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口中的俄軍“秘密武器”發射,打擊范圍可覆蓋美國,遠在大洋彼岸的特朗普,第一個收到了通報。
特朗普立場搖擺不定之際,俄方主動出擊,宣布配備核動力裝置的無限射程巡航導彈“海燕”已完成測試。根據俄方的說法,該導彈飛行距離達14000公里,可在空中停留長達15小時,是獨一無二的武器。根據俄方的說法,美國已經收到了該導彈試射成功的通報,俄羅斯總統特別代表還傳達了普京的立場:只有具有建設性和相互尊重的對話才能帶來成果。
![]()
【特朗普立場搖擺,普京主動出擊】
“海燕”不用于俄烏,專門用來威懾美國
結合公開信息來看,我們可以推斷,這也許就是普京此前所說的,俄方很快就會公布的那件“神秘新武器”。
盡管該武器顯然不會“大材小用”地投入俄烏戰場,但對于美國及其主導的北約來說,無疑是一個壞消息。
這是因為與俄烏戰場上常見的戰術導彈(如“伊斯坎德爾”或“口徑”系列)不同,“海燕”的核動力推進系統賦予其近乎無限的航程和超長滯空能力。
這種特性使其能夠徹底擺脫傳統彈道導彈的“固定軌跡”約束,“海燕”可通過復雜航線規劃,靈活選擇防御薄弱區域滲透。
例如,它既可以從北極上空直抵美國腹地,也能經大西洋繞行后突襲美國東海岸,更重要的是,美軍現有的防空反導系統(如“薩德”“愛國者”及海基“宙斯盾”)主要針對高空高速目標或特定彈道軌跡設計,對長時間低空飛行、航線多變的目標攔截能力存疑。
![]()
【“海燕”的具體特征還是未知數】
這意味著美國花費數十年構建的本土防御體系,在“海燕”面前可能形同虛設。
在此基礎上,“海燕”導彈的第二個威脅,在于該導彈不僅具備攜帶常規彈頭的能力,更可搭載戰術核彈頭,其核動力引擎本身亦能作為小型核裝置的載體。
這使其成為俄羅斯手中極具靈活性的威懾籌碼:當美國試圖通過常規手段施壓時,俄羅斯無需直接動用戰略核力量,僅需展示“海燕”的測試進展或部署動向,就能讓美國決策層意識到——任何對俄挑釁都可能招致“難以攔截的核報復”。
這種“無限航程+復雜突防”的特性進一步放大了這種不確定性,從而對美國形成更強烈的心理壓迫。
美國尚且如此,其他歐洲國家就更不必多說,因此而不斷攀升的“安全焦慮”,本質上是對美國維持全球霸權成本的變相,最終迫使美國謹慎處理和俄羅斯的關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