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爆發的淞滬會戰中,日軍先后投入了20多萬陸軍,雖然兵力上不如國軍投入的70萬陸軍,但在火力上遠勝國軍。一直都說日軍占據壓倒性的火力優勢,今天拿數據說一下當時日本陸軍炮火有多強(雖說放到歐洲戰場不入流),具體說一下日軍投入的重炮部隊。
![]()
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
重型榴彈炮方面有4個炮兵聯隊,其中兩個各配備24門三八式150毫米榴彈炮,一個配備24門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另一個配備24門三八式120毫米榴彈炮,合計96門。當時日軍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剛研制出來,只有華北日軍配備一個炮兵大隊,數量也只有8門,兩個炮兵中隊。三八式150/120毫米榴彈炮盡管是老式火炮,但在淞滬戰場上還是可以發揮作用,一是重量較輕、機動性好一些,二是國軍炮兵炮術不行、雖然有些先進火炮但發揮不出應有戰力。
遠射程火炮方面有1個炮兵聯隊又2個炮兵大隊,其中炮兵聯隊配備16門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兩個炮兵大隊各配備8門八九式150毫米加農炮,合計32門。這兩種火炮最大射程達到18公里,對國軍炮兵陣地威脅極大,日軍也經常用來打擊國軍后方高價值目標。國軍雖然有德制150毫米/32倍徑榴彈炮,但最大射程不過15公里,還是不如日軍這兩種遠射程火炮。
![]()
三八式150毫米榴彈炮
攻城炮方面有2個炮兵大隊又2個中隊,其中兩個炮兵大隊各配備4門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一個炮兵中隊配備1門九六式240毫米榴彈炮,另一個炮兵中隊配備1門九六式305毫米迫擊炮,合計10門。有一種說法是日軍在淞滬會戰中還投入了七年式305毫米榴彈炮(長炮管型),該炮全重達122噸,出處是日軍戰史《步兵第三十四聯隊史》。該戰史記載在淞滬會戰中,日軍為了攻打走馬塘、大場鎮一帶,投入了一種“秘密兵器”。為了對外保密,日軍稱為“特二十四榴”,但實質上該火炮為305毫米榴彈炮!
還有,為了對付國軍的塹壕,日軍還投入了3個迫擊炮大隊,各配備12門九六式150毫米迫擊炮(有少量的九三式150毫米迫擊炮混編),合計36門。這種重型迫擊炮可以發射多種炮彈(包括毒氣彈),對國軍造成了很大傷亡。
![]()
九六式150毫米迫擊炮
此外,日軍挽馬制步兵師團下轄的炮兵聯隊有4個炮兵大隊,1個榴彈炮大隊和3個野戰炮大隊,榴彈炮大隊配備12門九一式105毫米榴彈炮。對于上世紀30~40年代的亞洲戰場,105毫米口徑火炮已經屬于重炮了。淞滬會戰日軍一共投入9個步兵師團,其中第3師團、第6師團、第16師團是挽馬師團,各有一個105毫米榴彈炮大隊,合計36門。
對比之下,國軍只有16門10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8門德制150毫米榴彈炮和8門遼十四式150毫米榴彈炮(日軍三八式150毫米榴彈炮的仿制品,東北兵工廠生產),數量實在太少了。國軍雖然也有105毫米榴彈炮(從德國采購過40門,組建了2個機械化炮兵團),但淞滬會戰中未參戰。數量上已是巨大差距,再加上雙方炮兵素質上的差距,實際戰力相差更大。
![]()
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彈藥量,日軍炮兵配備的彈藥基數遠超國軍。整個淞滬會戰日軍炮兵共消耗炮彈約30萬發,如算上戰防炮、戰車炮和迫擊炮,總數則達到35萬發。雖然這個彈藥消耗量比不了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但這個炮彈發射量已經超過了日本陸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炮彈發射總合,可太平洋戰爭初期的美英等盟國部隊有數千門各型火炮,淞滬會戰中的國軍連零頭都抵不上。
別看淞滬會戰中國軍的機槍數量超過日軍,但作戰中大部分的傷亡是炮火造成的,特別是大口徑火炮,一發炮彈就可以造成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傷亡。淞滬會戰中國軍不敵日軍的客觀原因之一就是炮火太弱,當然高層指揮失誤(寄希望于國際調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