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748期 】
今天 是錢老踏雪歸去的第16年
![]()
“你在一個晴朗的夏夜,望著繁密的閃閃群星,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們真的如此可憐嗎?不,絕不!我們必須征服宇宙!”
上面這段話
是錢學森在24歲時寫下的
如今
中國航天事業今非昔比
而每每回憶這篳路藍縷的征程
都離不開錢老
在錢老的一生中
他做出了5個重大抉擇
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也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命運
今天
一起回顧錢老的故事
![]()
01
錢學森曾說
“我的父親是我第一個老師”
父親錢均夫在花錢給錢學森買書上毫不吝嗇
并堅持為兒子挑選圖書、畫報
錢學森行將離開祖國
前往美國求學時
父親送給他的禮物
是一大箱“中華文化叢書”
![]()
滿周歲的錢學森和父親錢均夫
1923年到1929年
錢學森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念書
錢學森報考大學前夕
他的中學數學老師認為他數學好
應報考數學系
國文老師認為他文章寫得好
應報考中文系
美術老師則認為錢學森在藝術上有天賦
建議他學畫畫
此時
錢學森做出了第一個選擇
學鐵道工程,學造火車頭
1929年
錢學森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工程機械學院
![]()
1926年在北京師大附中念書的錢學森
02
1932年 “一·二八”事變中
日軍飛機對上海狂轟濫炸
目睹著天空中肆虐的日軍飛機
錢學森做出人生的第二次選擇
改學航空工程,學造飛機
他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航空方面的書
還發表了多篇關于航空的文章
錢學森最終考取了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
專業是航空工程
1935年8月
錢學森從上海乘船赴美國留學
![]()
1935年8月,錢學森從上海乘船赴美國留學
03
1936年
錢學森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在學習過程中
他發現當時航空工程的工作
依據基本上是經驗
很少有理論指導
他想
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論
并以此來指導航空工程
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錢學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選擇
從做一名航空工程師
轉為研究航空理論
他向加州理工學院提出入學申請
并成為世界著名力學家馮·卡門教授的博士生
![]()
1940年左右, 馮·卡門(站立者左四)與錢學森(前排左一)等中國學者
1941年
錢學森在美國《航空科學學報》
發表科研成果《柱殼軸壓屈曲》一文
攻克了困擾航空界多年的難題
這篇文章僅有寥寥10頁
但在研究過程中
僅編有頁碼的推導演算手稿
就達800多頁
![]()
錢學森存放論文最后一稿的紙袋
04
1950年9月
錢學森遭到美國司法部的無理拘禁
1955年9月17日
錢學森一家來到洛杉磯港口
等待登上回國的郵輪
![]()
1955年錢學森一家啟程回國時,在郵輪甲板上合影
回國后的錢學森
被安排在中國科學院工作
籌備建立力學研究所
一次,陳賡大將問錢學森
“錢先生
中國人自己搞導彈行不行”
錢學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有什么不能的
外國人能造出來的
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
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不成”
錢學森回憶與陳賡大將對話
那時錢學森并沒有料到
國家會把研制
導彈、火箭的任務交給他
讓他來做技術方面的負責人
國家的需要
使錢學森做出人生的第四次選擇
從學術理論研究轉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設
而后來的事情
我們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
![]()
05
1982年
從國防科研領導崗位退下來的錢學森
已經71歲了
他又做出了人生的第五次選擇
再次回到學術理論研究當中
他非常看重自己晚年的科研成果
對堂妹錢學敏說
“我這些年來和你們
一起研究和探討的這些問題與設想
才是我回國以后開創性的、全新的觀點和理念
它的社會意義
和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可能要遠遠超過我對中國‘兩彈一星’的貢獻”
1986年
專家學者們展開了一場關于
中國的載人航天如何起步的論證
航天領導小組辦公室報中央前
專家組特意征求錢學森的意見
一直沉默的錢學森用十個字進行答復:
“應將飛船方案也報中央”
他把關鍵的一票投給了飛船
![]()
晚年錢學森在書房中撰寫論文
為了及時跟蹤世界科技和時政前沿
錢學森特地拿出工資、補貼及稿費等的一部分
設立自己的專項購書基金
用于購買各種最新出版的書籍
訂閱各種不同領域的雜志
直到2009年10月31日去世前兩天
錢學森仍然在讀書看報
![]()
錢學森的五次選擇
是將熾熱的愛國情懷
融入學習和工作后作出的決定
2001年12月21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
將其1980年10月14日發現的
小行星3763命名為“錢學森星”
![]()
2003年
神舟五號返回后
楊利偉專程到錢老家中探望
此后
神舟六號、神舟七號乘組凱旋后
也都去了錢老家里報告好消息
![]()
如今
中國航天人依然在用
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凱旋
向錢老以及老一輩航天人致敬
今晚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
將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出征太空
我們一起緬懷錢老
也預祝任務圓滿
來源 | 綜合自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編輯 | 楊靖華、李思南
校對 | 樊瀚文、楊晨源
主編 | 張文軍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