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去年體檢時,醫生告訴他腸子里長了個息肉。他當時心里一咯噔,但很快又安慰自己:“息肉不是很常見嗎?身邊不少朋友體檢也都查出過,沒啥大不了的。”于是,他沒把這事放在心上。工作太忙了,手頭的項目一個接著一個,根本抽不出時間去醫院復查,更別提做手術切掉息肉了。
他想著,這息肉又不疼不癢,不影響吃喝拉撒,等忙完這陣子再說吧。結果,今年體檢時,醫生面色凝重地告訴他,那個息肉癌變了。老李一下子懵了,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當初的忽視,竟會釀成如此嚴重的后果。
![]()
一、息肉是怎么產生的?
息肉,簡單來說,就是人體黏膜表面長出的多余肉狀物。它可以在身體的多個部位出現,比如鼻腔、胃腸道、子宮等。以最常見的胃腸道息肉為例,它的產生原因多種多樣。
首先,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罪魁禍首之一。長期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會使腸道蠕動減慢,食物殘渣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刺激腸黏膜,從而誘發息肉的形成。其次,長期的慢性炎癥也會導致息肉的出現。比如,一些人患有慢性胃炎、腸炎,炎癥反復刺激黏膜,使得黏膜細胞過度增生,逐漸形成息肉。
此外,遺傳因素也不容忽視。如果家族中有息肉病史,那么個體患息肉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就像老李,他平時工作應酬多,經常大魚大肉,蔬菜水果攝入少得可憐,再加上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身體免疫力下降,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為息肉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
二、危險的息肉具有4個特點
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但有些息肉確實需要我們格外警惕。危險的息肉通常有以下4個特點:
第一,大小。一般來說,息肉越大,癌變的風險越高。當息肉直徑超過2厘米時,癌變的可能性會顯著增加。這是因為較大的息肉內部結構復雜,細胞更容易發生異常增生。
第二,形態。形狀不規則、表面凹凸不平的息肉比較危險。正常的息肉大多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如果息肉的形狀像菜花一樣,或者有分葉狀,那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第三,數量。多發性息肉的癌變風險高于單發性息肉。如果腸道內長了多個息肉,它們相互之間可能會產生協同作用,促進癌變的發生。
第四,生長速度。生長迅速的息肉要小心。正常的息肉生長比較緩慢,但如果在短時間內息肉體積明顯增大,那就可能是癌變的前兆。老李的息肉,一開始可能只是很小的一個,但由于他沒有及時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息肉不斷生長,最終發生了癌變。
![]()
三、息肉癌變一般是多長時間?如何預防息肉的形成和癌變?
息肉癌變的時間因人而異,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從息肉形成到癌變,可能需要5 - 15年的時間。這個過程聽起來好像很漫長,但實際上,癌變的發生是悄無聲息的。在這段時間里,息肉內部的細胞在不斷發生變化,從良性增生逐漸轉變為惡性腫瘤。
而且,一旦癌變開始,腫瘤的生長速度會加快,很快就會侵犯周圍的組織和器官,甚至發生轉移。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息肉癌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就掉以輕心。及時發現和處理息肉,是預防癌變的關鍵。如果能在息肉形成的早期就將其切除,就能大大降低癌變的風險。
既然息肉的形成和癌變對我們健康構成了威脅,那么我們該如何預防呢?首先,在飲食方面,要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體內的毒素和廢物,減少對腸黏膜的刺激。
同時,要少吃高脂肪、高鹽、高糖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增加腸道的負擔,不利于腸道健康。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熬夜會使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的風險。此外,適當運動也非常重要。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的代謝能力,有助于維持腸道的正常功能。
最后,定期體檢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有息肉家族史或者年齡超過40歲的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胃腸鏡檢查是非常必要的。胃腸鏡可以直接觀察到胃腸道內壁的情況,及時發現息肉的存在,并且可以在檢查過程中直接將息肉切除,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有效預防癌變的發生。
息肉雖然在很多人眼中看似平常,但它卻可能潛藏著巨大的健康隱患。老李的教訓告訴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疏忽,就將健康置于危險之中。我們要重視身體發出的每一個信號,積極采取措施預防息肉的形成和癌變,守護好自己的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