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地域根脈與共通共情
沙龍開篇聚焦“文學共通性和地域差別”,6位跨地域嘉賓分享了地域文化對創作的深刻影響。成都市作協副主席盧一萍談到成都對其創作的滋養時表示:“成都是我從小向往的‘天堂’,它像中國當代的‘清明上河圖’,文化深厚又復雜。我在《大震》《少水魚》等作品里刻意融入成都元素,就是想把對這座城市的感情藏進文字里。”
來自北京的《陸軍文藝》主編董夏青青結合自身戍邊經歷與多地生活體驗,提出不同地域文化的共通情感聯結:“沈從文筆下沅江的田園牧歌,和新疆塞里木河的壯闊,本質上都是作家心中的‘母親河’。就像林則徐、左宗棠跨越南北天塹的足跡,不同地域的故事里,始終藏著對土地、對家國的共同熱愛,這種情感能打破所有地域界限。”
閱文探照燈主編張英從編輯視角指出地域書寫的核心價值:“真正打動人的地域文學,從來不是寫地標,而是寫城市的‘血肉’。因為故事依賴的是人們投入感情的日常,這才是文學的魂魄。”
來自重慶的《紅巖》雜志編輯部主任吳佳駿則強調文學應超越地域局限:“地域文化是作家的底色,但更重要的是超出地域的精神追求。我認識一位重慶鄉下的文學愛好者,身體不便卻用頭發纏筷子當毛筆、用磚頭當紙練字,這種對文字的堅守,和史鐵生的思考一樣,都是跨越地域的精神力量。只要秉持真誠與獨立,就能從地域性走向更廣闊的文學空間。”
武漢市文聯專業作家王蘇辛結合自身創作經歷,分享地域文化對文字風格的塑造:“我成長于武漢,這座城市的江湖氣、煙火氣深深影響了我的寫作。在《在平原》中,我刻意用直白、粗糲的語言描繪平原生活,這正是武漢地域文化賦予我的文字特質。但同時,我也在作品中探討孤獨、成長等共通主題,因為無論地域如何不同,人性深處的情感是相通的。”
《南風》雜志副主編李世成從刊物編輯角度解讀:“我們雜志收錄過來自不同地域作者的作品,發現地域文化會讓作品呈現獨特的‘氣質’——比如江南作者的文字多溫婉,西北作者的文字多豪邁。但我們更看重作品中超越地域的精神內核,那些能引發不同地域讀者共鳴的情感、思考,才是作品長久流傳的關鍵。”
![]()
青年文學的堅守與時代擔當
第二輪對話聚焦“青年文學的時代擔當”,成都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協主席熊焱與6位第十屆華語青年作家獎獲獎者共同探討青年寫作的核心命題。熊焱提出青年作家應保持與時代的“距離感”:“我們不能被日常瑣碎磨掉敏感,要在回望過去、保持空間距離中提煉精神內核——對世俗平庸的反叛、對偉大靈魂的靠近,這份銳氣才是青年文學的生命力。”
第十屆華語青年作家獎新批評獎獲得者周明全則從創作現實出發,呼吁青年作家回歸生活本質:“現在很多青年作家聊理論頭頭是道,但作品里滿是西方現代派的影子,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就像我認識的一位畫家,每天坐在宣紙前思考‘哪一筆能代表自己’,作家也該問自己:寫下的每個字,是不是真實的內心表達?回到生活、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這才是最基礎也最關鍵的一步。”
在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上,嘉賓們各抒己見。本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非虛構作品獎獲得者周榮池認為“道在日常”:“我們總說‘深入生活’,可我們哪一天不在生活里?文學的真諦藏在細微處——就像我今天在罨畫池看到樹影里的光,想起‘仿佛若有光’,這就是最真實的文學,不需要復雜的理論包裝。”
本屆華語青年作家獎短篇小說獎獲得者林檎分享了獨特的創作方法論:“我寫過老人遺體告別時‘頭上滲汗珠’的細節,有人問我是不是有類似經歷,其實這只是水蒸氣遇冷凝結的物理規律。小說的現實是基礎,虛構是生命,用理性思維解構生活,再用感性表達出來,反而能創造出更真實的細節。”
本屆華語青年作家獎中篇小說獎獲得者錢幸提出傳統文學的新解讀路徑:“我發現,傳統禮儀能潤滑當下緊張的社會關系。就像用女性主義視角重讀《三國演義》,用個體意識解讀《紅樓夢》,會發現傳統文學里藏著太多未被挖掘的新意——而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士大夫精神,更是我永遠想靠近的境界。”
本屆華語青年作家獎中篇小說獎獲得者程婧波以經典文學的代際傳播為切入點,談青年作家的文化連接責任:“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能跨越幾代人,正是因為它既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又契合了不同時代讀者的精神需求。青年作家要學會在網絡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間搭建橋梁,比如用年輕人熟悉的敘事方式解讀傳統故事,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生機,這是我們的時代責任。”
本屆華語青年作家獎短篇小說獎獲得者孫昱瑩強調青年寫作應兼顧內外探索:“青年作家既要‘向內觀察’,關注自身內心的情感與思考,這是創作的源頭;也要‘向外求索’,去感受時代的變化,記錄社會的風貌。只有將個人體驗與時代背景結合,才能寫出有深度、有溫度的作品,真正承擔起青年文學的時代擔當。”
![]()
成都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為本次沙龍的重要議題,“成都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聚焦天府文化賦能、產業鏈升級與AIGC技術融合三大方向。嘉賓們認為,成都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巨大開發潛力,應深度融入創作:“三國文化、熊貓IP、都江堰的智慧、金沙遺址的神秘,這些都是‘成都味’的核心。關鍵是要把地域基因轉化為故事世界觀,既保留‘茶館文化’‘美食美學’的煙火氣,又能讓全國乃至全球讀者產生共鳴。”
談及成都最具網絡文學開發潛力的歷史文化元素,嘉賓們各有獨到見解。四川省網絡作協副主席吳玉敏以自身創作實踐為例:“成都是三千年未改名的城市,這份獨特性在世界上都罕見。我曾創作三百萬字作品《古蜀革命》,將成都論述為上古宇宙中心,這部作品也獲得了諸多認可。其實從專業領域切入天府文化,更容易打造出有辨識度的作品,四川的文化土壤是天然的創作突破口。”
四川省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劉秉臻則關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現在的旅游不再是單純打卡,年輕人更看重文化屬性。四川正在培育新的文化IP,比如宜賓孕育的哪吒形象,我們在創作時將這類元素與成都本土文化結合,就能開出獨特的創作之花。”
如何在創作中平衡地域特色與普適性審美,是網絡作家面臨的重要課題。四川省網絡作協常務理事張玉從自身興趣出發:“美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部分,用美食和文化來區分地域特色,會讓作品更有煙火氣。我在創作中會刻意融入成都美食元素,讓讀者在閱讀時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味覺記憶。”
四川省網絡作協理事林淼則強調細節植入的力量:“影視作品的成功給了我們啟發,《家里家外》的四川話、《瘋狂的石頭》的重慶話,都讓城市形象更鮮活。我們在網絡文學創作中,也可以加入這些小元素,比如成都人的生活習慣、方言俚語、文旅地標,既自然融入地域特色,又能助力四川文旅推廣。”
談及成都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訴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庹政明確了“雙向兼顧”的標準:“網絡文學的高質量,既要具備商業價值,也要有主旋律、正能量的正面引導。成都的文化母體極其豐富,三星堆、熊貓、三國文化、客家文化、茶館碼頭文化等,都是創作富礦。我們可以從一個小切口切入,扎根文化母體進行延伸創作。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府提供優質平臺,進行精準扶持和團隊協作引導。”
嘉賓們對成都的政策支持紛紛點贊。網絡文學園區,提供了資金扶持和政策導向幫助,讓很多原本傾向于去沿海發展的作者,開始回流內陸。這些政策能更好地孕育基層作者,孵化出更優秀的作品和IP。
![]()
這場沙龍讓現場的同學們倍感收獲,感悟到了“課本外的文學溫度”。崇慶中學附屬初中劉焱城同學興奮地對記者說:“之前總覺得課本里的課文離我們很遠,像是隔著一層紙。但今天近距離聽作家老師們講自己的創作故事,講成都的煙火氣、重慶的江湖味,還有不同地方的文化怎么變成文字,突然就懂了文學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藏在我們身邊的地域特色里。現在再想課本里的文章,好像能讀出更多不一樣的味道了。”
![]()
來自西班牙的詩人洛鵯淄(álvaro Lorite López)全程專注聆聽,他表示:“成都網絡文學的發展活力讓我很驚喜——這里既有深厚的天府文化作為根基,又在積極探索IP轉化、AI賦能的新路徑,這種‘傳統+創新’的模式非常有故事性。我希望能把成都網絡文學的發展盛況、優秀作品背后的‘成都故事’傳遞給西班牙語世界,讓更多海外讀者了解中國網絡文學的獨特魅力,也看到成都作為文學城市的多元面貌。”
三個多小時的沙龍中,嘉賓們以真誠的分享、深刻的思考,勾勒出文學在當代的多元面貌與發展路徑。從地域故事到共通情感,從青年堅守到產業創新,讓我們看到,文學永遠能跨越時空、連接心靈。(來源:崇州市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