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爺今年67歲,平時身體還算硬朗,但最近他總覺得雙腿發沉、手指有點發麻。家人在一旁勸他,“大概是年紀大了吧,歇歇就好。”
有一天,王大爺散步時忽然感到手腳一陣異常酸脹,差點站不穩。他本想咬牙堅持,卻被兒媳拉著去了醫院。
醫生檢查后眉頭緊鎖,說道:“您這是血栓的典型信號,再拖下去可就不只是麻木發沉那么簡單了!”
![]()
很多人以為血栓只和老年人才有關系,其實只要血液循環不暢,年輕人也可能“中招”。但手腳的3種變化,往往是血栓提前向身體“報到”的警告。
可惜多數人根本沒當回事。血栓為何偏愛手腳“先發預警”?出現這3種特殊癥狀時,到底該怎么辦?今天就幫大家揭開這個健康謎團。
手腳的異常信號,往往是血管內血流受阻的直接表現。我國每年因血管疾病致死人數近250萬人,其中血栓是導致中風、心梗、肺梗等重大疾病的核心原因。
許多權威研究指出,手腳若出現“發麻”“發脹”“發紫”等癥狀,很可能是血栓悄然形成的信號燈。
![]()
美國心臟病學會指出,“超過65%的急性血管事件,患者事前都有肢體麻木、腫脹、膚色變化等細微變化”。
但為什么偏偏先是手腳?專家解釋:人體遠端循環較弱,最容易被小血塊“卡斷”,一旦栓子脫落更是短時間內危及生命。當血栓悄悄靠近時,手腳,正是最先“出賣”你的重要線索。
持續發麻發涼
如果手指、腳趾經常“像螞蟻爬”,摸起來比平時冷、且活動后無明顯緩解,不要忽視!一項國內橫斷面研究發現,有過肢體麻木的不明原因人群,其靜脈血栓發病風險提升了41.8%。
血流堵塞,氧氣無法到達末梢組織,就會讓神經出現“抗議”。尤其中老年人,天氣變化時這種現象更明顯,警惕可能是小血栓作怪。
![]()
局部腫脹疼痛
比如小腿突然腫起來、鞋子穿不進去,或按壓后出現凹陷并伴隨脹痛,尤其要高度警惕。
國際血管健康數據庫數據顯示,約有57%的下肢血栓患者,起初只是以小腿或腳踝腫脹、壓痛為主,但一旦發展成血塊脫落,很容易造成肺栓塞等更嚴重后果。
這也是為什么醫生一再強調:腿腫不明原因、切忌隨便“揉一揉”。
膚色突然發紫或泛紅
手腳本該是紅潤溫暖的,如果局部膚色莫名其妙發紫、發黑,甚至有潰瘍、皮膚變薄現象,這很可能是“血液卡路”,組織缺氧壞死的信號。
![]()
哈佛醫學院在《血管健康月刊》里提到,慢性終末肢體缺血人群中,有71%反復出現皮膚顏色異常,最終確診為動脈血栓。
面對手腳這些異常,你該如何科學應對,預防血栓真正來襲?
建議每周中等強度運動至少150分鐘,慢走、散步、游泳均可,哪怕在屋內適當抬腿、踝泵運動,都能改善下肢循環,讓血管“不沉積”。
遠離久坐和久站
坐姿每持續40分鐘,就應主動活動下肢。可以定時踮腳、甩小腿,讓血液流動不“打結”。
科學飲食控血脂
多吃蔬菜、全谷、魚類,少油膩、高糖。中華預防醫學會建議,每天鹽攝入不超過5克,遠離高脂肪高糖食品,有效預防高血脂導致的血管問題。
![]()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長期睡眠不足會讓血管更易受損,血液“變濃”,血栓風險悄然升高。
定期體檢,早查早安心
血管彩超、血脂血糖檢查等,能幫助及早發現血栓前兆。記得有“三高”或家族史者,尤其不可大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