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類器官(Organoid)是能夠在體外長期培養、自組裝的微型上皮組織模型。2009 年,Hans Clevers等人使用來自小鼠腸道的成體干細胞培育出首個腸道類器官,開創了類器官研究時代。此后,類器官領域研究成果不斷,許多新型類器官和更復雜的類器官不斷涌現,為新藥研發、精準治療、再生醫學等領域帶來了強大工具。
然而,當前的類器官培養嚴重依賴基質膠(Matrigel),這種提取自小鼠腫瘤的基質成分雖可模擬細胞所需的干細胞微環境,但其同樣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化學成分不明確、批次間差異大,含有小鼠蛋白等異源成分。這猶如一個“黑箱”,嚴重阻礙了類器官在藥物篩選、臨床建模以及臨床移植等領域的轉化應用。
2025 年 10 月 28 日,類器官之父Hans Clevers教授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A single-chain derivative of an integrin-activating antibody potentiates organoid growth in Matrigel and collagen hydrogel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開發出一種單鏈激活抗體——scTS2/16,能夠高效激活細胞表面的整合素 β1,從而顯著提升類器官在基質膠以及成分明確的膠原水凝膠中的生長,這項研究為類器官的標準化、規模化培養,乃至最終的臨床應用鋪平了道路,標志著類器官培養邁入成分明確、臨床適用的新時代。
![]()
臨床級的基質膠始終未能問世,這成為了類器官技術在藥物篩選、疾病建模乃至臨床移植等領域應用的最大障礙。
靈感突破:借鑒免疫細胞的“分子開關”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將目光投向了細胞與培養基質之間的“溝通橋梁”——整合素(integrin)。這類跨膜蛋白能介導細胞與外部基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傳導信號,影響細胞存活、增殖和極性。
研究團隊從免疫學研究中獲得靈感。早在三十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一種名為TS2/16的抗體能通過變構激活整合素 β1,其極大增強白細胞與血管內皮或細胞外基質的粘附能力。
那么,這種能強化免疫細胞“粘附力”的機制,是否也能用于增強類器官細胞與明確基質之間的“結合力”?
![]()
巧思設計:從龐大抗體到精巧單鏈
傳統的單克隆抗體,分子量大、結構復雜,不利于大規模生產和應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研究團隊對 TS2/16 抗體進行了工程化改造。保留了抗體識別并激活整合素 β1 的關鍵部分——抗體可變區,將其重鏈和輕鏈的可變域通過一段柔性鏈接肽連接,構建出了單鏈可變區片段——scTS2/16。
這種設計帶來了巨大優勢:scTS2/16 分子量小,易于在大腸桿菌中高效表達,生產成本大幅降低,且更容易實現標準化生產。功能實驗證實,scTS2/16 與其原型抗體一樣,能有效結合整合素 β1,并激活其下游信號通路。
![]()
效能驗證:類器官培養的“超級助推器”
研究團隊在多種培養體系中驗證了scTS2/16 的效果,結果令人振奮。
在傳統基質膠中,添加 scTS2/16 能使所有胃腸道類器官的產量提高多達 5 倍。更為重要的是,它極大地提升了單細胞接種的成克隆效率,解決了類器官建系中的一大技術瓶頸。在成分明確的 I 型膠原水凝膠中,scTS2/16 的效應更為驚人,使類器官產量增長了 6-7 倍。
該研究還發現,這種生長促進效應具有普適性。從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到結腸,以及胰腺和肝臟類器官,scTS2/16 均能顯著提升其生長效率。
![]()
機制解析:如何實現促進培養?
為什么 scTS2/16 能產生如此強大的效果?關鍵在于它巧妙地“操控”了整合素的功能狀態。
整合素就像細胞的“手”,負責“抓握”細胞外基質。正常情況下,這只“手”可能處于“松弛”狀態,抓握力不強。而 scTS2/16 的作用,就如同讓這只“手”始終保持“緊握”狀態,從而增強了細胞與基質之間的連接。
研究團隊通過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敲除了負責識別膠原的編碼整合素的基因,證實了 scTS2/16 確實是通過特異性增強整合素與膠原的相互作用來發揮功能的。
應用前景:從實驗室邁向臨床
這項研究的突破性不僅在于科學發現,更在于其巨大的轉化潛力。
質量可控:膠原蛋白是成分明確、易于標準化生產的基質材料,已有臨床級產品。scTS2/16 本身也能在細菌或哺乳動物細胞中穩定生產,符合臨床級應用要求。
應用靈活:scTS2/16 不僅能用于 3D 水凝膠培養,還能支持類器官在 2D 平面上的快速擴增,為高通量藥物篩選提供了更理想的平臺。
移植希望:移植前使用 scTS2/16 預處理類器官,有望增強其體內定植能力。
未來,類器官技術或許能像今天的細胞療法一樣,成為常規醫療手段。而這一切,可能正始于對類器官中細胞“溝通方式”的深刻理解與巧妙利用。這項研究不僅解決了類器官培養的技術瓶頸,更開啟了一扇通往個性化再生醫學的大門。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5-02874-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