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區診所門口,68歲的李大媽又一次因為腿腳麻木來掛號。最近一段時間,她總覺得雙腳刺痛,晚上睡覺翻來覆去,連最愛的廣場舞都跳不動了。
李大媽一開始以為只是老寒腿犯了,忍忍就過去了。但很快,連視線都變得模糊,隔壁的王叔見狀忍不住勸她:“你還不趕緊查查血糖?我就拖過,一拖差點出大事!”
![]()
李大媽滿心疑惑,她一直每餐吃得不多、平時也會定期量血糖,難道糖尿病還會無聲無息地惡化?你可能也有過類似的困擾:明明控制得還不錯,為什么身體突然警報頻響?
那些不痛不癢的小變化,可能正是疾病加重的信號。尤其有兩大癥狀,不少人常常忽視,其實這時候糖尿病已經悄然惡化,再不重視可能就晚了。
你是否也知道,糖尿病并非只是“血糖高”那么簡單?其實背后的風險比大多數人想象中更隱匿、更兇險。
![]()
到底是哪兩種癥狀值得我們高度警惕?出現后怎么辦才最科學?看完這篇文章,也許你會發現:你的健康,原來就在這小小細節里悄悄亮起紅燈……
大家平時講到糖尿病,往往只盯著“血糖數值”,以為血糖正常就是一切無恙。
實際上,糖尿病本質上是一種全身性代謝紊亂疾病。當病情進展,血糖的波動可能早已引發“隱形殺手”悄然發作,微血管和神經損傷。據《中華糖尿病雜志》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超60%在診斷5年內合并至少一種并發癥。
這些并發癥的初期癥狀非常隱匿,而且容易被誤判為單純老化。專家提醒,腳麻木和視力模糊正是最早、最常見的惡化信號!
![]()
為什么會出現這兩個癥狀?慢性高血糖會損傷神經,尤其是“周圍神經”,導致四肢麻木、刺痛。
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還會損害視網膜毛細血管,最終影響眼睛健康,出現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癥狀往往會被當作“年紀大了正常”的現象忽視,導致最佳干預時機錯過。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若未能在2-3個月內處理上述癥狀,發生嚴重并發癥(如糖尿病足、失明)風險會提升至正常人的2-5倍!
腿腳持續麻木、刺痛、感覺異常。不少中老年朋友常在晨起或夜間感到雙腳麻木、像螞蟻爬行,有的甚至走路不穩。這往往提示糖尿病相關的“周圍神經病變”已經開始。
據北京協和醫院數據:約有3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腳部神經異常,且多見于病史5年以上及血糖控制不佳者。
這種癥狀與普通疲勞的最大區別,在于即使休息或熱敷依然無法緩解,伴隨晚上加重、皮膚疼痛減弱甚至腳掌發涼。嚴重時,還可能發展成傷口難愈合,造成“糖尿病足”,一旦感染極易出現潰瘍甚至截肢。
視力逐漸模糊、偶爾出現黑影或視網膜異常。很多糖友發現,自己的看報紙、電視漸漸吃力,看燈光會有奇怪的光圈,視線像蒙了紗。
這極有可能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早期表現。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報道,中國近4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診斷后3年內出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損傷。
![]()
早期往往只有輕微視力模糊、眼前蚊飛,若不加干預,逐步發展到不可逆的失明。尤其需要警惕的是:癥狀輕微階段依靠裸眼難以察覺,僅靠更換眼鏡無法根本解決,只有專業的眼底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若繼續放任不管,糖尿病失明的比例可達普通人的7倍!
如果你出現上述兩個癥狀,切忌自以為“沒關系”或者“再拖拖就好”。科學管控糖尿病,應當從綜合生活方式管理和專業醫學干預兩手抓:
主動監測與專項檢查。血糖數值正常不等于萬事大吉。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詳細的足部神經功能評估與眼底檢查。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明確指出:“無癥狀糖友”也應篩查早期微血管病變,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
![]()
飲食結構優化。合理膳食能極大降低糖尿病并發癥風險。強調高纖維、低精制糖、高優質蛋白。北京大學的一項調研發現,每日攝入膳食纖維>25g,可使糖尿病神經病變風險下降22.4%。
運動與規范用藥并行。規律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慢騎單車)每周150分鐘以上,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損傷進展。
心理與睡眠管理同等重要。保持充足睡眠、良好心情,也會間接幫助血糖平穩。據復旦大學研究,糖尿病患者若每晚睡眠時長<6.5小時,神經并發癥發生風險抬升18%左右。
及早就醫干預。最關鍵的一點:一旦發現癥狀異常立刻到正規醫院就診,向內分泌科、神經內科或眼科詳細說明病史,不要自我診斷或簡單按老毛病處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