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詩經》
“南有嘉魚,烝然罩罩”
的悠揚吟唱中
嘉魚正以一抹生機勃勃的綠色
譜寫著一曲新時代的田園牧歌
![]()
這綠色,源于一顆顆渾圓飽滿的甘藍。它們自江漢平原的灰潮沙土中孕育,依托星羅棋布的33湖之水滋養,從昔日的零星“外來客”,蛻變為今日托舉10億元產值、享譽全國的“黃金菜”。
讓我們一同走進嘉魚,探尋這顆小小甘藍如何撬動一個龐大的富民產業。
沃土與機遇的相遇
嘉魚與甘藍的緣分,始于一方得天獨厚的水土。
位于長江之濱的嘉魚,是江漢沖積平原的一部分,這里肥沃的灰潮沙土壤,疏松透氣,富含礦物質,為甘藍根系的生長和養分的積累提供了理想溫床。境內三湖連江等33個大小湖泊,如同散落的明珠,編織出一張密集的水網,不僅提供了充沛的灌溉水源,還調節著區域小氣候,形成了獨特的濕潤生態環境,這正是葉菜類作物生長的樂園。
![]()
然而,優勢的稟賦并非一蹴而就成就產業。回溯至上世紀80年代,甘藍在嘉魚還只是農戶房前屋后零星種植的“外來品種”。它的崛起,伴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菜籃子工程”的推進。城市居民對于新鮮蔬菜,特別是耐儲運、口感佳的冬春淡季蔬菜的需求日益旺盛。嘉魚人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市場機遇,開始規模化引種甘藍。
從幾畝試驗田,到成片種植區,嘉魚甘藍的品質逐漸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其特點是包心緊實、葉片肥厚、口感甜脆。且得益于優越的自然條件,這里的甘藍病蟲害少,農藥殘留低,品質尤為出眾。口碑的積累,推動了種植面積的擴張。
2017年,“嘉魚甘藍”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完成了從地方特產到品牌產品的關鍵一躍。2023年,嘉魚榮膺“中國甘藍之鄉”的國字號招牌,標志著其行業地位獲得了國家級認證。
如今,全縣18萬畝甘藍田年產72萬噸,占據了湖北省總產量的半壁江山,這顆昔日的“外來菜”,已然成為深深扎根于嘉魚沃土、撬動鄉村振興的核心支點。
科技與鏈條的突破
產業的壯大,光靠天時地利遠遠不夠,更需要人與科技的力量,以及完整產業鏈的支撐。嘉魚甘藍的飛躍,正源于在關鍵環節上的重點突破。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曾幾何時,嘉魚菜農也為“一粒種”而發愁。2013年前,當地90%的甘藍種子依賴從荷蘭、以色列進口,價格高昂,每斤動輒上萬元,而且貨源不穩定。“那時候搶購種子像打仗一樣,凌晨就得去排隊,還不一定買得到。”
一位合作社負責人回憶道,為了打破受制于人的局面,本地企業——金潤農業聯合“中國甘藍之父”方智遠院士團隊,開啟了長達五年的科研攻關。2018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越冬甘藍品種“思特丹”成功問世,它耐寒、耐裂、晚熟,性狀優異,直接將種子成本拉低50%,畝產還提升了20%,迅速成為長江流域越冬甘藍的主栽品種。
這場“種子革命”,讓嘉魚真正把甘藍產業的飯碗端在了自己手里。
有了好產品,更要賣上好價錢。嘉魚不再滿足于出售原始農產品,而是著力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在加工端,湖北五和農業、嘉紅公司等企業紛紛投入脫水、烘干生產線,將大量鮮菜轉化為高附加值的脫水蔬菜、果蔬干,實現了“25斤變1斤,身價翻一番”的增值奇跡。多個總投資數億元的食品深加工項目正在加速推進。
在銷售端,一支上千人的經紀人隊伍將觸角伸向全國600多個市場;新農人們則開拓外貿渠道,將嘉魚甘藍賣到日韓、東南亞;電商平臺也每天將數以噸計的甘藍包裹,直接從田間發往千家萬戶的餐桌。
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這些產業的成果最終精準滴灌到農戶。全縣流轉土地1.8萬余畝,64家蔬菜合作社帶動1.7萬名農民務工。肖家洲村的葉祥松靠著種植“思特丹”品種,年增收達到20萬元;村民田實華一季甘藍的銷售收入便突破了10萬元。
蔬菜產業為嘉魚農民人均帶來收入1.6萬元,占其可支配收入的65.5%,真正成為了百姓致富的“黃金菜”。
民生與未來的畫卷
一顆小甘藍,不僅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更撐起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天地,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振興畫卷。
甘藍產業催生了一個從育苗、種植、采收,到加工、冷鏈、物流、營銷的完整就業體系。僅在核心產區潘家灣鎮,就有超過10萬名菜農從中受益。同時,產業的需求也帶動了包裝、印刷、交通運輸等相關配套行業的蓬勃發展,2024年帶動相關行業增收超過15億元,成為縣域經濟名副其實的“壓艙石”。
![]()
產業的發展,也倒逼著鄉村面貌的升級。全縣建成了31.4萬畝有效排灌面積;物聯網、智慧農業等技術不再局限于育苗工廠,開始向大田管理滲透。
面向未來,嘉魚的藍圖更加宏偉:推進洪山實驗室育種中心建設,在科技前沿持續發力;規劃蔬菜主題公園,推動“農業+文旅”融合,吸引游客前來體驗采摘、了解蔬菜文化;爭創國家蔬菜標準園,樹立行業標桿。
從依賴進口的“外來菜”,到輻射全國、遠銷海外的“黃金菜”;從田間地頭的尋常作物,到產值十億的支柱產業,嘉魚甘藍的蛻變之路,是一條以地理標志為紐帶、用科技鑄就靈魂、以品牌賦能價值的典范之路。它生動詮釋了何為“小產品撬動大產業”,為全國各地的地理標志產業助推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鮮活、可復制、具有深刻啟示的嘉魚樣本。
來源:咸寧日報 特約記者皮道琦
一審/編輯:徐志祥
二審:石麗麗
三審:洪 偉
監制:朱封金
出品:咸寧日報網絡傳媒中心
![]()
![]()
1.
2.
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