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將門虎子
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洛陽城內張燈結彩,慶賀天下統一。光武帝劉秀在南宮大宴群臣,席間舉杯向一位年方三十四歲的將軍致意:"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韓信襲擊已降,將軍獨拔勁敵,其功乃難于信也。"
這位被皇帝公開稱贊功績超越韓信的年輕將領,正是東漢開國名將、"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的耿弇。此刻,他端坐席間,面容沉靜,唯有那雙如鷹隼般銳利的眼睛,偶爾流露出征戰沙場多年的鋒芒。
![]()
耿弇字伯昭,生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祖籍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后遷居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其父耿況出身儒學世家,卻精通武藝,王莽時期官至上谷太守,掌一郡軍政大權。
上谷郡地處邊陲,北接匈奴,東臨烏桓,民風彪悍。耿弇自幼在這樣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皆是弓馬騎射之事。他五歲習字,七歲學劍,十歲已能開硬弓,十二歲隨父巡視邊塞,對山川險要、關隘分布了如指掌。
"少將軍又在校場練箭呢。"家仆們常常這樣竊竊私語。確實,少年耿弇最喜清晨獨赴校場,在朝陽初升時拉滿弓弦,一箭穿破百步外的柳葉。
耿況對這個長子寄予厚望,不僅親自教授兵法,還延請名儒教導經史。耿弇天資聰穎,對《孫子兵法》《吳子》等典籍過目成誦,更能結合實際地形提出獨到見解。
"父親,兒以為用兵之道,不在兵多而在調度得法。"十四歲的耿弇曾指著地圖對父親說,"上谷地勢險要,若在此處設伏,可擋十倍之敵。"
耿況聞言大驚,繼而撫掌大笑:"吾兒真將才也!"
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政權覆滅,天下大亂。各地豪強紛紛擁兵自立,上谷郡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要地。二十歲的耿弇已長成身高七尺、相貌堂堂的青年,隨父多次擊退來犯之敵,在軍中威望日隆。
這年深秋,耿弇奉命率百騎巡視邊境。行至居庸關外,突遇匈奴千騎南下擄掠。眾將士面露懼色,耿弇卻鎮定自若:"敵眾我寡,當以智取。"他命二十騎攜帶旗幟繞至敵后山坡,待匈奴人靠近關口時,突然鼓噪而起,旗幟招展如大軍壓境。匈奴人驚疑不定,耿弇趁機率八十精騎直沖敵陣,斬其首領。匈奴軍大亂,潰退數十里。
此戰過后,"耿家小將軍"的威名傳遍邊塞。耿況拍著兒子肩膀感嘆:"昔霍去病十八歲為剽姚校尉,建功河西。今吾兒二十歲破匈奴,真乃我耿家千里駒也!"
第二章 亂世擇主
天下大勢瞬息萬變。更始政權內訌不斷,河北豪強王郎在邯鄲稱帝,各地軍閥割據混戰。上谷郡地處要沖,成為各方拉攏的對象。
一日,耿況召集眾將議事:"如今天下大亂,我上谷郡該依附何方?"
眾說紛紜,有人主張投靠勢力強大的王郎,有人建議聯合幽州牧苗曾。年僅二十一歲的耿弇卻起身直言:"兒觀天下英雄,唯劉秀有帝王之相。其人寬厚愛民,將士用命,今雖暫居河北,他日必成大業。"
耿況沉吟道:"劉秀現被王郎追殺,兵不過萬,地不過數縣,何以見得能成大事?"
耿弇目光炯炯:"父親明鑒。兒曾細觀劉秀用兵,其行軍布陣法度嚴謹,賞罰分明。更難得者,所到之處百姓簞食壺漿相迎。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乃兒愿率上谷精兵往投之故。"
正在此時,探馬來報:劉秀派使者前來聯絡。耿況大喜,當即決定派耿弇率兩千精騎南下助戰。
![]()
臨行前夜,耿弇獨自登上城樓遠眺。星垂平野,月照邊關。妹妹耿姮不知何時來到身后,遞上一件親手縫制的戰袍:"兄長此去,何時能歸?"
耿弇接過戰袍,聲音堅定:"待天下太平之日。"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耿弇率上谷突騎南下,在廣阿(今河北隆堯東)與劉秀會師。當這支盔明甲亮的精銳騎兵列陣而至時,劉秀親自出營相迎,握著耿弇的手笑道:"吾得耿伯昭,如高祖得韓信也!"
年輕的耿弇第一次近距離觀察這位傳說中的英雄。劉秀年約三十,面容溫和卻透著一股堅毅,談吐間既有儒者的雅量,又有統帥的決斷。耿弇心中暗喜:此真明主也!
第三章 河北揚威
當時劉秀處境艱難。王郎以十萬大軍進逼,劉秀麾下不足萬人,諸將多有懼色。軍事會議上,不少人主張暫避鋒芒,退回信都(今河北冀州)。
耿弇卻力排眾議:"王郎雖眾,實乃烏合之眾。其前鋒李育屯兵柏人(今河北隆堯西),末將愿率上谷突騎擊之。破其前鋒,則王郎軍心必亂。"
劉秀凝視這個比自己小十歲的年輕將領,見他目光堅定如鐵,不由點頭:"伯昭勇氣可嘉。然李育有兵三萬,你僅兩千騎,如何對敵?"
耿弇成竹在胸:"兵貴精不貴多。上谷突騎皆百戰精銳,可一當十。且李育不知我軍虛實,可出奇制勝。"
次日黎明,耿弇率軍潛行至柏人城外。他命五百騎多帶旗幟繞至城后山坡,自率一千五百精騎埋伏道旁。待李育軍出城列陣,后方突然鼓聲大作,旗幟如林。李育驚疑之際,耿弇率伏兵殺出,直取中軍。
"殺!"耿弇一馬當先,長槍如龍,連挑七名敵將。上谷騎兵見主將如此勇猛,士氣大振,如虎入羊群般沖殺敵陣。李育軍大亂,自相踐踏,死傷萬余。余眾潰退五十里,輜重盡棄。
捷報傳至劉秀大營,諸將皆驚。劉秀親自為耿弇斟酒:"伯昭真乃天賜我也!"此戰后,劉秀拜耿弇為偏將軍,許其自統一軍。
五月,劉秀大軍進圍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王郎派大將倪宏、劉奉率五萬精兵來援,屯于城外二十里的南欒。劉秀召集眾將問計,耿弇再次獻上奇謀:"可伴攻巨鹿,暗遣精兵襲南欒。倪宏必以為我軍主力在巨鹿,防備松懈。"
當夜,耿弇率三千死士,人銜枚馬摘鈴,悄然逼近南欒敵營。三更時分,突然發難,火箭齊發射入敵營。倪宏軍夢中驚醒,不辨敵我,自相殘殺。耿弇趁機攻入中軍大帳,生擒倪宏。劉奉率殘部突圍,被預先埋伏的漢軍全殲。
巨鹿守軍見援兵覆滅,開城投降。劉秀勢力大振,河北豪杰紛紛來投。在慶功宴上,劉秀舉杯向耿弇致意:"伯昭用兵,鬼神莫測。有卿相助,何愁大業不成!"
第四章 橫掃河北
連戰連捷后,耿弇并未驕傲自滿。他深知王郎雖敗,河北未平。這年盛夏,他主動請纓北上清剿殘敵。
"末將愿率本部兵馬北上,平定涿郡、中山,斷王郎北逃之路。"耿弇指著地圖向劉秀分析,"此二郡乃河北糧倉,得之可足軍食。"
劉秀欣然應允:"伯昭深謀遠慮,正合我意。然涿郡太守張豐驍勇善戰,需多加小心。"
耿弇率軍北上,行至涿郡邊界,探馬來報:張豐在易水設伏,欲半渡而擊。眾將建議繞道,耿弇卻笑道:"彼欲我繞道,我偏要渡河。傳令全軍,明日大張旗鼓準備渡河。"
次日清晨,耿弇命士兵大造聲勢,佯裝渡河。張豐果然率伏兵殺出,卻發現渡河的只是綁著盔甲的草人。正當他驚疑之際,背后鼓聲大作——耿弇親率精騎從上游淺灘偷渡,繞至敵后發起突襲。
![]()
"耿弇在此!"一聲斷喝如驚雷炸響。耿弇白馬銀槍,直取張豐。二將交鋒三十回合,張豐不敵,被耿弇一槍挑落馬下。涿郡守軍見主將被擒,紛紛投降。
中山太守聞風喪膽,開城請降。耿弇兵不血刃連下兩郡,威震河北。他嚴令士兵秋毫無犯,開倉賑濟饑民,百姓夾道歡呼。
這年冬天,劉秀在鄗城(今河北柏鄉北)稱帝,改元建武,東漢王朝由此建立。封賞功臣時,二十四歲的耿弇被拜為建威大將軍,封好畤侯,成為東漢軍隊的核心將領之一。
慶功宴上,耿弇舉杯遙敬北方。他知道,遠在上谷的父親和妹妹,此刻一定也在為他驕傲。然而天下未平,戰事方興,這位年輕將軍的傳奇,才剛剛開始...
很高興為您繼續創作耿弇傳記的后續部分!以下將展現這位東漢名將最輝煌的征戰歲月,以及他獨具特色的軍事才能與人格魅力。
第五章 受命東征
建武五年(公元29年)春,洛陽南宮。光武帝劉秀手持軍報,眉頭緊鎖。齊地軍閥張步擁兵二十余萬,占據十二郡,近日更自稱天子,氣焰囂張。
"眾卿以為,當派何人征討張步?"劉秀環視殿中文武。
大司馬吳漢出列:"臣愿往。"伏波將軍馬援亦請戰。劉秀目光卻落在一位未發言的將領身上——時年二十六歲的建威大將軍耿弇。
"伯昭為何不語?"
耿弇拱手:"臣在思考進軍路線。"
劉秀眼前一亮:"卿已有方略?"
耿弇大步走向殿中地圖,手指劃過山川河流:"張步以劇縣(今山東昌樂西)為都,分兵屯祝阿(今濟南西)、歷下(今濟南歷城)、臨淄三處。若從正面進攻,彼必并力抵抗。臣請率精兵渡河,先取祝阿,斷其犄角,而后直搗腹心。"
劉秀擊掌稱善:"朕予卿四萬精兵,三月為期,可否?"
耿弇目光如炬:"臣只需半年,當獻張步首級于闕下!"
離京前夜,耿弇獨坐軍帳,反復推演戰局。弟弟耿舒端茶進來:"兄長,朝中多有議論,謂張步勢大,四萬兵恐難取勝。"
耿弇輕笑:"兵在精不在多。當年項羽三萬破漢五十六萬,豈在兵眾?"他指著地圖上淄水的位置,"張步雖眾,各懷異心。破其一點,余者自潰。"
第六章 閃電破敵
四月,耿弇率軍渡過黃河。他命士兵多張旗幟,夜間每人持兩支火把,營造十萬大軍的假象。祝阿守軍望風而逃,漢軍兵不血刃奪得首城。
"將軍神算!"副將陳俊贊嘆。耿弇卻下令:"棄營疾進,直取歷下!"
眾將愕然。按常理,當先鞏固祝阿防務。耿弇解釋:"張步聞祝阿失守,必派重兵來奪。我棄空城,彼撲空之際,我已破歷下。"
果然,張步派大將費邑率五萬兵馳援祝阿,卻發現是座空城。正當費邑疑惑時,探馬飛報:歷下失守!費邑急忙回師,行至巨里(今山東章丘西),忽聽山頭鼓聲震天——耿弇親率精騎從兩側殺出。
![]()
"放箭!"耿弇一聲令下,萬箭齊發。費邑軍大亂,自相踐踏。耿弇看準時機,率三千鐵騎直沖敵陣,一槍刺費邑于馬下。五萬大軍頃刻潰散。
捷報傳至洛陽,劉秀大喜:"伯昭用兵,真如雷霆!"
張步聞訊震恐,急令三個弟弟張藍、張弘、張壽分守臨淄、西安(今山東臨淄西北)、劇縣,形成三角防御。自己坐鎮劇縣,號稱三十萬大軍。
七月酷暑,耿弇軍抵臨淄城外。他登高觀察,發現西安城小而堅,臨淄大而疏。眾將建議先攻西安,耿弇卻道:"攻西安,臨淄必救;攻臨淄,西安不敢出。且臨淄乃齊地核心,破之則全境震動。"
次日凌晨,耿弇下令猛攻臨淄。張藍果然向劇縣求救。張步親率十萬大軍來援,在臨淄城外四十里扎營。
第七章 臨淄血戰
夜幕降臨,耿弇召集眾將:"張步明日必至。我欲破之,需先疲其軍。"他命太史慈率輕騎夜襲敵營,"但擾不戰,使其不得安眠。"
太史慈領命而去。當夜,漢軍輕騎分三批輪番騷擾,張步軍一夜數驚。天明時分,疲憊不堪的張步軍逼近臨淄,卻見漢軍營門大開,偃旗息鼓。
"耿弇怯戰矣!"張步大笑,揮軍直入。行至營中,忽聽一聲號炮,四周箭如雨下。原來耿弇早設伏兵于兩側高坡。
"殺!"耿弇銀甲白馬,率精騎從正面殺出。兩軍鏖戰至午,勝負未分。突然,一支流矢射中耿弇大腿,鮮血瞬間染紅戰袍。
"將軍退后!"親兵驚呼。耿弇揮劍斬斷箭桿,大喝:"昔光武親冒矢石,今小傷何足道哉!"言罷策馬沖入敵陣,所向披靡。漢軍見主帥如此勇猛,士氣大振。
戰至黃昏,張步軍終于崩潰。耿弇不顧腿傷,親率騎兵追擊八十里,斬獲無數。張步僅率數十騎逃回劇縣。
此戰過后,臨淄守將張藍棄城而逃。耿弇入城,立即下令:"傷者醫治,降者不殺,敢有擄掠者斬!"齊地百姓聞之,紛紛歸附。
第八章 平定齊魯
八月,耿弇進軍劇縣。張步見大勢已去,綁縛自己出城請降。眾將皆曰當斬,耿弇卻道:"步雖頑抗,今既歸降,殺之恐失齊地民心。"
他親自為張步松綁,以禮相待:"公若能誠心歸順,吾當奏明圣上,保公富貴。"張步感激涕零,表示愿說服其余城池歸降。
消息傳至洛陽,劉秀驚嘆:"伯昭不獨善戰,更善撫眾,真全才也!"他立即下詔:"齊地已平,耿弇功冠諸將,封好畤侯,食邑二萬戶。"
耿弇接詔卻不喜反憂。弟弟耿舒問其故,耿弇嘆道:"功高震主,古來大忌。韓信、彭越之禍,不可不防。"
十月,耿弇凱旋洛陽。劉秀親迎于郊,執其手曰:"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韓信襲擊已降,將軍獨拔勁敵,其功乃難于信也。"
![]()
慶功宴上,群臣爭相敬酒。耿弇卻始終保持清醒,宴后立即上表:"臣蒙陛下厚恩,位極人臣。今四方初定,乞解兵權,以全臣節。"
劉秀覽表感嘆:"耿伯昭真社稷之臣也!"遂準其所請,拜為左將軍,位列九卿,實則以虛職榮養。
第九章 功成身退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大定。劉秀論功行賞,圖畫二十八將于云臺,耿弇位列第四,僅次于鄧禹、吳漢、賈復。
退居府邸的耿弇每日讀書習武,教導子弟。有門客問其用兵之道,他總結為:"兵無常形,水無定勢。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永平元年(公元58年),耿弇病逝,享年五十六歲。漢明帝追謚曰"愍侯",命將其兵法著作藏于蘭臺。出殯之日,洛陽百姓自發相送,綿延十里。
史家評曰:"耿弇少好將帥之節,及長,多謀善斷。觀其東平張步,戰不過三,謀不逾月,而齊地盡復。出可為將,入可為臣,功成身退,得全名節,豈非良將之楷模乎?"
至今山東一帶仍有"耿弇井""耿王廟"等遺跡。當地老人講述耿將軍故事時,總要提及那個細節:臨淄血戰中,他折斷腿上的箭桿繼續沖鋒的身影,成為華夏軍魂的永恒象征。
第十章 急流勇退
建武十三年春,洛陽南宮的慶功宴上,三十四歲的耿弇跪坐席間,指尖輕撫新受的好畤侯印綬。金印邊緣的棱角硌得他掌心微痛,這感覺讓他想起二十歲時握過的第一把劍——同樣光芒耀眼,同樣暗藏鋒芒。
"耿卿何故沉思?"御座上的光武帝劉秀忽然發問。殿中頓時安靜,眾臣目光齊集。
耿弇從容離席行禮:"臣在憶及當年在巨鹿,陛下親為士卒裹傷之事。"
這個回答巧妙至極。劉秀眼中閃過追憶之色,舉杯道:"諸將皆朕股肱,當共飲此杯。"滿殿氣氛復又熱絡。大司馬吳漢經過耿弇案前時,低聲道:"伯昭機敏,不減當年。"
宴罷歸府,弟弟耿舒不解地問:"兄長今日為何不提東征將士封賞之事?"
燭火搖曳中,耿弇解開朝服衣襟,露出胸前縱橫交錯的傷疤:"你看這處箭傷,距心口僅寸余。當年若偏一分,今日哪有機會計較封賞?"他取出一卷竹簡,"這是韓信《兵法三篇》,你讀此處。"
耿舒就燈念道:"'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話音戛然而止。
"明日我便上表請辭軍職。"耿弇吹滅燭火,月光透過窗欞,在他臉上投下斑駁陰影。
第十一章 將門家訓
![]()
永平元年(公元58年)深秋,落葉滿庭。五十六歲的耿弇躺在病榻上,召集子弟于床前。長子耿忠捧著一口檀木箱近前:"父親,兵器甲胄已按您吩咐悉數上交朝廷。"
"好。"耿弇聲音虛弱卻清晰,"取我佩劍來。"
當那柄伴隨他半生的青銅劍遞到手中時,老人突然手腕一翻,劍尖直指耿忠咽喉。滿室驚呼中,耿忠紋絲不動。
劍尖在觸及皮膚的剎那停住。耿弇收劍大笑:"不愧吾兒!"轉而肅容道:"記住,耿家劍可御外敵,不可對內。出鞘必見血,故慎之又慎。"
最小的孫子耿秉爬到榻邊:"爺爺,給我講打仗的故事吧!"
耿弇撫摸孩子發頂:"那爺爺告訴你個秘密。真正的名將不是殺人最多的,而是..."他突然劇烈咳嗽,帕上見血,"而是能讓百姓免于戰火的。"
窗外傳來孩童歌謠:"耿將軍,平四方,銀槍白馬定家邦..."歌聲漸遠,耿弇閉目微笑:"足夠了。"
第十二章 星隕洛川
十月初九凌晨,耿府上下素縞。太醫令向等候在廳的明帝稟報:"耿公...歿了。"
年輕的皇帝沉默片刻,突然問:"可留有遺言?"
太醫令呈上一方帛書,上面是力透紙背的八字:"馬放南山,刀槍入庫。"
明帝肅然起敬,下詔追謚"愍侯",命太常主持喪儀。出殯當日,洛陽百姓自發罷市相送。幾個白發老兵跪在道旁,高舉當年東征時的戰旗。
人群中,曾與耿弇并肩作戰的太史慈之子太史亨老淚縱橫:"昔臨淄之戰,將軍中箭不退,血染征袍。今日這滿城素白,倒似當年..."
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臨淄城郊。八十歲的張步聽聞噩耗,命人在耿弇當年扎營處立了塊無字碑。秋風掠過碑前新釀的濁酒,泛起微微漣漪。
![]()
第十三章 青史余韻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漢章帝視察蘭臺,偶然發現一箱塵封竹簡。蘭臺令史稟報:"此乃耿弇將軍生前所著《兵法輯要》,因非官修,未入武庫。"
皇帝翻閱片刻,突然拍案叫絕:"妙哉!這'圍城必闕'之法,與朕平羌亂時所想暗合!"當即下詔將此書頒賜諸將。
在遙遠的西域,都護班超接到賜書后感慨:"早得此卷,何至十年苦戰?"他將耿弇的"攻心為上"策略用于招撫鄯善,果然事半功倍。
時光流轉至建安年間。曹操在鄴城銅雀臺與諸將論兵,提起耿弇東征舊事:"以四萬破二十萬,古來幾人?"座中年輕的司馬懿暗自記下"避實擊虛"四字,這成為他日后對抗諸葛亮的重要策略。
唐代李靖編撰《李衛公兵法》時,專設"耿氏遺策"一章。其中"伴攻誘敵"之法,被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運用得出神入化。
第十四章 不朽豐碑
今日山東臨淄古城遺址,一塊明代石碑矗立在仿漢闕旁。碑文記載著當地流傳的故事:每年谷雨時節,總有人看見霧氣中有銀甲將軍騎馬巡城,守護一方安寧。
而在耿弇故鄉陜西興平,耿氏宗祠的香火延續至今。祠堂匾額"國之干城"四字,據傳出自光武帝手書。2016年考古發現的漢代練兵場遺址,證實了《后漢書》中耿弇"少好軍陣"的記載。
歷史學者評價:"耿弇最偉大的勝利,不是在臨淄城下擊潰二十萬大軍,而是在功成名就時戰勝了權力的誘惑。這使他成為'云臺二十八將'中少數得以善終的傳奇。"
當夕陽西下,臨淄古城墻的陰影漸漸拉長。恍惚間,似乎又見那個白衣少年站在上谷城頭,對著蒼茫山河許下誓言:"待天下太平之日..."[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