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阿爾茨海默病(AD)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征為兩種病理標志:β-淀粉樣蛋白(Aβ)在細胞外沉積,與多種蛋白質聚集形成蛋白斑塊;以及細胞內過度磷酸化的tau 蛋白積累,導致神經原纖維纏結。這些改變會損害神經元功能,促進有毒蛋白質聚集,破壞金屬離子穩態,并引發炎癥反應,所有這些都會促使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
目前獲批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D)的藥物療法,例如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和 NMDA 受體拮抗劑,僅能緩解癥狀,而不能改變疾病的發展進程。相比之下,抗 Aβ 單克隆抗體的出現,標志著向疾病修正策略的轉變。這些單克隆抗體能減輕一些患者的 Aβ 斑塊負擔,并減緩認知能力下降;然而,它們存在顯著的局限性:血腦屏障(BBB)滲透率低,需要高劑量全身給藥;對新生成的 Aβ 無作用,對 tau 蛋白病理的影響也有限。同樣,新興的抗 tau 蛋白療法,也面臨著脫靶毒性以及臨床療效不佳等挑戰。
2025 年 11 月 3 日, 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何勤教授、李曼副教授等 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發表了題為:Microglia-derived nanovesicles synchronize macroautophagy and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herapy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開發了小膠質細胞脂質體融合擠出法( Microglia-Liposome Fusion Extrusion,簡稱為MiLi-FE),用于制備小膠質細胞來源的納米囊泡,可突破血腦屏障, 共遞送雷帕霉素和AR7,同時激活阿爾茨海默病中失調的巨自噬和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 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
細胞自噬失調是阿爾茨海默病(AD)的一個顯著特征,但其中巨自噬(macroautophagy)和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CMA)受損的程度仍不清楚。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證實,在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小鼠中,巨自噬和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均受到破壞,且先于 β-淀粉樣蛋白(Aβ)的積累,并推動疾病的發展。然而,治療性自噬調節受到血腦屏障(BBB)的嚴重限制。
為克服這一難題,研究團隊開發了小膠質細胞脂質體融合擠出法(Microglia-Liposome Fusion Extrusion,簡稱為MiLi-FE),這是一種用于制備小膠質細胞來源的納米囊泡(AR@ENV)的方法,可實現AR7(一種 CMA 誘導劑)和雷帕霉素(一種巨自噬誘導劑)的共遞送。
AR@ENV 利用其源自小膠質細胞膜的特性,能夠有效地穿過血腦屏障,并靶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的炎癥部位,在那里被神經元內化。一旦進入細胞內,它們會同步激活兩種自噬途徑:AR7 會拮抗維甲酸受體 α(RARα)以增強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而雷帕霉素則會抑制 mTOR 以促進巨自噬。
這種協同激活,增強了 β-淀粉樣蛋白(Aβ)和其他有毒蛋白聚集體的清除,恢復了蛋白質穩態,并提供了強大的神經保護作用。此外,該策略還改善了神經炎癥,并在兩種不同的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顯著挽救了認知缺陷。
![]()
通過將同步雙自噬激活與靶向仿生遞送相結合,AR@ENV 有望成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候選藥物。此外,MiLi-FE 平臺為向中樞神經系統(CNS)遞送多種治療藥物提供了一種靈活且可擴展的方法,從而將其潛在適用性擴展到一系列神經系統疾病。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453-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