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第九食堂因推出999元/只的帝王蟹、158元/只的波士頓龍蝦等高價海鮮菜品,引發全網熱議。有人驚嘆“高校食堂卷成米其林”,也有人質疑“學生吃得起嗎?”。
但隨著更多信息披露,這場“帝王蟹風波”的真相逐漸清晰:這并非學校食堂“自嗨”,而是一次市場化改革下的個性化餐飲探索。
帝王蟹從何而來?中標企業“自營窗口”是關鍵
天眼查App顯示,早在2025年8月,南京大學就已發布《仙林校區九食堂委托加工合作管理服務項目公開遴選公告》,明確提出:
“為豐富菜肴品類、提升伙食質量、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飲食需求,擬引入一家專業餐飲公司,對第九食堂實施整體委托管理,所有窗口由中選單位自營。”
這意味著:
- 食堂不再是學校后勤“大鍋飯”式運營;
- 中標餐飲企業擁有自主定價、自主選品、自負盈虧的權利;
- 帝王蟹等高價菜品,實為企業試營業期間的市場化嘗試,并非學校統一供餐標準。
換句話說,賣帝王蟹的不是“南大食堂”,而是入駐南大食堂的第三方餐飲公司。
為何試水高端海鮮?“你來點菜我來做”激發靈感
據此前報道,南大曾開展“你來點菜我來做”活動,有學生留言“想吃帝王蟹”,雖校方澄清此次供應并非直接響應該留言,但這一細節反映出:高校餐飲正從“統一配給”轉向“按需定制”。
而中標企業選擇在試營業期推出帝王蟹,更多是出于品牌宣傳與市場測試目的:
- 制造話題,快速打開知名度;
- 測試高端消費意愿(如校友、教職工、接待用餐);
- 同時保留大量平價菜品(如1分錢早餐、1.5元陽春面),滿足主流學生需求。
事實上,不少學生反饋:“帝王蟹每天只供1只,想吃要預約,但食堂其他窗口依然實惠。”可見,高端與平價并行,正是此次改革的“雙軌思路”。
高校食堂該不該“卷”出帝王蟹?
爭議背后,其實是公眾對“大學食堂定位”的不同理解:
- 傳統派認為:食堂是福利性公共服務,應堅持“保基本、廣覆蓋、低價格”;
- 改革派則主張:在保障基礎供給前提下,允許適度市場化,滿足多元需求——畢竟,今天的大學生,有人吃1元素菜,也有人愿為一頓高品質海鮮聚餐買單。
南大的做法,恰恰試圖在兩者間找平衡:
保留大量低價套餐,守住“食堂底線”;
引入特色窗口,探索“服務上限”。
正如南大后勤在11月4日回應中所言:
“已對現有菜式供應進行調整,確保菜式更加豐富多元、實惠親民,更好契合大學食堂基本定位。”
——試錯之后及時優化,正是改革應有的姿態。
結語:一盤帝王蟹,照見高校后勤的轉型之路
南大的帝王蟹,吃的人或許不多,但引發的討論很有價值。
它讓我們看到:
高校后勤不再是封閉的“大鍋飯”,而正走向專業化、市場化、人性化的新模式。
未來,或許會有更多高校出現“平價窗口+特色檔口”并存的食堂生態——
有人吃得起陽春面,也有人偶爾犒賞自己一只帝王蟹,這本就是多元校園生活的正常圖景。
關鍵在于:基礎保障不能丟,個性選擇可存在。
而這,或許才是“南大帝王蟹”事件留給我們的真正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