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指在戰場上犧牲后,用馬皮將尸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作戰,戰死疆場。成語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注:成語“老當益壯”亦出自該典故。
![]()
馬援,字文淵,右扶風茂陵縣人。馬援曾在新莽時期擔任督郵,后因私放重囚逃往北地郡,被赦免后便在當地養起了牛羊,此后不斷有人前來依附,很快便聚集了數百戶人家。游牧之余,馬援常常對賓客們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意思是說,大丈夫的志向,應當在窮困時更加堅定,年老時更加壯烈。
新莽末年,馬援經王莽堂弟王林推薦,擔任新城大尹。更始二年(24年),新莽滅亡,馬援逃往涼州,投入涼州軍閥隗囂麾下。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后,馬援勸說隗囂歸順東漢,后來隗囂叛漢,馬援又協助朝廷擊敗隗囂。
![]()
由于新莽末年以來中原動亂,西羌各部趁機侵入塞內。建武十一年(35年),馬援被任命為隴西太守,率兵平定隴西羌亂,此后數年間,馬援先后率兵擊敗先零羌、參狼羌等部,使得隴右諸羌平定。
建武十七年(41年),馬援被征召入朝,出任虎賁中郎將,又率兵平定李廣叛亂。不久,交阯女子征側、征貳又舉兵叛亂,光武帝劉秀遂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率兵南下攻打叛軍,歷經兩年征戰,馬援最終平定叛亂,斬殺征側、征貳,傳首洛陽。憑借戰功,朝廷賜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
![]()
建武二十年(44年),馬援率部凱旋回京,光武帝劉秀賜馬援兵車,朝見時位次九卿。于是,親友們紛紛前往拜訪,向馬援表示恭賀,其中有馬援的老友孟翼,素以足智多謀而聞名,就連他也頻頻對馬援表示祝賀。
然而,聽到孟冀一味對自己表示祝賀,馬援卻是皺著眉頭說道,“我本希望先生能夠對我有所指教,您怎么也與大家一樣,只是對我夸贊呢?武帝時期,伏波將軍路博德為國家開置七郡,也不過獲封數百戶;如今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于功,又如何能長久呢?”
![]()
孟冀聽到馬援如此說,心中頗感羞愧,連忙向馬援致歉說,“愚不及。”
聞言,馬援臉色這才有所好轉,繼續對好友說道,“如今,匈奴和烏桓仍然不斷侵擾北部邊境,我欲自請出擊。男兒理當戰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豈能安安穩穩地躺在床上去世,然后被兒女安葬!”
孟冀聽罷,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地稱贊道,“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
馬援返京僅一月,又逢匈奴、烏桓進犯扶風,馬援聞訊向朝廷請求出戰,光武帝同意了其所請。建武二十一年(45年),馬援率領三千騎兵出高柳,巡行雁門、代郡、上谷等地,烏桓兵馬聞風而散。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郡五溪蠻發生暴動,武威將軍劉尚率兵征剿,卻因輕敵冒進而全軍覆沒。馬援聞訊,已經六十二歲的他,再度向朝廷請求率兵出征。
![]()
光武帝劉秀念及馬援年老,且此前曾經患病,擔心率兵出征身體會受不了,便沒有同意其所請。
馬援見皇帝始終沒有答復,遂親自入宮向劉秀當面請戰道,“臣尚能披甲上馬。”劉秀仍不放心,馬援遂當場向皇帝證明,只見他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須發飄飄,神采飛揚,當可謂老當益壯,哪有一點年老體弱的模樣。
光武帝見狀,只好命令馬援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人,領兵四萬遠征武陵。
![]()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援率部抵達臨鄉,大敗前來迎擊的蠻兵,俘虜兩千余人,蠻兵紛紛逃入山野。三月,馬援率軍進駐壺頭,蠻兵倚仗山川之利堅守,而漢軍卻因水流湍急船只難進,再加上天氣酷熱,大量士兵因暑疫等傳染病而死,年老的馬援亦身患重病。縱使如此,馬援仍然常常拖著病軀瞭望敵情,指揮作戰。
不久,馬援不幸因病死于軍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尸”的誓言。然而,由于耿舒、梁松等人的誣陷,馬援死后一度蒙冤,尸身更是草草下葬,直到漢章帝時,朝廷這才對其追加策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