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是社會性動物,所以本能和欲望的滿足需要在文明的框架內進行。
比如攻擊性,比如自私,比如性。我這里說的是文明,不是道德,文明是一個大范疇,道德是一個小范疇。
文明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局限性。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個體內部形成的道德規范對本能和欲望的壓制,從而產生心理問題。
而個體內部的道德規范,通常與原生家庭有關。比如攻擊性,很多人之所以情緒狀態不好,工作不順利,人際關系不好,都和攻擊性有關。
很多人情緒持續低落、工作屢屢受挫、人際關系緊張,其根源并非缺乏攻擊性,而是他們的攻擊性經歷了一場危險的 逆轉”——從指向外界,變成了指向自身。
這一切的源頭,往往可以追溯到我們的原生家庭。
在成長過程中,當我們表達憤怒、不滿或反抗時,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壓制、否定或情感勒索(例如:“不許頂嘴!”、“你再這樣媽媽就不愛你了!”),我們會形成一個核心信念:“表達攻擊性是危險的,它會讓我失去愛。”
為了生存,為了獲得父母的愛與認可,我們只能將這種原始的、本能的生命力——攻擊性,強行壓抑下來。既然不能對外,那么唯一的出口,就是轉向內部。
于是,我們學會了自我攻擊。
這種“內向攻擊”如何悄悄摧毀你的生活?
1. 情緒上的內耗: 你成為了自己最嚴苛的批判者。一點小事出錯,內心就響起無數指責的聲音:“都是我的錯”、“我真是個失敗者”。大量的心理能量用于自我斗爭,導致持續疲憊、焦慮與抑郁。
2. 工作上的桎梏: 因為害怕失敗帶來的自我譴責,你開始拖延、逃避挑戰、自我設限。一種“我不配”、“我不行”的感覺,牢牢鎖住了你的潛能,讓你在事業上無法前行。
3. 關系中的扭曲: 你不敢表達真實需求和邊界,習慣性討好他人,將別人的問題歸咎于自己。然而,被壓抑的攻擊性并不會消失,它會以被動攻擊(如冷暴力、陰陽怪氣)或突然的情緒爆發等方式顯現,進一步破壞關系。
認識到“攻擊性逆轉”的模式,是療愈的第一步。攻擊性本身不是惡魔,它是生命力的體現,是保護自我邊界、爭取目標的原始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消除攻擊性,而是將它從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刃,轉化為保護自己、開拓世界的鎧甲。
這條路或許不易,但你無需獨自摸索。在我的《原生家庭心理學訓練營》中,我們將:學習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將壓抑的攻擊性健康地釋放與轉化。
立即報名原生家庭訓練營(視頻課+內部直播+班級輔導5天)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