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王女士(化名)家住北京,她從未想過一場婦科腫瘤手術之后,生活的顏色會變得如此灰暗。術后一個月開始,她的左側腰臀部仿佛被一枚釘子牢牢釘住——從清晨到深夜,從坐姿到臥姿,一種深及筋骨的酸脹與刺痛如影隨形,不曾離開。
為了擺脫這糾纏不休的疼痛,她幾乎看遍全國著名三甲醫院,嘗試了一切能想到的辦法:口服藥、物理治療、封閉注射......藥盒堆成了小山,病歷越積越厚,可疼痛依然像一道無法驅散的影子,緊緊貼著她的身體與意志。
就在她幾乎放棄希望的時候,王女士的哥哥曾是北京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高級干部培訓班安建雄博士的同學,深知安建雄在疼痛醫學領域的深厚造詣。在他的親自引薦下,王女士跨越城市,從首都來到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走進了安建雄教授的診室。
安建雄帶領團隊對她實施了“兩彈一調控”創新療法。在影像設備的精準引導下,藥物被送至病變區域,實現精準消炎、鎮痛與神經修復;同時,運用高電壓長時程脈沖電場調控,如同整理“脫韁野馬”般混亂的神經電荷,既緩解了劇痛,也促進了神經功能的恢復。
幾個療程之后,折磨她數月的頑固疼痛明顯緩解,人快樂了,氣色越來越好,體重也下降了20斤,王女士終于找回了久違的安寧,回歸正常生活。她的變化,家人全都看在眼里。最受觸動的是一位近90歲高齡的長輩親戚,多年來因膝關節疼痛步履蹣跚,夜不能寐。看到王女士從痛苦中走出,老人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漸漸地,一個接一個,家中的親人——從河南到河北,從山東到山西,從姑姑到表姐——都踏上了這條“跨城求醫路”,追隨王女士的腳步,來到安建雄教授的門診。
“一個病人帶來一家人,這并不是偶然。”安建雄教授坦言,“慢性疼痛遷延難愈,傳統療法容易反復。‘兩彈一調控’之所以能吸引一家人前來,正是因為這項技術真正解決了他們的根本痛點。”
從一根“隱形釘子”,到一家人的希望——在這條跨城求醫的路上,承載的不僅是難治性疼痛患者的共同期盼,也是一份以疼痛醫學創新為紐帶,重建生活的信任與勇氣。
“導彈”+“散彈”:疼痛治療的精準革命
那么,究竟是什么技術,讓這個疼痛家族毅然選擇了跨城就醫?答案,藏在安建雄教授提出的“兩彈一調控”療法中。這項技術在影像引導下進行,就像‘導彈’制導,直擊靶點。安建雄所說的“導彈”,指的是在X光或超聲等引導下的可視化穿刺技術,醫生能避開重要神經血管等危險組織,清晰地看到針尖抵達的病變部位,不再依靠手感與經驗“盲人摸象”。而“散彈”,則是在精準定位后,對病變區域進行病變部位彌漫性“打擊”。“我們不是直接把藥物打進神經,造成新的損傷,而是在病變周圍形成‘彈幕’,既鎮痛,又保護和修復神經。”安建雄解釋道。
以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為例,因為傳統的抗病毒藥物極易耐受,與無法消滅的肝炎和艾滋病一樣,攻擊神經的帶狀皰疹病毒會長期甚至終身藏匿在人的神經節內,每當感冒、生氣、失眠等誘發免疫力下降時,病毒便大量繁殖侵犯人的神經,導致魔鬼般難以忍受的疼痛。生物活性氧可以攻擊病毒的DNA而且不產生耐藥,利用這個特性,安建雄通過針管輸送生物活性氧到神經節周圍,對并對圍而殲之的同時,也修復神經損傷,最終達到鎮痛目的。
如果說“導彈”與“散彈”是精準打擊,那么“調控”——神經調控,則是系統重整。“疼痛,本質上是神經電信號的紊亂。就像一群散兵游勇,沒有戰斗力,卻擾亂秩序。”安建雄比喻道,“我們通過高壓電場(140伏)施加影響,讓這些‘散兵’重新列隊,恢復正常節律。”這一思路,源于安建雄發表的“全神經損傷學說”。傳統理論認為疼痛是局部“閘門”失控,而安建雄認為,神經病理性疼痛是從腦和脊髓構成的中樞神經到周圍神經的整條通路發生異常。治療不能只盯著局部,而要著眼于整個神經網絡。“兩彈一調控”不僅是一項技術組合,更代表疼痛治療理念的根本轉變。“過去的鎮痛是‘機械唯物主義’——你疼,我就把你的神經燒掉、阻斷,讓你感覺不到。”安建雄說:“這就像切斷了神經,雖然暫時不‘報憂’,但信息通路斷了,往往導致痛性麻木或更復雜的后遺癥,中樞神經對周圍神經的營養作用也不能輸送,進一步加重神經損傷。多年的大數據顯示,安建雄創立的“兩彈一調控”,遠期有效率達到90%,并發癥大幅減少,患者不再因神經損毀而承受新的痛苦。據悉,安建雄領銜主編的著作《麻醉創新診療學:麻醉學原理和技術治療疑難病》,已經被新加坡一家著名英文出版社翻譯成英文在全球出版發行,“兩彈一調控”的技術種子,不僅播撒向全國,也在走向世界,當越來越多的患者擺脫疼痛的枷鎖,重新擁抱生活時,中國原創疼痛與抑郁失眠治療技術力量,也正在被世界看見。
![]()
安建雄簡介:我國失眠、抑郁與疼痛創新診療學科帶頭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山東第二醫科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美國匹茲堡大學麻醉學客座副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民盟中央衛健委副主任。目前任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麻醉創新診療研究院創始院長,附屬醫院疼痛與睡眠醫學中心主任,超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兼任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麻醉、疼痛與睡眠醫學科和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學科帶頭人。
發表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失眠全神經損傷新學說;建立新型丘腦痛、三叉神經痛和臂叢神經痛動物模型;臨床疼痛用“兩彈一調控”替代傳統的激素注射和神經損毀術;在睡眠醫學領域,發表“仿生睡眠滴定”、“病人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新概念,創建“兩快一滴定”快速抗抑郁方案解決抑郁與失眠共病難題;建立“超級電休克”、“超級磁休克”為主線的“多模式超快速抗抑郁治療”體系,發現偏深靜脈麻醉降低術后神經認知障礙及其細胞骨架和分子馬達機制。2022年,在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領導的支持下,安建雄創建了全球范圍內第一家快速抗抑郁中心。2024年,安建雄又創建“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取代兩年前的快速抗抑郁中心。安建雄帶領團隊將二次升級的改良電休克技術形成超級電休克和超級磁休克,聯合“靜脈快速抗抑郁”及“居家病人自控睡眠調控”,形成以調控和修復中樞神經功能和結構異常的“多模式超快速抗抑郁治療”臨床創新診療方案。
安建雄博士1999年留學英國St.Thomas醫院,2001-2004年留學美國匹茲堡大學。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治醫師,清華大學玉泉醫院麻醉與疼痛醫學科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副院長,兼疼痛科與重癥醫學科主任。
主要學術任職:中國睡眠研究會麻醉與疼痛專委會創始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睡眠學組發起人、副組長,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麻醉創新診療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委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疼痛醫師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委會常務委員、電休克與神經刺激學組發起人和組長,國際電休克與神經刺激協會中國分會會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疼痛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北京圍術期醫學會麻醉與疼痛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區域麻醉與疼痛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神經內科學會睡眠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睡眠工作組發起人和組長,廣東醫學會麻醉治療分會副主任委員。《手術》雜志副總編輯、《醫學參考報-疼痛專刊》副總編輯。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18項,以第一和通訊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80余篇。
2013和2014年分別成功完成漸凍人呂元芳和著名高位截癱運動員桑蘭剖宮產麻醉和重癥監護治療。2023年救治新冠感染生命垂危的83歲北海艦隊退役老艦長,未留任何后遺癥。2018年被中國醫師協會評選為“白求恩式好醫生”提名獎,2020年第六屆醫學家峰會上獲“十大創新醫學專家”,排名第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