受均等服務。
公益救助為困難群體筑牢防線,確診結直腸癌癥的貧困家庭(民政局在冊)可獲2萬元公益救助,有效緩解治療費用壓力。“免費檢測+費用報銷+公益救助”的多層次保障體系,既體現政策普惠性,又實現對特殊群體的精準幫扶,讓民生工程惠及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居民。
了解患者情況。
未來展望 從寒地范本到全球健康治理貢獻
依托兩年實踐形成的標準化流程,哈爾濱寒地健康管理模式正推廣至吉林、內蒙古等寒冷省份。賈海波表示:“寒冷地區心血管疾病防治有共性規律,我們的經驗可服務全球。模式復制讓更多寒地居民受益,推動全國寒地健康管理水平整體提升。”
哈醫大二院以項目為依托開展AI心血管研究,通過“項目帶團隊”培養既懂臨床又掌握大數據技術的青年醫生。“系統能自動識別斑塊性質,但最終診斷需結合患者癥狀與病史。”賈海波說,“‘技術為器、臨床為魂’的理念,確保技術創新與臨床需求深度融合,讓‘醫工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為項目注入持續動力。”
賈海波表示,下一步將推動“心腦血管”檢測納入居民健康檔案,實現從出生到老年的全周期管理。這意味著健康管理將突破特定人群與疾病限制,形成覆蓋生命周期的完整服務體系,從源頭降低疾病風險,提升居民整體健康水平。
從破解寒地健康難題到引領學科創新,哈爾濱民生檢測項目正構建公共衛生服務新范式。閆松表示:“最好的治療是預防,最大的民生是健康。每個家庭遠離疾病威脅,城市才有堅實發展根基。這項工程不僅守護寒地居民生命健康,更為全球寒冷地區健康治理提供中國經驗,彰顯新時代公共衛生服務的責任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