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北方一些城市陸續開啟了供暖季。“可是,家里有暖氣后,孩子就開始流鼻血了,特別是早上起來的時候,經常發現鼻子里有血塊。有時候擤個鼻涕也是‘血鼻涕’,擤完了就開始流鼻血了。”這種情況,讓太原市民張女士很擔心:流鼻血怎么回事啊?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呢?應該怎樣改善呢?
不光是孩子,成人也有類似情況
剛剛進入11月,由于已經開始供暖,太原有些家庭的室內溫度白天可達到24℃。凌晨兩點,張先生被兒子小宇的哭聲驚醒,只見孩子枕頭上沾著大片血跡,鼻孔還在不停往下滴血。慌亂中,張先生想起母親說的“仰頭止血”,趕緊讓小宇頭往后仰,又找了團紙巾塞進孩子鼻孔。可沒過幾分鐘,小宇就開始咳嗽、干嘔,吐出的痰里還帶著血絲。
“當時真嚇壞了,以為是孩子身體出了大問題。”張先生急忙帶著小宇去醫院就診,醫生卻告訴他們,這是北方供暖季非常常見的現象。小宇的情況正是典型的“干燥性鼻出血”,本來只要按照正確的止血方法,小宇的鼻血很快就能止住,反而是張先生采取的“仰頭+塞紙巾”的做法,加重了孩子的不適。“建議家里有孩子的,都應該了解一些止鼻血的正確做法。”醫生說道。
“已經連續半個月了,經常早上起床發現鼻子里有血痂。”胡女士說,有時鼻腔干燥得發疼,忍不住用手指揉一揉,鼻血就會順著鼻孔滴下來,得仰著頭按壓好幾分鐘才能止住。前幾天早上,她出門買菜,因為天氣冷,她以為自己被“凍”得流鼻涕了,但因為身上沒有衛生紙,就一路“吸著鼻子”回家了。“結果我老公看到我,直接說‘你咋流鼻血了?’我才知道,原來我以為的‘清’鼻涕竟然是血。”但這并沒有引起胡女士的重視,她以為“開了暖氣家里太干導致‘上火’,多喝些水就沒事了”,可半個月了還沒好,才讓她終于意識到:“可能不是小問題,得去看看醫生了。”好在,她也只是因為自身鼻腔黏膜比較脆弱,加之空氣干燥引起的鼻出血。
這些原因會導致鼻出血
據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2024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冬季供暖后,鼻出血患者就診量會比平時增加30%-40%,其中兒童和老年人占比超過60%。
為什么鼻子容易出血?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住院醫師王雪莉介紹,鼻腔黏膜下分布著密集的毛細血管,這些血管直徑為0.1-0.2毫米,且血管壁非常薄,如同一層透明的保鮮膜。醫學上把鼻腔內易出血的區域稱為“利特爾區”,位于鼻中隔前下方,這里匯集了鼻動脈、篩前動脈等多條血管的分支,形成了一個“血管叢”。由于位置比較淺,又直接接觸吸入的空氣,一旦受到刺激,就容易破裂出血。
暖氣季鼻出血主要有三大核心誘因,其中,環境干燥是最主要的“導火索”。供暖后,室內空氣相對濕度會急劇下降,通常從自然狀態下的50%-60%降至20%-30%。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喉科李華斌教授團隊2023年在《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發表的研究中指出,當空氣濕度低于40%時,鼻腔黏膜的含水量會在1小時內下降30%,黏膜會從濕潤的“凝膠狀”變成干燥的“紙片狀”,血管彈性大幅降低,輕微的震動(如打噴嚏、走路)都可能導致血管破裂。
而北方冬季室外溫度常低于-10℃,而室內溫度普遍在22℃以上,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溫差會讓鼻腔血管頻繁收縮和擴張。就像一根反復彎折的塑料吸管,血管壁會逐漸變脆、變薄。研究發現,當人體從低溫環境突然進入高溫環境時,鼻腔血管會在10秒內快速擴張,血流量增加兩倍以上,對血管壁的壓力顯著升高,容易引發破裂。
另外,干燥會導致鼻腔瘙癢,很多人會不自覺地用手指挖鼻孔。北京大學人民醫院202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0%的鼻出血患者在出血前有挖鼻孔的習慣。指甲的硬度遠高于鼻腔黏膜,輕輕一摳就會造成黏膜破損,進而損傷下方的毛細血管。此外,用力擤鼻涕時,鼻腔內壓力會瞬間升高至正常水平的5倍,也會撕裂脆弱的血管。
除了季節因素,還有兩類常見原因:局部因素包括鼻炎或鼻竇炎發作(炎癥刺激黏膜充血腫脹)、鼻腔異物(兒童常見);全身因素則涉及高血壓(秋冬血壓易波動,血壓驟升時易引發鼻出血)、凝血功能異常(如血小板減少、服用抗凝藥物)、維生素C或維生素K缺乏(影響血管修復和凝血)等。
鼻出血時別做這些動作
很多人遇到鼻出血會下意識仰頭、塞紙巾、用力擤鼻,這些做法不僅止不住血,還可能加重損傷。比如仰頭會讓血液順著鼻腔后部流入喉嚨,可能引發嗆咳、嘔吐,甚至掩蓋出血量;用普通紙巾塞鼻腔,纖維可能粘在破損黏膜上,取出時會二次損傷,還可能帶入細菌引發感染。
正確的應急處理分四步:
第一步:保持正常坐姿,防止倒流。讓患者坐下,身體略微前傾,頭向下方低垂(約15°角),用嘴呼吸。這個姿勢能讓鼻出血順著鼻孔流出,避免倒流至咽喉部。北京兒童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張亞梅強調:“仰頭止血是最常見的誤區,會導致鼻血流入氣管,引發嗆咳、窒息,甚至流入胃部,刺激胃黏膜導致嘔吐。”
第二步:精準按壓,鎖定止血點。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患者鼻翼兩側的“軟肉部分”(即鼻孔與鼻梁之間的區域),注意不要按壓堅硬的鼻梁骨。按壓力度以能感覺到鼻翼輕微變形為宜,持續按壓5-10分鐘。其間不要頻繁松開手指查看,以免中斷凝血過程。如果是兒童,按壓力度要適當減輕,避免造成疼痛。
第三步:冷敷降溫,收縮血管。用毛巾包裹冰袋,或把濕毛巾放入冰箱冷藏10分鐘后,敷在患者的鼻梁處(注意不要敷在鼻翼上,以免影響按壓效果)。低溫能使鼻腔血管收縮,減少血流量,加速凝血。研究表明,正確冷敷可使止血時間縮短40%。
第四步:止血后護理,避免二次出血。止血后1-2小時內不要用力擤鼻涕、挖鼻孔,也不要劇烈運動或低頭彎腰。可以少量飲用溫水,保持鼻腔濕潤。如果鼻腔內有血塊,不要強行摳出,可讓其自行脫落,或用生理鹽水輕輕沖洗。
讓鼻腔遠離“干燥危機”
如何改善供暖季出現的流鼻血的情況呢?山西省兒童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勤學給出了一些建議:首先,控制室內溫度,不要“過度供暖”。室內溫度建議維持在18-22℃,不要超過24℃。溫度過高會加速水分蒸發,加重干燥。可以在室內放置溫度計,根據溫度調整暖氣閥門。同時,可以使用加濕器,將室內濕度控制在50%-60%。但建議每天換水,并定期清潔,避免細菌滋生。清華大學環境學院2024年的研究指出,長期使用未清潔的加濕器,會導致室內細菌濃度升高3倍,可能引發呼吸道感染。
“還可以在暖氣上搭一條濕毛巾,每天更換2-3次;或者在室內放置幾盆清水,或在陽臺、窗臺種植綠蘿、吊蘭等喜水植物,通過水分蒸發增加空氣濕度。”王勤學說,這些方法雖然加濕速度較慢,但能避免加濕器帶來的細菌污染風險。
日常護理上,可以每天用生理鹽水噴鼻劑或滴鼻劑清洗鼻腔1-2次,既能清除鼻腔內的灰塵、病菌,又能補充黏膜水分。對于兒童,可以選擇霧化式生理鹽水,溫和無刺激。在室內不要吸煙,避免二手煙刺激鼻腔黏膜;烹飪時使用油煙機,減少油煙吸入;霧霾天外出時佩戴口罩,防止灰塵、污染物進入鼻腔。
雖然大多數鼻出血是良性的,但王勤學提示,當出現這些“危險信號”時,千萬別忽視,應立即就醫:鼻出血頻繁發作(每周超過兩次),或每次出血時間超過20分鐘仍無法止血;出血量較大,伴隨頭暈、乏力、心慌、出冷汗等貧血癥狀;鼻出血伴隨鼻塞、流膿涕、嗅覺下降、頭痛等癥狀,可能提示鼻腔病變;兒童、老年人或有高血壓、血液疾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鼻出血后應及時就醫檢查。
來源:山西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