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雷剛 通訊員 張靜
當校園里的醫學課堂,邂逅基層社區的健康需求;當實驗室的精密儀器,牽手居家老人的智能手環,一群懷揣熱忱的醫學學子背起醫療箱,踏上了前往基層衛生服務的實踐之旅。他們以青春作筆,學業為墨,在基層醫療的沃野上書寫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青春答卷。這是黃淮學院醫學院“醫教協同”育人模式的生動注腳,更是新時代醫學青年與基層健康需求的“雙向奔赴”。
思想鑄魂潤醫魂,健康服務暖民心
![]()
晨光初透,在駐馬店市開發區金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總支會議室里,一場別開生面的“紅色健康服務日”活動正溫情啟幕。學生黨員對社區老人將慢性病管理知識娓娓道來,社區護士手把手示范智能霧化器操作……這是學院與社區黨總支共建服務日的場景,更是三年來“黨建+健康”實踐深耕基層的生動闡釋。
學院與社區黨總支簽訂黨建共建協議,將每月15日定為服務日,讓黨課走出教室,在服務中淬煉初心。師生黨員化身“健康使者”,將黨課融入為民服務的具體實踐。他們在廣場開展急救演示,到社區宣講養生知識,赴鄉村為老區群眾建立健康檔案,讓“醫者仁心”的誓言化作具體的行動。
為把黨建引向深入,學院創造性地打造“三進三融”思政教育模式,推動醫學教育扎根紅色沃土。進社區,融實踐——將思政課程搬進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融入“健康天中”公益活動之家;進課堂,融傳承——邀請名醫進課堂,講述“大醫精誠”故事,傳承“醫者仁心”的精神薪火;進基地,融信仰——組織學生參與“重走長征路”健康宣教活動,普及急救知識與傳承紅色精神同頻共振。“三進三融”的“思想鑄魂”工程,既錘煉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職業信仰,更是讓紅色基因真正融入醫學血脈。
雙創驅動建體系,醫工融合育新人
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醫學院以智能康養為突破口,構建“醫學+科技+服務”三維融合育人體系。攜手平輿縣人民醫院共建智能康復產業學院,將課堂延伸至病房,學生在神經康復機器人調試中領悟精準醫療;聯動汝南縣人民醫院打造智慧康養實踐基地,于健康數據云平臺搭建中探索個性化干預;聯合鄭州聯創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康復實驗室,借力可穿戴設備研發提升居家照護效能。三地聯動形成“臨床需求牽引—技術研發攻關—服務場景落地”的閉環生態,近三年孵化智能輔具專利5項,轉化康復管理系統3套,標志著醫工交叉從理念探索邁向實操深耕。
為精準對接智能康養時代醫學人才需求,學院重構“五層次”課程體系。基礎醫學強化解剖學、生理學等核心課程;智能技術增設《醫學電子學技術》《醫學信號分析與處理》等工科課程;醫工融合模塊開發《智能康復設備應用》《數字健康管理》等特色課程;創新創業模塊納入“互聯網+”大賽項目孵化。學生蔣欣瑩,在人工智能應用于實驗教學的研究中開發的《科創醫教·肺影先鋒—人工智能+機器人手臂的肺結節穿刺虛擬仿真教學系統》,獲得河南省大學生創新大賽一等獎的佳績。
以破解傳統醫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創新”模式,學院以“六維度”創新為鑰,將課堂從教室的方寸之地,延伸至虛擬仿真的康復場景、社區一線的診室床頭,以及學科競賽的創新賽場,讓醫學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在虛擬仿真實驗室,學生佩戴VR設備穿梭于智能康復訓練場景,將理論認知轉化為實踐技能;在社區實踐基地,推行“1+1+1”師徒制,臨床導師傳經驗、高校教師授理論、服務團隊拓實踐,三師協同培育復合型人才;在學科競賽舞臺,青年學子以創新思維突破瓶頸,斬獲“挑戰杯”銀獎與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二等獎,展現學術與實踐并重的卓越成果。
科研創新惠民生,數字建模護安康
![]()
糖尿病防治是基層健康管理的“必答題”,精準預警更是破解老年群體發病風險的關鍵抓手。校院聯合啟動的“HTGW表型與糖尿病發病風險研究”項目正式啟動后,科研團隊深入社區,歷時三載采集18419例老年居民健康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構建中原地區首個社區糖尿病預警模型。該成果投入應用后,社區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從62%躍升至89%,相關研究成果載于《中華全科醫學》期刊。
在新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曾經因腦卒中偏癱臥床的李先生專程來到這里表示感謝,“多虧了你們的‘智能康復評估系統’,我才能重新恢復行走。”李先生無限感慨地說。李先生所說的“智能康復評估系統”,正是醫學院的研發成果,系統通過采集步態、平衡等生理數據,經AI算法生成個性化康復方案,形成“數據采集—智能分析—精準干預”的閉環鏈條。系統記錄了李先生從“偏癱無法直立”到“借力助行器移動”再到“獨立行走”的每一步跨越,這個案例入選了當年《河南省智慧健康養老典型案例集》。目前,評估系統已落地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譜寫了科技惠民的溫暖篇章。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守護居民健康,從一場清晨的義診開始。為全力深耕老年服務領域,學院構建“健康中原”三級服務網絡:校級成立專家服務團,定期開展義診巡講;院級組建“健康天中”志愿服務隊,年均服務時長超1.2萬小時;班級實施“1+N”幫扶機制,每名學生結對10戶空巢老人。從專家到學子,從課堂到社區,這張立體化的服務網絡傳遞了醫療溫度,讓專業實踐扎根民生沃土。
雙導師制育良才,礪劍實踐強本領
為深化醫教協同育人,學院首創“雙導師制”培養模式。臨床導師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骨干擔任,手把手傳授臨床操作要領;高校導師聚焦理論提升與科研淬煉,在實驗室與社區間架起知行橋梁。學生王藝翰在金山社區實習期間,與導師聯袂完成《社區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調查》,其研究成果被駐馬店市衛健委采納,直接轉化為慢性病管理政策依據——從數據采集到對策建議,從學術探索到民生應用,這一實踐既彰顯了“教學相長”的育人智慧,更印證了“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踐價值。
為鍛造崗位勝任硬實力,學院與解放軍第九九〇醫院等六家單位共建實踐基地,推行“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沉浸式培養路徑。2024級學子在社區實踐中深耕細作: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3200人次,如春風化雨融入居民健康管理;協助建立居民健康檔案2.1萬份,用數字記錄民生溫度;在護理技能競賽中,靜脈穿刺成功率達98.7%,較行業均值高出3個百分點——從技能錘煉到服務民生,從數據積累到質量提升,這一系列實踐既錘煉了“能臨床、會科研、懂服務”的復合型醫者;從導師傳薪到臨床礪劍,從政策轉化到技能突圍,這套育人組合拳,正為基層醫療輸送懂理論會看病、有溫度有硬功的“全能型”守護者。
談到未來發展,學院黨委書記劉華偉表示,將重點推進“三大工程”:建設智慧康養產業學院,打造豫南智能康復技術研發中心;實施“金藍領”培養計劃,定向輸送社區醫療人才;構建“云端”健康服務平臺,實現校-院-社區數據互聯互通,為健康中原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儲備力量。
院長楊雷說,“我們培養的不僅是醫術精湛的白衣天使,更是扎根基層的健康守護者。”從書本到實踐、從一線回歸課堂,黃淮學院醫學院正在把“醫教協同、雙向發力”的生動構想,譜寫成醫學教育改革實踐的最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