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陳志遠站在新建的村文化廣場紀念碑前,仔細查看著上面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名單。
從最高的50萬到最少的100元,每個名字都刻得清清楚楚,唯獨沒有他的名字。
他轉頭看了一眼正在和鎮里領導談笑風生的村長馬國強,淡淡一笑,默默離開了現場。
三天后,馬國強接到一個電話,整個人瞬間癱坐在椅子上...
![]()
01
陳志遠推開那扇熟悉的木門,院子里的棗樹還是老樣子,只是樹干更粗了些。
母親劉秀蘭正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擇菜,看到兒子回來,臉上瞬間綻放出笑容。
"志遠回來了!"老人放下手中的菜葉,顫顫巍巍地站起來。
"媽,您坐著就行。"陳志遠快步上前扶住母親,心中涌起一陣酸楚。三年不見,母親明顯老了很多,頭發幾乎全白了,背也更彎了。
"你這孩子,三年都不回來看看,媽都想你想得睡不著覺。"劉秀蘭拉著兒子的手不放,眼中含著淚花。
陳志遠環顧四周,老屋還是那么破舊,墻皮脫落了一大片,屋頂的瓦片也有幾處漏雨的痕跡。他心中暗自下決心,一定要給母親換個好點的房子。
"媽,我這次回來就是想陪陪您,哪兒也不去。"陳志遠扶著母親進屋,"外面變化大嗎?"
"可大了!"劉秀蘭來了精神,"村里要建個大廣場,就在村口那塊地上,說是要讓咱們村也現代化一回。"
陳志遠放下行李,給母親倒了杯熱水:"建廣場是好事啊,以后您就有地方散步了。"
"哪有那么容易。"劉秀蘭嘆了口氣,"馬村長為了籌錢愁得頭發都白了,到處求人,人家都不搭理他。"
說起馬國強,陳志遠想起了小時候的事。
馬國強當年也是村里的孩子,比陳志遠大幾歲,那時候總是欺負小孩子。
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竟然當上了村長。
"需要多少錢?"陳志遠隨口問道。
"聽說要一百多萬呢,現在才籌到五十萬左右。"劉秀蘭搖搖頭,"咱們村哪有那么多有錢人,能出個千把塊就不錯了。"
陳志遠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一百多萬對他來說不算什么大數目,如果能幫助家鄉建設,他倒是很愿意出這個錢。
當天晚上,陳志遠在老屋里陪母親聊了很久。
母親告訴他村里這些年的變化,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哪家發了財,哪家又遇到了困難。
陳志遠靜靜地聽著,心中涌起一陣暖流。
第二天一早,陳志遠就聽到院子外面傳來嘈雜的聲音。
他推開門一看,馬國強正帶著幾個人在村里走來走去,手里拿著一個小本子,看起來愁眉苦臉的。
"馬村長!"陳志遠主動打招呼。
馬國強抬頭一看,愣了一下:"這不是志遠嗎?什么時候回來的?"
"昨天剛到。"陳志遠走上前,"聽說村里要建廣場?"
"哎,別提了。"馬國強嘆了口氣,"資金缺口太大,愁死人了。上面催得緊,說年底之前必須完工,可錢從哪兒來啊?"
陳志遠看著馬國強愁苦的樣子,心中動了惻隱之心:"還差多少?"
"還差四十多萬呢。"馬國強擺擺手,"你也別操這個心,這是我們村委會的事。"
"四十萬?"陳志遠沉思了一下,"馬村長,我想為家鄉建設出點力,這四十萬我來出吧。"
馬國強瞪大了眼睛,以為自己聽錯了:"你說什么?"
"我說,這四十萬我來出。"陳志遠淡淡地重復了一遍。
馬國強這才反應過來,激動得差點跳起來:"真的?你真的愿意出四十萬?"
"當然是真的。"陳志遠點點頭,"我現在就可以轉賬給你。"
馬國強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知道陳志遠在外面做生意,但沒想到會這么有錢,一開口就是四十萬。這可是他求了好幾個月都沒籌到的數目啊!
![]()
"志遠,你真是我們村的大好人啊!"馬國強握著陳志遠的手激動得直發抖,"我馬上就去告訴其他村干部這個好消息!"
陳志遠掏出手機:"你把賬號給我,我現在就轉。"
馬國強趕緊報出了村委會的賬號,陳志遠當場操作轉賬。
不到兩分鐘,四十萬就到了賬。馬國強看著手機上的到賬信息,激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志遠,你這是救了我們全村啊!"馬國強拍著陳志遠的肩膀,"從今以后,你就是我們村的大恩人,我馬國強欠你一個大人情!"
消息很快傳遍了全村。
村民們都知道有個在外面發了財的人捐了四十萬給村里建廣場,紛紛稱贊陳志遠的善舉。
一時間,陳志遠成了村里的焦點人物。
馬國強更是對陳志遠關懷備至,每天都要來看看他,詢問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地方。
有時候還會帶一些村里的土特產過來,態度熱情得讓陳志遠都有些不習慣。
"志遠啊,你在外面這些年一定吃了不少苦吧?"馬國強坐在陳志遠家的炕頭上,關切地問道。
"還好,做生意總是有起有落的。"陳志遠淡淡地回答。
"那你現在的生意做得怎么樣?規模大不大?"馬國強試探性地問道。
陳志遠知道馬國強是想了解自己的底細,但他并不想多說:"就是個小廠子,勉強維持生活吧。"
馬國強聽了這話,心中暗自琢磨。
看來陳志遠也不是什么大老板,可能就是這些年攢了點錢,一時沖動就全拿出來了。
不過不管怎么說,這四十萬確實解決了大問題。
02
廣場的建設很快就開工了。
陳志遠時不時會去工地看看,了解工程進展。
工人們都很賣力,因為工資能按時發放了,大家干活的積極性也高了很多。
就在這時,一個意外的情況出現了。鎮上的開發商王建設也表示要為廣場建設出一份力,愿意捐款十萬元。
王建設在鎮上算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手下有好幾個工程隊,承接了不少政府項目。他的到來讓馬國強興奮不已。
"王總,您能來支持我們村的建設,真是太給面子了!"馬國強親自到村口迎接王建設,態度極其恭敬。
王建設從奔馳車上下來,穿著筆挺的西裝,戴著金色的手表,一看就是成功人士的派頭。
他環顧四周,點點頭說:"馬村長,我聽說你們要建廣場,我覺得這是個好事情,應該支持。"
"王總真是高瞻遠矚!"馬國強連連點頭,"有了您的支持,我們這個項目一定能辦得更好!"
王建設掏出支票本,當場寫了一張十萬元的支票遞給馬國強:"這是我的一點心意,希望對工程建設有幫助。"
馬國強雙手接過支票,激動得話都說不完整了:"王總的大恩大德,我們全村人都會記住的!"
消息傳開后,村民們又是一陣議論。有人說王建設真是個好老板,有人說這下廣場的資金就更充足了。
馬國強的心情也更加愉快了。
有了陳志遠的四十萬和王建設的十萬,再加上之前籌到的五十萬,總資金已經達到了一百萬,足夠把廣場建得漂漂亮亮的。
不過,馬國強對王建設的態度明顯比對陳志遠要熱情得多。他親自陪著王建設參觀了工地,詳細介紹了建設規劃,還特意安排了一頓豐盛的晚宴。
陳志遠在旁邊看著這一切,心中有些感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古今皆然。不過他并不在意這些,只要廣場能建好,村民們能受益,就足夠了。
幾天后,又來了一個"重要人物"。縣里某局長的外甥李明華也表示要為廣場建設捐款,數額是五萬元。
李明華雖然捐的錢不多,但因為有縣里的背景,馬國強對他的態度比對王建設還要恭敬。他不僅親自接待,還專門在村委會開了個小型的捐贈儀式。
"李主任能夠關心我們農村建設,是我們的榮幸!"馬國強在儀式上激動地說道,"這五萬元雖然數額不大,但代表著縣里領導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和認可!"
李明華年紀不大,大概三十出頭,穿著得體,說話也很有條理。
他在儀式上發表了一番講話,表示要把農村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讓農民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村民們聽著這些話,都覺得很有道理,對李明華也很尊敬。畢竟人家是縣里的人,能來關心村里的事情,確實不容易。
馬國強更是把李明華當成了貴賓,專門安排了最好的房間讓他休息,還請了村里最好的廚師做飯招待。
陳志遠遠遠地看著這些場面,心中五味雜陳。
他的四十萬雖然是最大的一筆捐款,但似乎并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
相反,那些有"身份"的人,即使捐得少,也受到了熱情的接待。
不過陳志遠并不想計較這些。他回到家鄉,本來就是想為家鄉做點貢獻,至于別人怎么看,怎么對待,他并不太在意。
![]()
03
隨著工程的推進,馬國強對陳志遠的態度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起初的熱情逐漸降溫,見面時的問候也變得敷衍起來。
這種變化最先是從小事上體現出來的。比如村委會開會討論廣場建設的細節時,馬國強會邀請王建設和李明華參加,但從來沒有主動邀請過陳志遠。
有一次,陳志遠主動問起工程進展,馬國強的回答也很簡單:"挺好的,按計劃進行。"然后就沒有下文了,完全沒有之前那種詳細匯報的熱情。
陳志遠的母親劉秀蘭也感覺到了這種變化。有一天晚上,她忍不住對兒子說:"志遠,我覺得馬國強對你的態度好像變了。"
"媽,您是怎么看出來的?"陳志遠放下手中的書問道。
"以前他每天都要來家里坐坐,現在好幾天都不見人影。"劉秀蘭皺著眉頭說,"而且前天我在村口遇到他,他就點了點頭就走了,連話都不多說一句。"
陳志遠沉默了一會兒,然后淡淡地說:"可能是工程忙吧,不用在意這些。"
但劉秀蘭還是很不滿:"你給村里捐了那么多錢,他怎么能這樣對你?這個馬國強,從小就不是什么好東西!"
"媽,您別生氣。"陳志遠安慰母親,"我們做好事不是為了讓別人感謝的,只要廣場能建好就行了。"
雖然嘴上這樣說,但陳志遠心中還是有些感慨的。人性的復雜在這種小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馬國強需要幫助的時候,他把陳志遠當成救星;當他覺得陳志遠的價值不如其他人的時候,態度就變了。
這種變化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體現得更加明顯。
那天下午,陳志遠路過工地,正好遇到王建設也在現場。馬國強看到王建設來了,立刻丟下手頭的事情,快步迎了上去。
"王總,您怎么有時間過來?"馬國強滿臉笑容,"工地上灰塵大,您小心衣服。"
"我過來看看工程進展。"王建設四處張望,"這個設計還不錯,很有現代感。"
"都是按照您的建議做的。"馬國強連忙說道,"您說得對,農村建設也要有現代化的理念。"
陳志遠站在不遠處,馬國強顯然看到了他,但只是點了點頭,連過來打招呼都沒有。整個過程中,馬國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王建設身上,仿佛陳志遠這個出了四十萬的人根本不存在。
這種對比讓陳志遠心中有些苦澀。他想起了一句古話:"世人慌慌張張,不過是為了幾兩碎銀。"看來馬國強在他心中,王建設的地位遠比自己要重要得多。
晚上回到家,陳志遠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劉秀蘭聽了氣得直跺腳:"這個馬國強真是忘恩負義!王建設才出了十萬,你出了四十萬,他居然這樣區別對待!"
"媽,別生氣了。"陳志遠勸說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能強求別人怎么做。"
"可是這太不公平了!"劉秀蘭還是很憤怒,"你這么好心,卻受到這樣的待遇,真是好人沒好報!"
陳志遠看著憤怒的母親,心中涌起一陣暖流。至少還有母親理解自己,這就足夠了。至于其他人怎么看,怎么做,那是他們的事情。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國強的態度變化變得更加明顯,甚至有些過分了。
04
廣場建設進入了關鍵階段,各種設施開始安裝,整個工程看起來越來越像樣了。馬國強也越來越忙,經常有各路人馬來視察工地。
陳志遠發現,每當有"重要人物"來視察的時候,馬國強總是會特意避開自己。
有一次,縣里的一個副縣長來檢查工作,馬國強專門安排王建設和李明華陪同,對陳志遠卻只字不提。
更讓人心寒的是,在向上級匯報工作的時候,馬國強重點介紹了王建設和李明華的"大力支持",對陳志遠的四十萬捐款卻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
"我們能夠順利完成這個項目,主要得益于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馬國強在匯報中說道,"特別是鎮上的王建設王總和縣里的李明華李主任,他們不僅提供了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和寶貴的經驗。"
陳志遠聽到這些話,心中五味雜陳。他的四十萬確實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在馬國強的匯報中,卻被描述成了次要因素。
村民們對這種情況也開始有了一些看法。老村民張大爺有一天遇到陳志遠,忍不住說道:"志遠啊,你為村里做了這么大的貢獻,馬村長應該對你更好一些才對。"
"張大爺,您這樣說我可承受不起。"陳志遠謙虛地回答,"我只是為家鄉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應該做的?"張大爺搖搖頭,"四十萬可不是小數目,你一個人就出了這么多,比其他所有人加起來都多,怎么能說是應該的呢?"
陳志遠淡淡一笑:"錢多錢少都是心意,只要廣場能建好就行了。"
張大爺看著陳志遠,眼中露出敬佩的神色:"志遠,你這個人真是難得,心胸開闊,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像有些人,做了一點小事就到處張揚。"
這話顯然是在影射馬國強,但陳志遠并沒有接這個話茬。他知道在農村這種小環境里,任何議論都可能被傳得變味,還是少說為妙。
但是馬國強的行為確實讓很多村民看不慣。有一些年紀大的村民開始私下議論,認為馬國強這樣做不厚道,忘恩負義。
這些議論傳到馬國強的耳朵里,讓他感到有些不安。但他并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態度,反而更加疏遠陳志遠,仿佛是在逃避什么。
有一次,陳志遠主動找到馬國強,想了解一下廣場建設的最新進展。馬國強的回答很簡短:"一切都按計劃進行,沒什么特別的。"
"那資金方面還有問題嗎?"陳志遠關心地問道。
"沒問題,夠用了。"馬國強頭也不抬地回答,顯然不愿意多聊。
陳志遠看出了馬國強的冷淡,也不再多問,只是說了一句:"那就好,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地方盡管說。"
馬國強抬頭看了陳志遠一眼,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但很快就恢復了冷淡:"不用了,一切都安排好了。"
這種冷遇讓陳志遠心中有些失落,但他并沒有表現出來。他知道自己做好事不是為了得到感謝,但這種被人忽視的感覺確實不太好受。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馬國強對其他捐款人的態度卻截然不同。每當王建設來到村里,馬國強總是親自接待,帶著他到處參觀,詳細介紹每一個細節。對李明華更是恭敬有加,生怕怠慢了這位"縣里的領導"。
![]()
這種對比讓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很多人開始為陳志遠打抱不平,認為馬國強的做法太過分了。
05
經過三個多月的建設,村文化廣場終于要落成了。這是村里的一件大事,馬國強決定舉辦一個隆重的落成儀式。
儀式的準備工作很充分,馬國強邀請了鎮里的領導、縣里的相關部門負責人,還有所有的捐款人。整個廣場被裝飾得很漂亮,彩旗飄飄,鑼鼓喧天。
儀式當天,來了很多人。村民們都很興奮,因為這是他們村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化的文化廣場。孩子們在廣場上跑來跑去,老人們坐在新安裝的石凳上聊天,整個場面很是熱鬧。
馬國強作為村長,自然成了今天的主角。他穿著新買的西裝,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笑容,在人群中穿梭,接受著大家的祝賀。
"各位鄉親,各位領導,今天是我們村的大喜日子!"馬國強站在臨時搭建的主席臺上,拿著話筒激動地說道,"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我們村的文化廣場終于建成了!"
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村民們都很高興。
"這個廣場的建成,離不開大家的支持,特別是那些德高望重的鄉賢和成功人士。"馬國強繼續說道,"在這里,我要特別感謝鎮上的王建設王總,他不僅出資十萬元,更重要的是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建設經驗;還要感謝縣里的李明華李主任,他代表縣里的領導關心我們農村建設,給了我們五萬元的支持;當然,還有其他所有的捐款人,他們的每一分錢都凝聚著對家鄉的深情。"
陳志遠站在人群中,聽著馬國強的講話,心中五味雜陳。
他注意到馬國強雖然提到了"其他所有的捐款人",但并沒有具體提到自己的名字,更沒有提到自己四十萬的捐款數額。
講話結束后,就是紀念碑的揭幕儀式。這是今天的重頭戲,所有的捐款人名字都將刻在這塊石碑上,成為永久的紀念。
馬國強和幾位領導一起走到紀念碑前,準備揭開覆蓋在上面的紅布。
"這塊紀念碑記錄了所有支持我們廣場建設的好心人,他們的名字將永遠留在我們村民的心中!"馬國強大聲說道。
紅布緩緩拉開,露出了下面的石碑。碑上密密麻麻地刻著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額,從最高的50萬到最少的100元,每個名字都很清楚。
陳志遠走到石碑前,仔細地查看著上面的名字。
王建設的名字赫然在列:王建設,10萬元。
李明華的名字也很醒目:李明華,5萬元。
還有其他幾十個捐款人的名字,有的捐幾千,有的捐幾百,最少的也有一百元。
但是,陳志遠找遍了整塊石碑,就是沒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他又仔細看了一遍,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每一行都不放過,但結果還是一樣——沒有陳志遠這個名字,更沒有那四十萬元的記錄。
陳志遠站在石碑前,心中涌起一陣說不出的感覺。不是憤怒,也不是委屈,而是一種深深的失望和無奈。
他想起了這幾個月來馬國強態度的變化,想起了自己被忽視的種種細節,想起了母親為自己打抱不平的憤怒,所有的一切在這一刻都有了解釋。
原來,從一開始,馬國強就沒有打算讓自己出現在這塊紀念碑上。四十萬元,村里最大的一筆捐款,卻被完全抹去了,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周圍的村民也開始發現這個問題。有人竊竊私語,有人指指點點,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個奇怪的現象。
"怎么沒有志遠的名字?"有村民大聲問道。
"是啊,他不是捐了很多錢嗎?"另一個村民也發出疑問。
這些議論聲越來越大,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注意。馬國強的臉色變得有些難看,但他裝作沒有聽見,繼續和領導們交談。
陳志遠的母親劉秀蘭此時也擠到了石碑前。當她看到石碑上沒有兒子的名字時,整個人都憤怒了。
"這是怎么回事?"劉秀蘭大聲質問道,"我兒子捐了四十萬,為什么沒有他的名字?"
她的聲音很大,周圍的人都聽得清清楚楚。現場的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
馬國強被迫走了過來,臉上擠出一絲尷尬的笑容:"劉大娘,您別著急,可能是工人刻錯了,我們會改正的。"
"工人刻錯了?"劉秀蘭根本不買賬,"其他人的名字都刻得好好的,就我兒子的名字刻錯了?而且他捐的錢最多,怎么可能會忘記?"
周圍的村民也開始議論紛紛,很多人都知道陳志遠捐了四十萬,現在看到石碑上沒有他的名字,都覺得很奇怪。
陳志遠看著這個場面,心中更加失望。他輕輕拉了拉母親的手:"媽,我們回家吧。"
"不行!"劉秀蘭還在生氣,"這件事必須要有個說法!"
"媽,算了。"陳志遠的聲音很平靜,"我們回家吧。"
他轉身看了一眼還在和領導們談笑風生的馬國強,眼中沒有憤怒,只有深深的失望。然后,他拉著母親的手,默默地離開了現場。
![]()
走在回家的路上,劉秀蘭還在憤憤不平地說著:"這個馬國強太過分了,你為村里做了這么大的貢獻,他怎么能這樣對你?"
陳志遠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走著。他想起了這幾個月來的種種經歷,想起了馬國強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想起了自己被忽視的感受,心中涌起一陣苦澀。
但是,他并沒有感到憤怒。作為一個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的人,他見過太多這樣的事情。人性的復雜,利益的驅動,這些他都能理解。
只是,當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失落的。
"志遠,你就這樣算了?"劉秀蘭還是不甘心。
"媽,我們做好事不是為了讓別人記住的。"陳志遠淡淡地說道,"只要廣場建好了,村民們能受益,就夠了。"
"可是這太不公平了!"劉秀蘭還是很憤怒。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媽。"陳志遠安慰母親,"我們只要問心無愧就行了。"
當天晚上,陳志遠在房間里靜靜地收拾著行李。他決定明天就離開村子,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
這次回鄉的經歷讓他對人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善良和冷漠,感恩和忘恩,往往只在一念之間。但這并不能改變他繼續做好事的初心。
只是,他再也不會對人性抱有過高的期望了。
卡點部分
陳志遠站在紀念碑前足足看了十分鐘,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劉秀蘭看到后氣得渾身發抖:"志遠,這太過分了!你捐了四十萬,他們怎么能這樣對你!"
陳志遠輕輕拍了拍母親的手:"媽,沒關系的,咱們回家吧。"
馬國強遠遠看到這一幕,心虛地避開了視線,繼續和鎮里的領導們談笑風生。他裝作什么都沒看見,繼續在人群中應酬著。
當天晚上,陳志遠什么也沒說,只是安靜地收拾行李。母親看著兒子的背影,心疼得直掉眼淚:"志遠,你受委屈了。"
"媽,我沒有受委屈。"陳志遠頭也不回地說道,"我只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第二天一早,陳志遠就離開了村子。他沒有和任何人告別,包括馬國強。他只是默默地開車離開,仿佛從來沒有來過一樣。
村民們很快就發現陳志遠走了。有人說他是被氣走的,有人說他是心灰意冷了。但不管怎么說,大家都覺得馬國強的做法太過分了。
馬國強卻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在他看來,陳志遠走就走了,反正錢已經到手了,廣場也建好了,目的達到了就行。
第三天上午,馬國強正在辦公室里和幾個村干部商量著如何向鎮里匯報廣場建設的"輝煌成績"。他們討論得很熱烈,都為這個項目的成功感到驕傲。
"這次我們真是出了大風頭,"副村長興奮地說,"鎮里的領導都夸我們辦事能力強呢!"
"那是當然的,"馬國強得意地笑著,"我們的工作一向是鎮里的標桿。"
就在這時,桌上的電話突然急促地響起。馬國強隨手接起電話,漫不經心地說道:"喂,哪位?"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嚴肅的聲音:"請問是馬國強馬村長嗎?我是縣委組織部的。"
馬國強一聽是縣委組織部,立刻坐直了身體:"是是是,我是馬國強!請問有什么指示?"
"是這樣的,我們要通知你一個重要消息。"電話那頭的聲音很正式,"新任縣委書記即將到任,明天就要到你們村進行實地調研。"
馬國強聽了更加興奮:"太好了!我們一定會做好接待工作的!請問新書記是哪位?"
這個名字如雷擊一般轟在馬國強的腦海里。
他手中的茶杯"啪"地一聲摔在地上,整個人瞬間癱坐在椅子上,臉色變得煞白。
"不可能...這不可能..."他嘴里不斷地重復著這幾個字,聲音顫抖得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