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夢瑤 石晟綺
從“進出無路、吃糧靠返銷”的“五無”要飯村,到“家家小樓、四季有景”的生態樂園,濟南萊蕪房干村用半個世紀的奮斗,書寫了一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教材。
他們曾腰系麻繩懸空開路,也曾為守護青山毅然關停年收入千萬元的水泥廠。這是一條“寧累死、不餓死”的誓言開啟的“不負青山”的轉型之路。
![]()
房干村航拍圖
“年年有人去要飯
房干何時能翻身?”
秋日的暖陽掠過濟南萊蕪房干村的九龍大峽谷景區,灑在999級石階上。房干村年輕講解員繩春花的聲音,正將父輩徒手開山的故事娓娓道來。與此同時,繩本水正在村展覽館引導秩序,他的目光,不經意間落在那張泛黃的老照片上——一群腰系麻繩、懸在崖壁開山的漢子。
繩本水是房干村走出的第一個高中生。家里六口人,他排行老三。兩個哥哥早早輟學打工,他因成績優異,成為村里選送的六名代表之一,走出大山去讀書。
房干村,舊稱“房屋子峪”。三十多座山頭、幾十條峽谷交錯縱橫,方圓幾十里,只散落著六十多戶人家。繩本水回憶上學的路:先進山,再出山,下山又上山,再下山……徒步三四個小時,才能走出這片群山環繞的閉塞之地。
抗日戰爭時期,房干是山東抗日根據地四大要地之一。萊北縣委機關、《泰山時報》編輯部、八路軍的彈藥庫、槍械修理所、被服廠,尤其是傷員臨時醫院,都曾設在這里。老百姓自豪地說:“咱們的房子里,住的可都是八路軍的干部!”于是,“房屋子峪”的“房”與干部的“干”,合成了“房干”一名,沿用至今。
名字變了,窮,卻沒變。
1975年以前,那時的房干,一年打不了多少糧食。家家只能靠麥糠、高粱、橡子面,甚至草籽、榆樹根充饑。年年都有人餓死。說到路,繩本水語氣沉重:“路——可以說到處都是路,也可以說根本就沒有路。人踏出的那點痕跡,一場大雨過后,就什么也找不到了。”
“進出無路、山上無樹、溝里無水、吃飯無糧、住宿無房。”房干村原黨支部書記韓增旗用“五無”村來形容那時的房干。新中國成立快三十年了,這里仍是“三靠村”,即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救濟糧都不夠吃,年年有人出去要飯;養不起的孩子送人;村里一半是光棍,沒錢娶,也沒人愿意嫁進這窮溝溝。”
因家貧,繩本水從9歲到13歲,討了四年飯。如今,他仍常夢見自己14歲那年,拄著打狗棍挨家乞討。醒來,枕巾濕了一片。作為村里第一個高中生,1975年,畢業時,他鐵了心要遠走高飛——讀書,就是為了逃離這苦日子。就在猶豫去哪兒之際,他聽說房干發生了一件改變命運的事:已在外面擔任公職的韓增旗,辭去了工作回村,現在正在村里帶領大家修水庫。
“我們憑什么世代受窮?寧可累死,不能餓死!大伙聽我們支部的,要是房干變不了樣、脫不了貧,老少爺們兒上來一人一耳巴子,把我拍死!”韓增旗那句發狠的話,讓繩本水至今言猶在耳。
這個房干,啥時候能翻身?
這個房干,不能再窮下去了!
繩本水心里那股志氣,被點燃了。他決定,回村。
一釬一錘一雙手
從石頭縫里摳出生路
修水庫蓄水,是全村幾經商議作出的決定。
“沒有水,啥都存不住,莊稼怎么長?”韓增旗看得明白。那時,房干的玉米稀稀拉拉,結不出一粒飽滿的籽,一度被嘲笑“懶、不會種地”。“不是老百姓不會種,是地里根本存不住水。只有修水庫,玉米才能節節高。”
彼時,建個小水庫需要1萬元。可全村湊了半年多,只湊出400多元。韓增旗只能四處奔走,借錢、求人。錢不夠,人來湊。房干村全員齊上陣,除了青壯年,老人、婦女,甚至孩子也上山搬石運土,無人惜力。韓增旗回憶,當時沒有機械,村民們就用雙手抬、肩膀扛,用鋼釬一點點撬、用棒槌打,幾乎晝夜不停,硬是從石頭縫里摳出一條生路。
修第二個水庫時,正值嚴冬,山上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為了趕在第二年汛期前完工,韓增旗和全村280多名勞動力全部來到山上,晚上就睡在臨時搭建的窩棚里。“山窩窩里的風刺骨,那時候沒人不凍耳朵、不凍手腳。”
![]()
“男勞力不夠,婦女頂了上去。”那時,婦女主任韓俊美召集青壯年婦女組成“鐵姑娘隊”,也上了山。寒冬里,鋼釬發脆,一不留神就崩刃。一天十幾個小時下來,每個人的手上布滿凍裂、磨爛的口子。每一錘下去,剛結痂的傷口再次震裂,鉆心地疼。后來,裂口實在太大,她們就用納鞋底的大洋針,穿上炮捻子線,把皮肉生生縫上。
第二年開春,水庫閘門一開,清水嘩嘩地涌向干涸的土地。老百姓圍在田埂上,笑得合不攏嘴:“還真行來!”根據村里的資料,兩座水庫相繼建成后的五年,房干村的糧食年產量從1975年的13萬斤猛增至1980年的50萬斤,翻了近兩番。
此后,房干一發不可收拾。47座水庫、6條環山渠,總長2.7萬米的“水網”在房干織就。508畝耕地、2萬畝山林,全部實現自流灌溉,“天然氧吧”逐漸成型,悄悄為房干村發展生態旅游積累下了“黃金資本”。
“只有漫山遍野的每一株草、每一棵樹、每一道堰、每一條路知道——房干走過了怎樣的路,在這條路上灑下了多少汗水、淚水和血水。”說這話時,韓增旗眼眶濕了。
“不能為了錢袋子
毀了子孫飯碗!”
吃飽了飯,還不是真正的富裕。韓增旗天天琢磨怎么掙錢。他四處打聽,聽說威海那邊產塑料,特別掙錢。作為村里的“知識分子”,繩本水就跟著韓增旗一起去威海學習塑料制品技術。韓增旗回來后,在村里建了兩間土坯房,塑料制品廠辦起來了,繩本水擔任副廠長,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小廠后來竟成為華北地區知名的電表盒生產基地,產品供不應求。“北京、上海、東北的買家,開著貨車來村里提貨,隊伍一直排到村口,剛生產出的貨就被拉走了。”
“那些年村里折騰真不少,養雞鴨、養蜂,辦手套廠、冷藏廠、鞭炮廠……嘗試不斷,挫折不斷。”韓增旗回憶,這些廠子幫助全村人實現了就地就業,很快,村里第一個萬元戶、第二個萬元戶就冒出來了。后來,韓增旗又瞄準了白水泥廠的生意,繩本水就到水泥廠做廠長,水泥廠建成的第二年,銷售收入就達1200萬元。
![]()
房干村80年代建立的塑料廠
可隨著源源不斷訂單而來的,是翻涌的黑煙、簌簌落下的粉塵,村口的溪流滿是灰白浮沫,空氣里永遠飄著散不盡的硫黃味。韓增旗望著被污染的家園,陷入了沉思:“二十年治山治水換來的青山綠水,難道就被這點眼前利益糟蹋掉?”1999年,就在村里產業干得如日中天時,韓增旗召開了一次黨支部會議,決定關掉幾家污染嚴重的企業,其中就包括貢獻全村70%收入的水泥廠,改為發展旅游業。
這一決定立刻在村里引起了軒然大波。炸掉水泥廠,老繩更是第一個不舍——經營不到四年,投資尚未回本。那是他和村民一滴血一滴汗建起來的。爭執不下之際,村里甚至還從省里請來一位旅游專家調研,專家調研后直言:“這房干村,看山山不高,看樹樹不大,看水水不多,你怎么搞旅游?”
“可這么干下去,山早晚被挖空,水再也清不了,空氣再也聞不得。”韓增旗卻堅持,“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于是,正式關停了水泥廠。
水泥廠關停了,村里的出路在哪兒?“咱這里離濟南、淄博近,只要人們想爬山、度假,咱這兒就是最好的選擇。樹不大,就等它長大,哪有栽上樹一夜成林的?”韓增旗又給大家鼓勁兒。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又帶著村里的干部出發了,先后到達河南、四川等地,以前是學技術,這次是去學景區的經營管理理念。
全村“二次創業”
“賣風景”年入百萬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999個臺階,這是全村人在沒有任何機械的情況下修出來的。”2005年,繩春花讀完高中準備就業,得知村里旅游搞得紅火,也選擇回村發展。她在村里當起了解說員,為大家講述房干村如何通過奮斗變成富裕村的故事。
想辦景區,首先要把盤山公路修好,不然山再美,沒有路,游客也進不來。房干人開始了“二次創業”。
1998年,房干村抵押村集體資產貸款100萬元,全村男女老少再一次吃住在山上。“盤山路修起來那叫一個難!全是大峽谷,開鑿起來實在是困難重重。”繩春花正在給游客講解的是摩云山公路施工時,村民韓明坤腰系麻繩懸在170多米高的老鴰崖半腰打炮眼的場景。一干就是13天,一錘下去,身子在崖壁上撞一下,胳膊磨破,腰部勒得皮開肉綻。
![]()
房干村九龍大峽谷景區
最終,100多公里環山公路、198座橋涵建成,山山相連,天塹變通途。1999年,房干村正式成立旅游公司。九龍大峽谷、夢幻情人谷、搖滾音樂谷……十大景區、100多個景點,讓房干變成了“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綠,秋天一山果,四季有景觀”的生態樂園。
“村里是當時全省第一批搞旅游的村莊。”韓增旗回憶,1999年景區開業后的首個黃金周,房干村迎來了意想不到的熱鬧,村里一下來了上千名游客。這讓原本心存疑慮的村民們又驚又喜。
“從窮得留不住人,到接待八方來客,村民終于意識到生態旅游是條正路。”韓增旗算了一筆賬:21世紀初,僅“賣風景”一項,年直接收入就達百萬元。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這條路走對了!”韓增旗說。
“房干房干
貴在實干”
房干村的名字,隨著山風與溪流,飄出了大山。2007年,雪野旅游區正式掛牌,同年建成的濟萊高速如一條巨龍穿山而至,這個曾經的偏遠角落,更是變成了省城觸手可及的“后花園”。
房干村富了,而與房干村山水相連的華山村,發展卻大相徑庭。兩村相距僅2.5公里,同樣坐擁青山綠水,華山村人口從270人外遷至120人,遲遲未能發展。
2016年,房干村與緊鄰的華山村成立了聯合黨總支,一場“強村帶弱村”的生動實踐,在這片青山水墨間轟轟烈烈地展開。韓增旗和他的班子,帶著房干人積攢下的家底與魄力,投資上億元,毅然幫扶華山村開發旅游。天雞山、音樂谷……一個個嶄新的景點,如同希望的種子,被播種在兄弟村的土地上。幾個村莊挽起手臂,逐步發展起旅游、康養、采摘等產業,共同走出一條“旅游促共富”的新路。
如今,“鄉村游”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青睞,旅游業在不少鄉村開展得如火如荼。房干村開始尋找新的亮點,探索更有特色、更能持續的發展路子。“我們近年新建了民宿,今后還希望能開發出豐富的文創特產,做出吸引人的特色體驗項目。”韓增旗暢想著未來,“最終是希望游客來房干,不單是走馬觀花,更能留下來,體驗生活,感受文化。”
房干村的綠色傳奇,贏得了從國家到民間的一致贊譽。無數塊沉甸甸的獎牌,是對他們幾十年堅守的最高致敬。尤其是2021年,房干村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老支書韓增旗的眼眶濕潤了。
“房干的干,是實干的干。”韓增旗說,今年是房干村奮斗的第50年,其中蘊含著“不忘初心、艱苦奮斗、砥礪前行、久久為功”的力量。
“房干房干,貴在實干。艱苦奮斗,大干大變。”繩春花繼續向游客們介紹,“這,就是房干的故事。一部用血汗、遠見與擔當寫就的史詩,至今,仍在青山綠水間,綿延傳唱。”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