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民主黨領袖亞當·史密斯近日在布魯金斯學會的發言,關稅的背后:不是石油,而是“面子”從伙伴到被罰:特朗普的“雙標游戲”
特朗普決定對印度征收高達50%的關稅,這件事的政治發條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外界起初猜測,或許與新德里進口俄羅斯石油有直接關系,史密斯的解讀卻讓人眼前一亮——關稅根本不是因為這筆石油交易,而是因為印度總理莫迪的“不買賬”。
讓特朗普心有不甘的,是莫迪對他“調解”印巴沖突后未及時獻上的“尊崇”,史密斯一針見血指出,特朗普執政風格中那種對自我成就無限放大的情結,是制造這場對印度高額關稅風波的關鍵。
他對布魯金斯學會的與會者直言:“莫迪僅僅因為沒有高調贊美特朗普所謂對印巴局勢的‘貢獻’,就讓后者產生了強烈的報復欲望,這關稅背后,是赤裸裸的虛榮心在主導,”特朗普不是在“管理經濟”,而是在“管理自尊”。
正如史密斯所言,這一系列動作的本質并非能源、軍事或者外交政策的較量,而是個人情緒與面子的博弈,然而無法忽視的是,印度一直被視為美國在亞太戰略中的重要盟友,雙方關系的深化對于地區穩定和大國平衡都尤為重要。
更何況,特朗普執政期間,華盛頓為了挽起莫迪的胳膊,還曾在經濟、軍事和技術合作上做了一系列實質性投入,可現如今,印度不僅沒有獲得額外的“盟友善待”,反倒成為了貿易戰的火力目標。
這種精巧的“政治錯位”,讓特朗普政權的“雙標”行為暴露無遺,當美國面臨歐洲盟友對俄羅斯石油貿易的默認態度時,選擇了相對克制,但面對印度這位“新朋友”,卻一改往日和善,直揮關稅大棒,這種顯而易見的政策偏差,本就在國際舞臺上備受爭議。
![]()
連自家政壇大佬都出來指點,特朗普“眼里只有莫迪的態度,而不是印度的價值”,更是讓這一幕更富戲劇性,至于莫迪,為何在特朗普期待的那關鍵一刻選擇了保持沉默?這無疑是整個事件中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焦點。
這位習慣外表張揚的領導人,向來不介意通過夸耀與塑造個人魅力,吸引國際關注,面對這場看似可以輕松收割的“印巴和平調停”功勞,莫迪卻選擇按兵不動,仿佛刻意冷淡,印度學者分析認為,莫迪當時很可能在警惕“代價”。
一種可能是,他認為這種“情感投資”可能需要附帶未來的“外交配合”,讓特朗普一次得了獎牌,下次遇到棘手事務便可能提出更多無理要求,作為把國家利益優先放在口頭承諾之上的務實主義者,莫迪不愿輕易被綁定在特朗普的個人政治表演里。
一策略或真或假,但不可否認,當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施壓改變莫迪態度時,印度顯然也不會輕易服軟,正如一名印度政府高官對媒體所說:“特朗普想玩個人崇拜的老手段,但世界已不如他想象般簡單”。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美國的對印政策,向來帶有強烈的試探性與博弈性,高姿態密集接觸的背后,始終保持著權衡與懷疑,特朗普的關稅,無論從哪方面看,更像是一次“打擊表面、監視深處”的嘗試,這其中牽涉的不僅是貿易自己,更是試探印度在對俄能源問題上的最終態度。
一方面,特朗普可能單純針對莫迪的表現發泄情緒,另一方面,卻又熟練地延續了美國“敲山震虎”式外交,通過經濟手段試圖給未來的“合作新態”制造條件,這樣的做法,盡管可能對印度政策本身暴露出明顯短視,但無疑繼續助長了特朗普一貫的個人化治國風格。
在國際政治的舞臺上,合作和對抗博弈從未停止,而當領袖人物的個人情緒摻入復雜的大局時,更是為局面增添了難以控盤的變數,特朗普執政時對印度揮舞的關稅大棒,從表象看是一場經濟爭端,剖析背后則是虛榮、情感和面子之間的拉鋸。
無疑,這種帶私貨的政策手段,不僅影響了大國間的戰略穩定,也給雙方的互信基礎帶來不可忽視的破壞,而印度,作為這場風波的主要目標,在岔路口該如何應對?局面是否會朝美國期待的方向發展?一切都還充滿疑問。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