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溫州一位女網友透露,其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時,與晚自己 8 天就診的朋友產生巨大費用差距,且接診醫生的服務態度令其不滿。同樣一家醫院,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藥竟然可以差距之大。
據女患者介紹,她因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呈陽性前往溫州附二醫就診,接診的徐醫生為其開具殺菌藥物。最終花費 630 元。
![]()
![]()
然而,8 天后她陪同朋友前往該院治療幽門螺桿菌,朋友的藥品費用僅為 148 元。
![]()
兩人均無其他補充病癥,僅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殺菌治療,費用相差 482 元。
按照HP感染治療指南,推薦的金標準一般是兩種抗生素、一種質子泵抑制劑、一種鉍制劑。
看了一下,這個女患者處方價格高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加用了P-CAB制劑伏諾拉生,和益生菌如布拉氏酵母菌。
益生菌這類藥物可不可以用?
可以用。
因為有益于消化系統菌群調節,可減少抗生素的一些副作用。
但是,不屬于HP治療的基礎四聯用藥。
并且,這兩類藥價格都不菲,會直接拉高總費用。所以,臨床實踐中,盡管這類藥物有益無害,但很多醫生,還是都避而遠之。
這就是醫生之困。
只能說一分錢一分貨,國產奧美拉唑和4+7的阿莫西林拿來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效果真的是一言難盡。
我平時都是問病人,你想便宜還是效果好。
效果好至少就得阿斯利康洛賽克的奧美拉唑和華誼的阿莫西林。
我估計,給這位女患者開藥的醫生大概率是根據她穿著和談吐,來判斷她的經濟實力,然后開出了不同價格和治療相關的藥,雖然治療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效果,我相信,肯定會不一樣。
醫學是一門經驗學科,同一種藥又有很多很多廠家和劑型,所以搭配不同價格藥物并不稀奇。只不過往往因為個人習慣,師承等原因會有不同的習慣。
坦率而言,病人本身的年齡,態度,衣著,陪同人員,都有可能影響醫生的使用治療方案。
大多數有經驗的醫生,都會根據患者年齡不同,消費觀念不同,衣著等,可以粗略判斷出經濟實力,消費觀念而作出最終治療方案。
而沒有經驗的醫生,可能只考慮治病,用藥就只考慮個人習慣。那么同一種疾病開出的處方價格有些出入,就是必然的。
比如治同一種病,有的醫生會優先給病人開國產藥,因為便宜,省錢。有的醫生會優先開進口藥,因為效果好。
就拿股骨頸骨折或轉子間骨折來說,有的醫生會直接拍CT送骨科治療準備手術,避免病人來回跑重復檢查的麻煩。有的醫生除非病人家屬強烈要求,不然一定先拍x線確認,然后送骨科讓骨科再開CT。
為什么?
因為他吃過虧,直接開CT結果會被投訴過度醫療。
所以寧愿讓病人多跑路多花錢,也不愿意擔這個風險。
畢竟一個投訴,半個月白干。
明明是好心想為病人好,結果被人反咬一口,換誰,都不愿意。
經濟學,醫學,是有嚴肅專業期刊的,遇到問題,有專家共識,有指南,有具體解決方案的。能用的招數,大同小異,但價格上卻有天壤之別。
一些患者,靠在百度里查到的內容,去指導醫生給自己開藥看病。或者是拿著醫生的處方,與別的醫生處方比對,對這種患者,作為醫生,只能沖他翻白眼。醫生是服務行業,沒得選,要是別的行業,順手就把他們拉黑了。臟眼睛。
醫客說
藥價差異的背后,是醫療的人性與溫度
同治HP的費用差,不是“醫生黑心”,而是醫療實踐的復雜縮影——指南是骨架,經驗是血肉,患者的經濟與心理需求則是流動的血液。
我們期待醫生能更透明地解釋用藥選擇,患者能更理性地信任專業,制度能更包容地平衡規范與靈活。畢竟,最好的治療,從不是“最貴的藥”,而是“最適合的藥”。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老葉說醫
【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