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1683年7月,清軍與明鄭政權在澎湖海域展開決定性較量。雖然兩軍涇渭分明,所使用的武器和船型卻幾乎完全一致,甚至連艦隊規(guī)模都旗鼓相當。但細枝末節(jié)的差異,讓最終勝負從一開始就被埋下預兆。
清軍艦隊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其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型戰(zhàn)艦。這些船只不僅在噸位上占據優(yōu)勢,更在火力配置和結構強度方面,體現出清朝造船技術的略勝一籌。
![]()
僅從數量看清軍與明鄭方面旗鼓相當
根據現存史料,澎湖海戰(zhàn)中的兩軍兵力規(guī)模十分接近:
鄭軍2萬人左右,炮船38艘、鳥船54艘、洋船5艘、趕繒船88艘、雙帆船40艘,共225艘。
清軍士兵2余萬人,有大鳥船70艘、趕繒船103艘、雙帆船船65艘,共238艘。
![]()
大鳥船是雙方陣中的戰(zhàn)力天花板
其中,大鳥船無疑是雙方艦隊中的戰(zhàn)力天花板。這種船只體型龐大,通常配備三層甲板,能夠搭載大量火炮。施瑯的艦隊中約有70艘,采用優(yōu)質福建杉木建造,船板厚度可達30厘米,能夠有效抵御普通炮彈攻擊。
這種戰(zhàn)艦的設計明顯受到葡萄牙、荷蘭等西方商船影響,可裝載30-50門火炮,包括當時最先進的紅衣大炮。船首裝有堅固的撞角,既可用于撞擊敵艦,也能在靠幫作戰(zhàn)時起到固定作用。船尾則建有高大的尾樓,不僅提供了更好的視野,還能為指揮者提供相對安全的指揮位置。
![]()
輕型趕繒船主要用于機動任務
其次是趕繒船,堪稱速度與火力的完美結合,所以在船隊中占比最多。這種船只原為東海漁民使用的捕魚船,經過軍事化改裝后成為中型戰(zhàn)艦。長度通常在20-25米之間,配備15-25門火炮。其最大特點是速度快、機動性好,在順風條件下航速可達8節(jié)以上。
而且船體設計非常巧妙,采用"V"型船底。既保證了航行穩(wěn)定性,又減少了水的阻力。由于實驗簡便,僅需3-5人就能完成全部帆索操,能夠快速變換位置,執(zhí)行包抄、追擊等戰(zhàn)術動作。
![]()
雙帆船屬于典型中型戰(zhàn)艦
雙方還都不約而同的裝備部分雙帆居船。這種船只介于大鳥船和趕繒船之間,既有一定的火力,又保持了較好的機動性。雙帆居船通常配備10-20門火炮,船員編制在80-120人之間。
其獨特之處在于采用了雙桅桿設計,主桅和前桅都能懸掛大型方帆,在當時的中國戰(zhàn)船中并不多見。這種帆裝設計使得雙帆居船能夠更好地利用側風,在不同風向條件下都能保持較佳航行性能。
![]()
船只新舊程度直接影響兩軍的決策部署
當然,雙方艦船的具體配置有一定差異。施瑯的清軍水師成軍較晚、建制時間較短,所以火炮稍弱于鄭軍。主要優(yōu)勢在于船只都是新造、性能較好,不像明鄭船只那樣年久失修。
相比之下,明鄭艦隊的船型構成顯得更加復雜多樣。一方面體現出船只獲取途徑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軍事工業(yè)體系薄弱。
![]()
大熕船雖然強悍 但老化嚴重 狀態(tài)受到很大影響
例如重要的火炮平臺大熕船,數量始終相當稀少。這種船只的最大特點是裝備大型火炮,全船通常配備10-20門重型火炮。雖然結構相對堅固,但在設計上更側重于火力輸出而非防護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相當一部分大熕船,屬于早年從荷蘭東印度公司繳獲的歐洲式戰(zhàn)艦。這些船只雖然火力強大,但到1683年時已經相當老舊。隨著長期海洋環(huán)境侵蝕,船體結構強度大幅下降,非常容易在海戰(zhàn)中受損報廢。
![]()
明鄭艦隊大量使用傳統輕型帆船
因此,鄭軍不得不大量配置傳統鳥船。與清軍陣中的大型號不同,這類小鳥船通常之配備5-15門火炮。雖然建造簡單、成本低廉,但設計已難以適應17世紀后期的海戰(zhàn)需求。
因為整體結構相對脆弱,所以很難承受重型火炮的后坐力。較低的干舷設計,使得這種船只在高海況條件下容易進水,比較影響作戰(zhàn)效能。
![]()
明鄭艦隊還必須靠臨時征調的商船湊數
此外,偏居一隅的資源限制,讓明鄭水師必須改裝商船湊數。這些船只原本用于海上貿易,在戰(zhàn)時被臨時加裝火炮和防護設施。雖然這種做法能夠在短時間內增加艦隊規(guī)模,但這些改裝船只的作戰(zhàn)效能十分有限。
這種臨時抱佛腳措施有很大局限性,包括船體結構不適合安裝重型火炮、缺乏必要的防護設施,以及船員艙室布局不合理等。所以在海戰(zhàn)中往往成為清軍集中攻擊對象,較差的防護能力使得它們很容易就被擊沉或重創(chuàng)。
![]()
現存為數不多的兩張施瑯形象
值得一提都是,澎湖海戰(zhàn)中雙方船型的差距,實際上還反映出東西方造船技術的路徑差異:
清軍的大型戰(zhàn)艦,普遍受澳門的老閘船影響,部分接受歐洲造船理念。厚實船板不僅能夠提供更好防護,還能承受更多重型火炮的重量。代價則是船只的自重增加,需要更大的帆面積和更多的船員來操作。
相比之下,明鄭戰(zhàn)船更多保持中式造船的輕巧特點。在和平時期的商業(yè)航行中具有優(yōu)勢,在高強度的海戰(zhàn)中就顯得力不從心。
![]()
施瑯的五梅花陣 就是將各類大小艦船混編
正因如此,船型特點直接影響到雙方的戰(zhàn)術選擇和作戰(zhàn)方式:
施瑯根據清軍艦隊船型多樣、大小搭配等特點,發(fā)展出所謂"五梅花陣"戰(zhàn)術。這種戰(zhàn)術通常以1艘大鳥船為核心,周圍配置4-5艘趕繒船或雙帆居船,形成獨立作戰(zhàn)單元。
作戰(zhàn)時,大鳥船憑借其強大的火力吸引敵方注意力,而周圍的中小型戰(zhàn)艦則利用其機動性優(yōu)勢實施包抄和突擊。這種戰(zhàn)術充分發(fā)揮了不同船型的優(yōu)勢,形成了強大的整體作戰(zhàn)效能。
![]()
清軍水師對明鄭的優(yōu)勢相當明顯
明鄭方面由于船只性能參差不齊,故而難以實施大規(guī)模的協同作戰(zhàn)。劉國軒更多地采用分散游擊策略,將艦隊分成若干個小規(guī)模編隊,希望利用對當地海況的熟悉來尋找戰(zhàn)機。
然而,這種戰(zhàn)術在清軍嚴密的陣型面前效果有限。明鄭的各個小艦隊往往被清軍的"五梅花陣"分割包圍,最終難逃被各個擊破的厄運。
![]()
施瑯的勝利主要得益于清朝的整體國力優(yōu)勢
事實證明,澎湖海戰(zhàn)不僅在政治上幫清朝解決心腹大患,更是間接推動海上力量的技術升級。只不過在戰(zhàn)爭平息后,推動革新的源動力近乎為零,類似的漸進式革新便不再有任何必要。
于是,清朝水師在整個18世紀陷入不進則退的下降螺旋。既無法應對越南西山朝的流亡海盜,更沒可能在19世紀的鴉片戰(zhàn)爭中獲得任何勝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