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阿姨,今年52歲,是一名普通的社區快遞員。最近幾個月,他發現自己排便次數突然變多,有時候還會夾雜一點點血絲。最讓他擔心的是,原本精力充沛的自己,近期總覺得肚子悶脹、腰酸無力。
本以為只是腸胃著涼,直到一次公司體檢,醫生臉色凝重地對他說:“你這種情況一定要重視,結腸鏡檢查發現你有息肉,需要馬上處理!”;李阿姨一下子慌了,心想:“只是個息肉,真有那么危險?”
![]()
其實,很多人和李阿姨一樣把息肉當作“小問題”,殊不知,腸息肉正在悄悄成為腸癌的最大‘禍根’。你知道身體里悄悄長出息肉時,往往會有哪些“報警信號”嗎?
往往在體檢時才被發現的腸息肉,其實是腸道黏膜上異常生長的小突起。大部分息肉在早期確實不會有任何感覺,但令人警惕的是,約90%以上的大腸癌都來自于腺瘤性息肉。
據北京協和醫院近年數據,50歲后人群腸息肉發病率高達25%,而其中有5%-10%的息肉會在10-15年內惡變成癌。換句話說,體內的小小“息肉”,如果置之不理,真的可能慢慢演變為可怕的腸癌。
![]()
為什么腸道會長息肉?醫學界普遍認可,高熱量飲食(如紅肉、油炸、腌制食品)、久坐少動、肥胖、吸煙飲酒以及家族遺傳史,都是息肉“溫床”。
息肉的增長也有“悶聲干大事”的特點,絕大多數患者早期沒有明顯不適,直到出現明顯癥狀,往往息肉體積已不小,甚至已經有惡變危險。因此,及早識別身體發出的“警報”,是預防腸癌的關鍵。
堅持體檢和關注自身信號,尤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腸息肉雖小,卻可能通過這4個典型身體警報,提醒你該“剎車”了:
排便習慣異常
出現突然的便秘、腹瀉交替,或者排便次數增多,往往提示腸道有異常。研究發現,約35%的腸息肉患者先有排便習慣改變。如果持續兩周以上未改善,務必高度重視。
排便帶血或粘液
并不是所有肛門出血都是“痔瘡”。息肉出血常為鮮紅色、量少或有透明粘液包裹。中華醫學會數據顯示,腸息肉患者便血比例為28.4%,粘液便占16.7%。血便不是小事,需盡早就醫查明原因。
不明原因腹脹、腹痛
很多人以為吃壞肚子才會脹氣,其實腸管內息肉長到一定大小,會刺激或阻塞腸腔,導致長時間腹脹、腹部隱痛。癥狀常在飯后或排便前最明顯。有國內數據表明,23%的腸息肉患者有不同程度腹脹。
![]()
體重無故減輕、貧血
比較隱蔽但很危險的一種信號:身體突然變瘦、乏力、臉色蒼白。息肉出血量雖小,但“滴水穿石”,慢性失血易引發貧血及持續消瘦。如果半年內體重下降超5公斤且找不到解釋原因,需要引起高度警覺。
腸道息肉雖可怕,幸運的是,它完全可以通過科學生活習慣和早篩早治來防控。權威研究以及國內外指南普遍推薦:
定期腸鏡檢查
50歲以上及有家族史者,建議每3-5年查一次結腸鏡。息肉發現后應及時切除,并隨訪復查,能將腸癌風險降低60%以上。
![]()
調整合理飲食
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全谷物,少吃紅肉、腌制食品及高脂肪食物。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應在25克以上。研究證實,高纖飲食能夠減少腸道“致癌物”停留,降低息肉生長概率。
增加運動,控制體重
建議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車)。運動有助于消化道蠕動和體重管理,每減少1公斤體重,大腸息肉風險可下降3%-7%。
![]()
戒煙限酒、規律作息
煙草、酒精均為息肉“推手”,保持每天規律睡眠,不熬夜,有助于降低腸癌潛在風險。
出現警報務必就醫
一旦出現前述4個身體信號,請第一時間到正規醫院消化科就診,切忌拖延。多數息肉通過“無痛鏡下切除”可輕松解除隱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