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法國哲學家薩特說過一句話:
“人首先存在于環境之中,我們并不是自由的個體,而是被環境一點點塑出來的產物。”
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為,不是由事實決定的,而是由我們“以為的事實”決定的。
你以為自己在獨立思考,你以為自己在做選擇,其實只是跟隨了社會默認的答案。
人追求認同,渴望歸屬,害怕被孤立,于是就學會在他人的掌聲里尋找方向。
亞里士多德也說過,人是社會性動物。
我們活在群體里,言語、判斷、乃至價值觀,全都在模仿中完成。
所以,當環境喂給你什么,是珍饈,還是狗屎,很多人其實分不出來。
為什么?
因為我們早就被訓練成了“習慣吃”的動物。
只要包裝精致,別人都在吃,我們就覺得那是對的。
對了,甚至有人還會勸你:“你現在能吃上,是你得感恩才能吃上。”
所以,當所有人都在舔盤子時,誰還敢說那盤東西臭?
一旦意識被未經審視的文化所支配,人的判斷就會荒腔走板。
昨天,刷到了一則報道:
![]()
教授講了一句引發爭議的話:
“失敗是失敗之母,失敗絕不是成功之母。”
視頻內容其實挺正常:講的是“習得性無助”這個心理學概念。
把一只狗關在籠子里電擊。
狗一開始掙扎,后來發現逃不掉,就趴下不動。
當把籠門打開,它也不跑了,這便是“習得性無助”。
劉嘉教授最后總結說:“失敗是失敗之母,失敗絕不是成功之母。”
暫且不論這句話對不對,對不對取決于你從哪個角度去看。
但胖胖覺得,這件事里最讓人失望的,不是教授說了什么,而是視頻被刪了。
因為刪掉的不是一句話,而是一場公開討論的可能。
胖胖有這么一個觀點:
凡是未經自我審視的文化,我都保持警惕的態度。
這其中就包括那句勵志無比的“失敗是成功之母”。
輸了就是輸了,還要自我安慰一句“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不正是魯迅先生筆下另一種形式的精神勝利法嗎?
失敗如果真的能孕育成功,那為什么那么多人一生都在失敗?
失敗如果真能讓人開悟,那這世上早該滿地都是成功。
不止單單這個句子,還有一些古詩詞,譬如: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它默認了人必須分出“上人”和“下人”,讓受苦者合理化自己的處境,甚至感恩苦難。
于是有人被剝削,還能發出感嘆:“吃得苦中苦,終有一天我也能上位。”
這也是精神勝利法。
還有《勸學》里的: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問題不在“堅持”,而在方向。
有人明明走錯了路,還被這句話逼著一路撞墻,因為“放棄”被看作懦弱,而“硬撐”被當成美德,在胖胖個人而言,不一定。
再看《論語》里的: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你雖窮,但你高尚。
于是窮成了值得驕傲的道德標簽,苦成了生活的獎章。
窮人別抱怨,要體面地窮、高尚地忍。
于是,貧窮成了美德,不公成了命,文化在麻痹人,而人卻在感謝文化。
當然,寫了這么多,可能,這僅僅是胖胖的一家之見,胖胖寫下的文字也需要審視。
像這些古詩詞放在當時的語境下,也許是正確的,或者說,包括現在在一部分人眼中是正確的,因為那是他們賴以維系秩序的思想框架。
但在胖胖個人看來,卻未必如此。
文化的力量在于傳承,也在于慣性。
它讓一些句子看起來永遠正確,因為它們被反復吟誦、被寫進課本、被當作道德教條傳遞下去。
可一旦你撥開歷史的塵土,會發現這些“正確”很多時候只是時代的、某些目的需要,而不是人性的真理。
余華說過一句很有力量的話:
“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也不值得被贊美。磨煉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
這可能才是胖胖相對比較認同的價值觀,苦難來臨的時候,我們可以反思、可以成長,但絕不能把它們神化。
一旦你把“痛苦”“失敗”視為一種“恩賜”“磨煉”,那你可能就會開始縱容施加痛苦的人。
這是最惡毒的一種文化洗腦。
文化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塑造人,而在于它讓人以為,這就是“天經地義”。
那些喜歡宣揚“苦難有意義”的人,其實最怕的,是人們突然意識到:
有些苦根本沒必要吃,有些失敗根本不是命中注定,而是結構使然。
人可以被教育,但不能被格式化。
是的,現實里,有些人被文化默認包裹得太久。
從小到大,我們被告知什么該信、什么該怕、什么該愛。
我們的憤怒、驕傲、悲傷、甚至某些愧疚式感動,都是被別人提前設計好的。
人真有時間思考真偽嗎?
不,只剩下反射式反應,這叫被編程。
文化在這里扮演的不是引導者,而是定義者。
而未經審視的人,無一例外都成了被定義者。
寫了這么多,胖胖不是在否定文化本身。
文化可以是力量,也可以是枷鎖。
關鍵在于,能不能審視它。
審視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你要有勇氣去懷疑那些人人都說對的話。
意味著你敢問一句:這是誰的邏輯?對誰有利?
意味著你能意識到,自己也可能被洗腦。
可能有獨立意識的人,不一定正確,但一定可以保持清醒。
清醒不是反抗一切,而是能分辨哪些是外部灌輸,哪些是自我認同。
如果做不到這點,哪怕再聰明,也只是被別人遙控的聰明人。
再者,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社會爭議,其實都是文化信號之間的碰撞。
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語言、符號、口號。
一旦某個詞出現,就自動觸發敵對機制。
有些詞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習慣用標簽去思考。
當詞匯成為武器,溝通就變成了戰爭。
每個詞的背后,都潛藏著某種立場。
人不再聽別人說了什么,而是先看他用了哪個詞。
只要他用的詞和我不同,那他就是敵人。
這對嗎?
這不對,因為當你不再思考時,別人就能替你定義一切:
包括,連你是誰。
這就是,被文化支配的荒腔走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