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鄭智化這場機場風波本來都要結束了,結果他接二連三地發微博,尤其是那第三條。
簡直是把偏激二字寫在了臉上,直接引爆了全網的怒火。
到底是他故意為之還是真委屈了?
![]()
10 月 25 號下午,鄭智化發文:“深圳機場太沒人性!我只能連滾帶爬進飛機!”
這條帶著怒火的發文瞬間炸了熱搜。這位唱著《水手》鼓舞過一代人的歌手,三歲就因小兒麻痹落下終身殘疾,7 歲前只能爬行,兩條腿各挨過 6刀矯形手術才勉強能拄拐行走。這樣一位常年與不便為伴的藝人,居然在機場遭遇如此對待?網友們瞬間炸了鍋,評論區全是 “心疼老鄭”“機場太失職” 的聲音。
可誰也沒想到,短短三天,劇情連著來了兩次大反轉。從全網同情到集體喊 “翻車”,這起圍繞 25 厘米空隙的風波,到底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細節?
![]()
事情得從 10 月 25號那天的深圳機場說起。下午兩點多,鄭智化坐著輪椅準備登機,可當升降車停到機艙門口時,問題出現了 —— 兩車之間居然留著 25 厘米的空隙。
對健全人來說,這不過是邁一步的距離,但對鄭智化來說,簡直是道無法逾越的坎。他患的脊髓灰質炎(也就是俗稱的小兒麻痹癥),讓下肢肌肉嚴重萎縮,別說跨步,就連站穩都得靠金屬支架鞋支撐。他在文中怒稱,司機不愿調整升降板,輪椅推不上去,自己只能 “連滾帶爬” 地進機艙,字里行間全是委屈和憤怒。
這話一出,網友的同情心瞬間被點燃。有人翻出他早年的經歷:三歲高燒延誤治療落下殘疾,童年只能趴在窗邊看別的孩子玩耍,靠著雙拐才走出自卑。這樣一位身殘志堅的歌手,居然還在公共場合受這委屈?的話題很快沖上熱搜,不少人現身說法,吐槽自己見過的機場無障礙亂象。
![]()
深圳機場的反應倒是夠快,當天晚上就發文道歉,承認服務有不足,還承諾立刻整改。可就在大家以為這事會以機場整改收尾時,第一個反轉來了 —— 機場放出了當時的監控視頻。
視頻里的畫面,跟鄭智化描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四位工作人員圍著他忙前忙后,有人扶著他的胳膊,有人穩住輪椅,還有人在機艙門口接應,全程耐心細致,壓根沒有 “連滾帶爬” 的場景。更關鍵的是,業內人士透露,升降車與機艙門保持 20-25 厘米距離是安全規定,司機根本不能隨意調整。
![]()
這下網友們懵了。合著鬧了半天,是用詞太夸張?10 月 27 號,鄭智化終于發文道歉,承認 “連滾帶爬” 是氣頭上的話,還特意感謝了扶他登機的工作人員,說希望大家多關注少數群體的權益。
本來這事到這也算有了交代,可誰也沒料到,鄭智化緊接著又發了第三條文,就真的讓人覺得有點沒完沒了了,甚至可以說,偏激的苗頭早已顯現,直接把自己推上了風口浪尖。
![]()
“南京機場查我的金屬鞋,我說了是小兒麻痹的支架,還被吼‘必須過 X 光’;上海、新疆機場非要我托運拐杖,安檢耗半小時……”
鄭智化在第三條文里,一口氣吐槽了多地機場的安檢流程,說這些 “刁難” 讓他對大陸機場徹底失望,甚至萌生了退圈的念頭。這話一出來,評論區直接炸了鍋,風向徹底逆轉。
“安檢不是針對你一個人啊!” 有網友忍不住反駁,“金屬物品過 X 光不是基本操作嗎?萬一有人借著殘疾偽裝帶違禁品怎么辦?” 更有人扒出,之前就有不法分子利用特殊旅客身份試圖攜帶危險物品,安檢嚴格恰恰是對所有人的保護。
![]()
直接引發了全網抵制,不少人覺得他這根本就是在耍大牌,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有人翻出鄭智化近年頻繁在大陸演出的行程,嘲諷他 “一邊撈金一邊罵服務”;還有人曬出自己帶老人出行的經歷,說 “安檢員明明很耐心,怎么到你這就成刁難了?” 甚至有網友直言,他這是把 “公眾人物的特權欲” 當成了 “被歧視”,典型的精致利己。
這場輿論風暴里,最委屈的可能是機場的一線工作人員。有位機場員工在網上匿名發帖:“那天雨特別大,我們四個人冒雨推升降車,全程彎腰扶著他,就怕出意外,結果換來了‘沒人性’的評價。” 帖子下面,不少同行留言訴苦,說安檢時跟特殊旅客解釋流程,經常被當成故意刁難。
![]()
這時候官方媒體也站出來說話了:“對健全人是一步之遙,對殘疾人可能是尊嚴之隔。”
新浪財經和騰訊新聞都指出,大家別糾結于用詞和道歉了,該關注的是那 25 厘米落差背后的真問題 —— 殘疾人出行的 “隱性鴻溝”。
官方媒體的評論點醒了很多人。雖然鄭智化的表述有夸張,但 25 厘米的落差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就像同為殘疾歌手的李琛說的,他也曾被 “抬著上飛機”,那種尷尬和無助,健全人根本體會不到。
而媒體用鄭智化事件不應止于致歉,這句話說得太到位了。
道歉是態度,是承認有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行動。
如果只是道個歉,然后該咋樣還咋樣,那下次是不是還得有別的鄭智化出來抱怨?
![]()
10 月 29 號,鄭智化的微博已經看不到相關發文,深圳機場則宣布新增 150 塊可移動銜接板,還開通了特殊旅客提前 48 小時預約服務。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風波,總算慢慢平息了。
可留給大家的思考還沒結束。
這起事件中,最該被關注的,從來不是誰對誰錯,而是那些藏在細節里的 “小鴻溝”。或許是 25 厘米的空隙,或許是太陡的坡道,或許是需要反復解釋的尷尬。這些對健全人來說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殘障人士出行路上的大麻煩。
希望這場風波能真正推動改變,讓下次再有人遇到類似問題時,得到的是完善的設施和尊重的服務,而不是一場鬧得沸沸揚揚的輿論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