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面粉袋售價300元,聽起來像是一則荒誕的都市傳聞,但在如今的二手交易市場中,這卻真實發生了。
在各類閑置物品交換平臺上,我們時常能刷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商品:某場限定演出的入場憑證、偶像佩戴過的舊口罩,甚至是一張寫滿購物清單的超市小票。
然而最近,一包重量僅為58.9克且已過期的普通面粉,竟悄然登上熱搜,并以驚人的300元成交價完成交易。
要知道,這樣的一袋面粉若放在商超貨架上,標價不過十幾元人民幣,如此懸殊的價格落差,不禁讓人深思:這袋看似平凡的面粉究竟承載了怎樣的特殊意義?
![]()
賣家態度明確,在商品描述中直言不諱:“產品已過期,不退不換,實物即所得。”即便如此,依然有買家毫不猶豫地下單付款。
更引人注意的是,這袋面粉貼著“十個勤天”的品牌標識。原本市場零售價僅為18.8元的產品,因這一標簽加持,竟在二手圈層被炒至百倍溢價。
不少網友看到后直呼不可思議:“這是什么新型消費邏輯?”“背后到底藏著什么樣的商業密碼?”
于是人們開始追問,這個名為“十個勤天”的品牌,是如何將一袋普通的面粉,從田間地頭一步步推向粉絲爭相收藏的“限量款”神壇的?
為何會有大批追隨者凌晨起床搶購,甚至在門店外排起長隊,只為買一包由偶像親手參與種植的小麥制成的面粉?
![]()
“種地男團”如何把農作物變成情感符號與應援周邊?
事實上,“十個勤天”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農業企業,而是一群被稱為“新農人”的年輕群體。
他們的起點源自一檔紀實類真人秀節目——《種地吧少年》,最初只是嘗試記錄年輕人深入農村、體驗耕作的真實生活。
節目初衷在于展現青年一代對土地的敬畏與勞動的價值,但誰也沒想到,這場關于播種與收獲的實踐,最終演變為一場現象級的文化與商業共振。
![]()
這群成員脫下舞臺服裝,換上膠鞋草帽,真正走進泥濘的土地,親手翻土、播種、灌溉、收割。
他們臉上沾著塵土,手上磨出老繭,用實實在在的汗水重塑了公眾對“明星”的認知邊界。
當這些由他們親自培育的水培生菜、有機玫瑰、以及自產小麥磨制的面粉通過直播平臺上線銷售時,消費者購買的早已不只是農產品本身。
每一次下單,都像是完成一次情感共鳴的儀式。
![]()
一盒定價僅4.9元的水培蔬菜,曾在城市超市門口引發搶購熱潮,有人通宵排隊只為第一時間入手。
更有黃牛將其加價轉賣至300元一份,仍供不應求。
再看那袋開封且過期的面粉,雖已失去食用價值,卻因其“出自成員之手”的象征意義,成為收藏級“紀念品”。
這種超越實用功能的消費行為,正是典型的情感驅動型購買模式。
而支撐這一切的,是粉絲心中那份對“真實勞作”與“理想主義”的深切認同。
![]()
對他們而言,這些曾站在聚光燈下的偶像,如今彎腰插秧、揮鋤耕地,每一份產出都凝聚著看得見的努力和看不見的情懷。
因此,購買他們的農產品,不再是簡單的消費行為,而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支持與陪伴。
可粉絲們未曾預料的是,隨著市場需求持續升溫,“十個勤天”所代表的“土地信仰”也逐漸被資本力量滲透,走向規模化運營之路。
曾經強調“親手種植”“全程參與”的初心,正悄然讓位于效率與利潤導向的商業模式。
![]()
不止是面粉和蔬菜,連成員設計的潮流服飾、文創周邊也被迅速包裝上市,引發新一輪搶購狂潮。
原本樸素的田園敘事,慢慢轉變為圍繞“情懷”展開的品牌營銷工程。
粉絲的情感投入,也不再僅僅針對農產品的質量,而是越來越聚焦于品牌背后的象征意義與身份歸屬感。
他們買的不是面粉,而是“我曾見證你種下的那一片麥田”的記憶憑證。
![]()
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訂單量激增,“十個勤天”的供應鏈體系也隨之擴張。
原先由團隊親力親為的種植環節,逐步交由合作農場或代工廠完成。
雖然產量得以保障,價格趨于穩定,但產品的“手工屬性”和“唯一性”也隨之削弱。
盡管團隊仍堅持通過直播互動、節氣主題活動等方式維系粉絲粘性,推出月餅禮盒、聯名潮牌等高附加值商品,維持熱度不減。
![]()
但問題也隨之浮現:當“親手耕種”的承諾不再成立,粉絲的信任基礎是否還能穩固?
一件潮牌T恤或許可以接受外包生產,但一個打著“土地情懷”旗號的品牌,若核心產品都脫離了原始勞作過程,是否會讓人心生疏離?
不少忠實支持者坦言:“起初是因為感動才買,現在卻感覺像是被流量裹挾著消費。”
![]()
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粉絲經濟與商業擴張之間的深層矛盾。
品牌的初始魅力源于真誠與質樸,但隨著資本介入,這份純粹逐漸被復雜的運營策略稀釋。
昔日灑在麥田里的每一滴汗水,如今可能更多轉化為直播間里的銷售數據與財報增長曲線。
那些曾經腳踩泥土、面朝大地的年輕人,如今更多出現在品牌發布會、廣告拍攝現場,扮演起標準意義上的“代言人”角色。
![]()
“十個勤天”從一支懷抱理想的耕作小隊,轉型為一個結構完整的商業實體。
這一轉變雖帶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卻也讓部分粉絲感到失落與疲憊。
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留言:“我們愛的是那個愿意蹲在田里拔草的人,而不是站在櫥窗后賣貨的形象。”
盡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理解與包容,畢竟現實需要生存,理想也需要資金支撐。
歸根結底,“十個勤天”的走紅,既得益于優質內容的孵化,也離不開強大的粉絲生態與情感動員機制。
他們售賣的從來就不只是農產品,而是一種稀缺的生活態度、一種對抗浮躁社會的精神寄托。
但當這種情感連接被不斷復制、打包、標價出售時,它的原始溫度是否還能保持如初?
未來的路該如何走,是繼續深耕農業本質,還是徹底擁抱商業化路徑,仍是擺在團隊面前的重大抉擇。
而對于粉絲來說,是否愿意持續為這份“情懷稅”買單,也將決定這個品牌能否走得長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