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這年頭連“面粉袋子”都能賣二手了。
如今逛二手平臺,你永遠猜不到會刷到什么“神奇物品”。有可能是某場演唱會的票根、藝人戴過的口罩,甚至是一張超市小票。而現在,新晉“選手”登場了:一個貼著「十個勤天」標簽的面粉袋。
賣農產品不稀奇,讓人覺得好奇的是,這袋面粉已經開封,只剩下了已經過期的58.9克的面粉,真的還會有人要嗎?而賣家描述寫得干脆:“出物回血,已過期,不包,所見所得。”就在大家還在納悶“這也能賣?”的時候,物主已經在評論區宣布:“已經出掉了。”
![]()
正常來說,同規格的一袋面粉,超市只賣10塊錢。而貼上「十個勤天」標簽、原價18.8元的面粉,在二手平臺上最高居然能賣到300元以上。網友紛紛留言:“不知道真正的農民看到是什么感受。”
![]()
所以,「十個勤天」難道是掌握了“點土成金”法術的神仙?
![]()
如果你覺得一個面粉袋都有人搶已經難得一見,那「十個勤天」其他農產品被瘋搶的場面,絕對能讓你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
2024年3月3日,早上七點,杭州的氣溫還不高,世紀聯華超市門口卻已排起兩三百人的長隊,而且是清一色的年輕人。這讓平常習慣了早起的大爺大媽們都自愧不如了一波,怎么年輕人比自己“搶雞蛋”的熱情還旺盛?
![]()
所以,究竟是什么讓年輕人能起得比雞還早?無他,唯有自稱為“新農人”的「十個勤天」親手種植的農產品。
2024年3月2日,聯華華商集團宣布,「十個勤天」種植的水培生菜將在世紀聯華的部分門店上架銷售,定價4.9元,一人限購一袋,他們親手種植所賦予生菜的特殊意義也讓粉絲們激動不已。
![]()
圖源:小紅書@主打一個隨沅
一位來自江浙滬的「禾伙人」(「十個勤天」粉絲群體專屬名稱)回憶,當天她從下地鐵就開始跑,就像參加城市越野賽一樣,為自己盡可能搶占有利的位置。到達超市門口的時候是七點十分,超市正式開門是七點半,但世紀聯華門口已經排出長龍。盡管在冷風中等待開門是煎熬的,為了那份“親手種植”的生菜,這對禾伙人來說不算什么。
![]()
圖源:小紅書@種地吧小珂
超市正式開門,所有「禾伙人」都開始了百米沖刺,據說還有人中途摔倒。一進門,她就直奔生鮮區,因為自己并不算第一波到達的,擠進賣生菜的區域之后,工作人員就說,“已經全部搶光了”。
不僅粉絲跑得快,代買黃牛跑得更快,這位來自江浙滬的「禾伙人」說,“有一個男的搶了3份,應該是黃牛,大家都在討伐他,最后連包裝袋都撕破了。”
正是因為有黃牛,二手平臺才出現了一包4.9元的生菜炒到300元的現象。而這種炒貨的行為也讓粉絲們群情激憤,“如果加價從黃牛那里買,買到的就只是一件商品,而少了跟他們互動的意義。”
除了出圈的生菜,「十個勤天」的農產品矩陣可謂豐富多彩,主要分為十位成員親手種的水稻、小麥、玫瑰花,以及他們參與研發、與工廠合作代工生產的農副產品,比如玫瑰酪、后米棒、辣椒醬、小龍蝦尾等等產品。
所以,「十個勤天」到底何許人也?為什么賣賣農產品就火了?
其實,可能你很早之前就聽說過「十個勤天」,畢竟這可是當年巴黎奧運會斬獲女子十米氣步槍冠軍的“阿條姐”黃雨婷,都點名想看的團體組合。
![]()
圖源:微博@阿條本條
「十個勤天」顧名思義,由10個人組成,源于2023年的紀實鄉村真人秀《種地吧少年》。節目組從報名的200多人當中,先初選篩選出30個能肩挑手提、吃苦耐勞的選手,最后選出了10位能力比較優秀、心態比較踏實的選手組成了節目的“種地小隊”,前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后陡門耕田種地。
這十個人里有曾經的《中國新歌聲》總冠軍,有混過男團但是沒出道的秀人,有北影中戲的待役演員……就像龐博當時在脫口秀的段子里說的那樣:“主要是面向在家待業的一幫愛豆。”
![]()
和傳統偶像不同,他們在《種地吧少年》里永遠都是素顏出鏡、渾身是泥。第一季里,十個人零片酬在地里干了190天,前期租地、買機器的錢是他們自己簽字畫押借貸的,甚至連吃個盒飯都要跟節目組借錢。「禾伙人」們回憶起來這段,也只能心酸地調侃這個節目堪比“內娛緬北實習”。
伴隨著追節目的過程,「禾伙人們」就像“云養娃”,看著他們從連洗衣液和護理液都分不清、開局只有破床爛屋,到后來能自己鋸木頭做搟面杖、鋪水泥地、搭玫瑰花架,一步步從“農業小白”長成了能獨當一面的“新農人”。
就這樣,在所有明星都搶著代言化妝品、時裝、手表甚至汽車的時候,這十個人忙著“面朝黃土背朝天”;其他藝人幾乎不分給眼神的農產品,十個勤天說:“賣!賣的就是農產品。”
有意思的是,他們每個人還代表著不同的農業元素,比如陳少熙=魚塘,鷺卓=玫瑰花田,卓沅=草莓等等,這種模式不僅讓人想起了《復仇者聯盟》,不同人有不同的超能力,共同守護著后陡門這片農田。
![]()
圖源:小紅書@肆悅April
小v是「禾伙人」之一,她坦言,“其實這些商品在超市隨手可得,但作為禾伙人,既然每天都要吃,我肯定更愿意選擇「十個勤天」自己種的,這也算和他們產生了連接吧。”
在哪買?怎么買?拼手速,也拼網速。
早期,這類農產品會在淘寶、抖音定時上架,粉絲準時蹲守,不斷刷新,基本每次都是秒空。
“比雙十一都緊張。”
后來,「十個勤天」開啟了直播帶貨的模式。小v介紹,直播的模式一般分兩種,其中一種每個節氣都會直播一次,主要賣的就是面粉、草莓醬、后米棒等這些自家的農產品;
2023年是他們第一次帶貨,賣的是剛從地里挖出來的筍。28分鐘直播,100萬人觀看,嫩筍也是在1秒售空。銷售額雖然只有4779.2元,但粉絲忠誠度可見一斑。
![]()
圖源:小紅書@樂悠悠
另外一種則是助農直播,定在每年5月18日,「十個勤天」和節目組把這一天叫做「愛儂日」。每一次直播都會聯動包括甘肅、海南、西藏、云南、山西、新疆、浙江等等全國多地的農文旅直播間,可以覆蓋上百種農產品。
今年的518直播中,青海玉樹囊謙縣的特色農產品“芫(yán)根”,一秒鐘就售出了4萬單。可能在此之前,很多人連“芫”這個字怎么念都不知道,而在「十個勤天」的直播間卻是“一根難求”。
據20社統計和粉絲自行統計,那場直播總銷售額達到9000多萬元甚至破億,直播后「十個勤天」帶貨的商品更是直接霸占了淘寶實時熱銷榜。粉絲們自豪地曬出截圖說:“家禾們戰斗力太強了,直接屠榜!”
![]()
圖源:@20社
然而老話常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賣的農產品越來越多,有些問題就像是鞋里的石子兒一樣,總有一天讓你覺得難受到,不脫了鞋倒一下不行的程度。
迎面而來的問題就是,“親手種植”的賣點能堅持多久?
在節目初期確實是自產自銷,但隨著粉絲量暴增,「十個勤天」種地的速度咋可能追上粉絲搶購的手速?
所以「種地吧少年」的節目制作公司藍天下傳媒集團和藍藍經紀公司自上而下地調整了策略。「禾伙人」黃可告訴我,“現在除了面粉、生菜等少數產品仍是他們親手種植之外,其他像草莓醬、燒椒醬等等產品,都已經轉為代工廠生產,他們只參與研發和貼牌。”
不得不說,商人的腦子還是靈光。這個辦法是省事,但是同時質量的風險也轉嫁到了「十個勤天」身上。
第一個登場的就是助農直播中幫扶的重點對象“寧鄉花豬”。
這寧鄉花豬,其實來頭不小,在豬界堪稱 “豬中貴族” 。它出身湖南寧鄉,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但它的特質就在于天生富態,屬于典型的偏脂肪型豬種,瘦肉率大約只有30%。用養殖戶賀桂香(賀大姐)的話說,這豬生長周期長達10個月,肌內脂肪分布均勻,香味濃郁,尤其適合煉油或烹飪肥肉菜品。換句話說,它生來追求的就是豐富的油脂和口感。
![]()
然而,當這份“貴族風味”通過直播間,以每斤50元左右的價格抵達無數「禾伙人」的廚房時,很多人都傻眼了。許多粉絲看著手里兩斤的豬肉里,有一斤都是肥肉,感覺理想與現實之間隔了一條鴻溝,紛紛吐槽“我買的五花肉怎么變成豬板油了!”
面對輿情,養殖戶趕緊出面科普,強調“寧鄉花豬的品種特性就是如此”。但并不是所有的粉絲都愿意買賬,因為焦點在于,「十個勤天」以及農戶在直播的時候是否把“肥”這個核心賣點,同時也是核心雷點,講得足夠清楚?畢竟,不是每個消費者都是食材專家。
而這邊“花豬風波”還沒有完全平息,更戲劇性的一幕在今年中秋節上演了。「十個勤天」的團隊運營方藍天下傳媒公司以「十個勤天」之名,推出了售價198元10枚的月餅禮盒。憑借粉絲的熱情,在初期,預售多達10萬單。然而,當實物抵達粉絲手中,開箱直接變成了“開眼”。
首先被吐槽的是包裝。粉絲原本希望拿到手的,是以「十個勤天」在節目第一季所居住的后陡門多功能廳為原型的精致模型,而一拿到手,禮盒粗糙的紙板,高低錯落、浮在表面的印花,讓粉絲直接發出“中秋直接變中元”的調侃,“這盒子放在家里,我媽差點把我趕出去”。
![]()
圖源:小紅書@雪個
外形是一方面,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月餅口味。有的「禾伙人」吐槽月餅的外皮口感粉感滿滿,像在“嚼塑料”,有的「禾伙人」說燈影牛肉口味吃出湘菜放糖的怪味,生椰拿鐵像速溶咖啡,巧克力甜到齁嗓子。這將近20元一個的月餅,吃進嘴卻是“科技與狠活”的味道。
![]()
“月餅禮盒退貨事件”也讓「十個勤天」的“路人緣”遭受了沉重的一擊,無數粉絲熬夜在各平臺辟謠,解釋“「十個勤天」只管種地,不管做月餅”,但是大部分不明真相的路人觀眾的怒火,已經精準地燒到了藝人本身。
不僅如此,藍天下和海西藍藍經紀公司發現,十個勤天光賣農產品的利潤,就像指望一畝三分地能種出金條,無法撐起資本的野心。
![]()
于是經紀公司開始大力發展其他產品,這下從地里長出來的,不止有莊稼,還有周邊。
78元的帆布包、58.8元的冰箱貼、49.8元的筆記本,還有成員自創的潮牌Holdoumen……雖然這些周邊已經和“農產品”本身沒有任何關系了,但是其難搶程度卻沒有絲毫下降。
對粉絲來說,搶購這些周邊早已不是普通的消費行為,更像是一場「情感儀式」和身份認同。
小v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吐槽到自己搶后陡門的“行李牌”搶到心累:“我每個節氣直播都蹲,從入坑到現在,從來沒搶到過。”
![]()
圖源:小紅書@超級無敵大黃蜂
這些被瘋搶的周邊的設計靈感,最初都源于成員們在節目中的真實創造,是他們在后陡門生活過的真實印記。無論是以李耕耘定制貼在門上的門牌號為靈感的行李牌,還是趙小童親自設計的帆布包,在最初都承載著他們想與「禾伙人」分享生活、靠得更近的真誠愿望。
這些周邊因此成了粉絲之間的情感紐帶,也成為他們與「十個勤天」精神聯結的實體象征。
然而,當公司意識到這份情感聯結能帶來更高溢價時,戰略重心便不可逆地偏移了。周邊開發的本質,是從“賣農產品”轉向“賣符號”,將粉絲對土地與勞作的信賴,逐步遷移到對品牌的全方位追隨。只可惜“商人重利輕別離”,當最初的創意被流水線無限復刻,當情懷被明碼標價,這份始于真誠的互動,終究把「十個勤天」從粉絲身邊越推越遠。
這其中,由成員鷺卓、何浩楠、王一珩主理的潮牌Holdoumen尤其典型。品牌名源于他們最初的根據地“后陡門”,理念中帶著“穩住”(Hold on)的意味,看似延續了種地時期的堅韌精神,實則已經一腳邁入了潮流服飾的賽道。三位主理人也各司其職:鷺卓參與設計,何浩楠負責供應鏈,王一珩盯產品版型。
盡管他們聲稱品牌獨立運營,但大抵可以推測出,這仍是公司插手「十個勤天」IP商業化中關鍵的一步棋。
而在10月,包括潮牌Holdoumen在內的所有和十個勤天有關的產品,全部被塞到了“勤天小鎮”里——原本節目錄制地被打造成一個粉絲向的文化體驗中心,節目中出現的面條、沙棘皂擺得整整齊齊,節目里沒有出現的周邊產品也一個不落,說好聽點是讓粉絲圓了打卡的夢,但是看著“十個勤天”的產品越來越多,不少粉絲在社交平臺上抱怨:——
![]()
圖源:小紅書@吱唔朱(接中)
“完全是借勢賺錢啊。”
![]()
2024年6月7日,十個勤天官宣了全國21場巡演,票價從388元到1588元不等,這也標志著他們正式從“田間地頭”邁向了“舞臺聚光燈”。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十個人中并非人人都擅長唱歌,為了“情懷”硬著頭皮也要上,最后也難逃脫路人對現場“跑調”“五音不全”的審判。
![]()
圖源:小紅書@蛋撻王子
作為親歷者,小v參加了首輪巡演的成都站,她坦言:“我去看他們,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聽歌,看十個人在一起就滿足了。”
然而,也正是從巡演開始,「禾伙人」內部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一部分粉絲像小v一樣,秉持“只要十個人在一起,干什么都行”的團粉心態;而也有一部分「禾伙人」明確表示:“喜歡你們就是因為你們可以種地,唱歌跳舞我另有人選。”
這種分歧并不令人意外。正如小v在采訪中理性指出的:“有些人有點一廂情愿地把他們定義為‘新農人’,但本質上他們還是娛樂圈的人。參加節目不是為了成為農民,而是為了有一個被看見的機會。”
可問題在于,當“被看見”之后,「十個勤天」之后的路到底要怎么走?
第一季爆火之后,贊助商紛紛上門。新浪科技統計發現,《種地吧》第二季的贊助商多達16家,包括安慕希、華潤三九醫藥、海爾、金龍魚、勁仔、綠源、蕉內、和路雪、豪士、雨潔、清風、麥富迪、拉面范、歐萊雅、立白、微眾銀行。黃可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吐槽到,“看第二季的時候就像在廣告里找節目一樣,四五分鐘一個植入。”
而真正的轉折點是第二季結尾。節目組毫無征兆地宣布下一季可能招聘新人,隨后「種地吧少年」官博直接發布了招聘啟事,崗位要求是18-30歲男性。
![]()
圖源:公眾號@八卦芒果
「禾伙人」看到立刻炸開了鍋,火速找官博討要說法。節目初期沒流量的時候,是粉絲在各平臺做數據、二創、拉贊助,才把節目推上熱搜。如今「十個勤天」的IP爆了,節目組卻想“換血”了?
一夜之間,官博掉粉100萬,并且被推上了熱搜第一。在粉絲的壓力下,官方最終妥協。
好消息:第三季不加新人
壞消息:“十個勤天”變成了“5.5個勤天”
蔣敦豪要追求音樂夢想,李耕耘和趙一博要進組拍戲,李昊因為音綜節目的錄制只能斷斷續續參與,陳少熙也因傷退出錄制。面對這樣的局面,有粉絲無奈地說:“如果把這十個人拆開,我為什么不去看農業頻道?”
更值得玩味的是,「十個勤天」的熱度也蔓延到了他們的家人和親戚朋友身上。
成員趙小童的家人在青島開了一家主題咖啡店,迅速成為粉絲打卡圣地。今年一月,黃可特意前往這家店參加她人生中第一次粉絲線下應援活動。她回憶到,“咖啡的價格挺公道的,沒有因為是成員的店就亂定價。”
![]()
黃可 攝
而現在即使她現在已經處于半脫粉狀態,這次線下應援的經歷依然讓她印象深刻。其中,最令她觸動的不是咖啡,而是在店門口的一段偶遇。
“在咖啡店我對一個陌生女孩笑了一下,她立刻認出我是「禾伙人」。”就這樣,兩個素未謀面的粉絲站在冬日街頭,從十個勤天聊到生活困境,暢談一個多小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喜歡的不僅是他們十個人,更是這份因他們而生的、真實的情感連接。”
然而溫情之下,裂痕仍在擴大。
「十個勤天」宛若“烏托邦”的團體形象之下,實則隱藏著一個復雜的利益共同體。十位成員在成名前就已經分屬不同的經紀公司,節目的核心版權掌握在平臺方愛奇藝手中,團隊的商務合作則由制作方藍天下傳媒統籌。這種“多方割據”的局面,意味著每一份合作都牽扯著復雜的談判與利益分配。
更為直觀的矛盾則體現在成員內部資源的顯著分化上。在團體活動之外,那些簽給了更有實力的經紀公司的成員,有的接連登上了各大衛視的跨年晚會,并開啟個人巡演,有的簽下音樂綜藝;而其他成員則曝光寥寥,個人發展差距日益拉大。
這種結構性的問題,也體現在最核心的經濟利益上。盡管十位成員是「十個勤天」這個品牌無可替代的靈魂,并在他們自己提議成立的十個勤天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中擔任董事等職務,但是事實上,公司的全部股權卻由節目總導演與副總導演持有,成員們本人并不持股。這種“打工者”而非“所有者”的身份,也讓他們在資本面前,始終處于一種被動和弱勢的地位。
![]()
圖源:微博@種地吧蔣敦豪
當巡演、潮牌、個人綜藝逐漸占據日程,合體時間被壓縮,第三季甚至只剩寥寥幾人常駐時,那份讓粉絲最初入坑的“群像魅力”也在無形中被稀釋。
小v不無遺憾地表示:“我們是追群像的,為什么叫‘十個勤天’,就是因為是十個人。少了一個,那就是‘九個勤天’了,感覺肯定不一樣。”
這也引出了一個商業化邏輯的悖論,即當公司試圖將他們推向更商業化的賽道時,粉絲愛的卻始終是那片土地上的十個少年。巡演可以開,潮牌可以做,但若失去了“十個人一起在田間勞作”的底色,這個IP還能走多遠?
而這不僅是「十個勤天」的困境,“高開低走”似乎已經成為了國內綜藝IP的魔咒。
回想《極限挑戰》第一、二季,評分高達9.3、9.4,憑借不按劇本出牌的“男人幫”和充滿市井智慧的環節,一度被封為內娛真人秀天花板。
![]()
圖源:公眾號@十點人物志
那個時候的觀眾,每周都像開盲盒,期待下一秒會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神展開。可后來呢?嘉賓換血,靈魂人物離去,節目風格從“挑戰規則”變成了“遵守規則”,盡管加入了許多當紅明星,卻再也找不回那份原汁原味的真實與野性。豆瓣評分斷崖式下跌,成了粉絲口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曾有人一針見血地評價:“觀眾想的是新穎有趣的節目,而節目組想的卻只有生意。”
一旦一個IP被資本正式接手,它的命運齒輪就開始無情轉動。創新的成本太高,復制的性價比最高。于是,制作方不再琢磨如何讓節目更好看,而是鉆研如何讓招商更順利、如何把同一個模式套用在更多嘉賓身上。情懷成了最好賣的周邊,而初心則成了最先被丟棄的包袱。
這也形成了一個詭異的循環,資本需要快速回報,于是加大曝光、塞入廣告、開發衍生,透支IP價值;過度商業化導致節目質量下滑,觀眾口碑反噬;為了挽回頹勢,資本只能注入更多資源,進行更粗暴的復制,從而加速IP的衰老。
種地吧少年的節目口號叫做,“相信土地的力量”,而在這個循環里,除了粉絲,幾乎沒有人在意土地的力量,大家只關心流量的價格。
十個勤天從土地中走來,最終也似乎難以逃脫這條被資本鋪設好的、通往娛樂圈的修羅場。
或許正如小v所說:“「十個勤天」這個IP存在過,就永遠存在。但是他們不可能一輩子綁在一起,各自發展是必然。”
而「十個勤天」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最終成了資本搖錢樹最好的肥料。
參考資料:
1.鳳凰weekly,《1.4億人次觀看直播,「種地吧」三年,讓鄉村振興成為現實》,2025.5.30
2.Sir電影,《流量來了,這國產9分不能變味啊》,2025.4.3
3.澎湃新聞,《從默默無聞到舞臺中央,看“群像”的力量》,2025.1.7
4.最人物,《掉粉100萬,第一綜藝塌房了》,2024.8.3
5.十點人物志,《再見了,極限挑戰!》,2022.6.23
編輯|盧力麟
作者|王澤軒
設計|胖兔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