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站在豪華車金字塔尖的品牌,保時捷在我心中一直是性能與奢華的代名詞,誰能想到,如今深圳經銷商的報價單上,官方指導價57.8萬的 Macan,竟然賣到了35.8萬的6折低價。
![]()
當年需要加價排隊、甚至托關系才能搶到的夢中情車,如今卻要靠甩賣清庫存,更令人震驚的是,10月24日保時捷披露的財報,直接給車圈投下了一顆驚雷。
![]()
第三季度虧損9.6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0億),前三季度利潤同比暴跌99%,僅剩4000萬歐元,這是這家百年車企上市以來最慘的成績單,也是它多年來首次出現單季虧損。
明明是豪華品牌的標桿,為何會陷入如此境地,官方給出的五條解釋看似面面俱到,但真正的危機,恐怕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深刻。
![]()
80億虧損背后的戰略失焦
10月24日,保時捷的財報數據讓整個行業都陷入了沉默,第三季度凈虧損9.66億歐元,前三季度利潤從去年的34.8億歐元驟降至4000萬歐元。
99%的跌幅相當于直接宣告了盈利神話的崩塌,對于這場危機,保時捷給出了五點解釋:產品戰略調整費用、中國市場挑戰、電池活動的一次性支出、組織變革費用、美國關稅沖擊。
![]()
但稍微懂點行業邏輯的人都清楚,這些只是遮羞布,一家百年車企的單季虧損,絕不會是短期因素疊加的偶然結果,而是長期戰略失焦埋下的隱患。
所謂的戰略調整費用,本質上是電動化轉型的試錯成本,組織變革費用則暴露了大企業轉型的內部阻力,而中國市場挑戰和美國關稅沖擊,更像是壓垮駱駝的最后兩根稻草。
![]()
當所有問題集中爆發,保時捷的虧損就成了必然,更值得玩味的是,這份財報的慘淡程度,遠超市場預期。
此前行業普遍認為,即便面臨電動化轉型壓力,保時捷憑借強大的品牌溢價和盈利支柱車型,仍能保持穩健增長,但現實卻是,曾經的利潤奶牛如今成了虧損重災區,這不禁讓人疑問:保時捷的核心競爭力,到底還在嗎?
![]()
豪華神話的崩塌之路
如果說全球市場的壓力讓保時捷舉步維艱,那么中國市場的沖擊,就是直接刺穿其豪華光環的致命一劍,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保時捷正遭遇一場前所未有的價值重構。
那些曾經讓它立于不敗之地的優勢,正在被國產新勢力逐一瓦解,比如產品競爭力的全面失守,曾經,保時捷的性能標簽深入人心。
![]()
卡宴和Macan兩款SUV更是撐起了品牌80%以上的利潤,但現在,20多萬的國產電動車,百公里加速就能輕松超越百萬級的保時捷。
理想、問界等品牌,用一半的價格就提供了更大的車內空間、更智能的交互系統和毫不遜色的舒適質感,對于中國家庭來說,買車不再只看品牌光環。
![]()
實用性、智能化和性價比成了更重要的考量,當國產新勢力用降維打擊的方式精準獵殺保時捷的利潤支柱,其市場份額自然節節敗退。
還有保值神話的徹底破滅,對于豪華品牌而言,二手車保值率不僅是產品品質的體現,更是其金融屬性的核心,2021年落地價150萬的帕拉梅拉,如今二手車價僅剩60多萬。
![]()
短短幾年貶值近百萬,這種斷崖式貶值,意味著保時捷不再是能增值的資產,而只是昂貴的消費品,當一個豪華品牌失去了金融屬性,其品牌溢價也就失去了支撐。
這也是為什么經銷商不得不6折甩賣新車的根本原因,更嚴重的是渠道矛盾的集中爆發,去年5月,保時捷中國經銷商發起集體抗議,被媒體稱作史上最大逼供,背后的原因很簡單。
![]()
銷量暴跌導致庫存積壓,經銷商虧本賣車卻還要被廠家要求強行進貨,盈利壓力瀕臨崩潰,盡管后續雙方發布了互信互助的聲明。
但業內人士都清楚,這只是一次緊急止血,根本無法解決深層次的供需矛盾,在中國市場這把雙刃劍面前,保時捷顯然還沒找到應對之策。
![]()
內憂外患
除了中國市場的沖擊,保時捷自身的戰略失誤和外部的關稅壓力,更是讓其雪上加霜,陷入內憂外患的兩難境地,電動化轉型的大翻車,是保時捷最大的內憂。
為了搶占電動化賽道,保時捷曾立下雄心壯志:計劃到2030年讓純電車型占比超80%,但現實卻是,今年9月保時捷突然宣布推遲部分純電動車型上市。
![]()
延長燃油車和混動車的生命周期,還終止了電池自產計劃,這一系列重組措施,已經燒掉了27億歐元,全年預計總成本將達到30億歐元。
巨額投入換來的卻是市場的冷遇:去年上市的純電Macan售價72.8萬起,新款Taycan更是高達103.8萬起,高昂的價格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
今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全球純電車型占比僅23%,遠低于預期,電動化沒搞成,燃油車的日子也不好過,美國的關稅政策成了壓在保時捷身上的又一座大山。
由于沒有在美國本土建廠,所有車型都要繳納高額進口稅,這讓保時捷今年前9個月額外支出3億歐元,全年預計損失將達到7億歐元。
![]()
為了抵消關稅壓力,公司不得不計劃提價,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提價很可能導致銷量進一步下滑,形成提價虧銷量,不提價虧利潤的惡性循環。
這種兩難境地,讓保時捷的燃油車業務陷入了停滯,更致命的是,保時捷的核心優勢正在被技術性貶值,曾經,保時捷的操控性能和發動機技術是其品牌核心。
![]()
但在電動化時代,電機的動力輸出特性讓百公里加速不再是豪華車的專屬,20萬級的國產電動車就能實現3秒級的加速。
而保時捷花重金研發的發動機技術,在電機面前顯得越來越不值錢,當性能優勢被輕易超越,豪華光環在新一代消費者眼中失去吸引力,保時捷的品牌價值也就面臨著被重構的危機。
![]()
傳統豪華的轉型之困
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保時捷也在嘗試自救,公司計劃裁員近4000人,通過縮減人力成本緩解盈利壓力,同時在上海新設研發中心,專注于本地化車機系統開發。
試圖通過貼近中國市場的智能化升級挽回消費者,但這些措施,真的能讓保時捷走出困境嗎,答案恐怕并不樂觀。
![]()
裁員雖然能短期降低成本,但也可能導致核心技術人才流失,影響長期研發能力,而本地化研發想要見效,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遠水難解近渴。
重要的是,保時捷面臨的根本問題,不是成本太高或智能化不足,而是價值定義的失效,當消費者不再為品牌光環和傳統性能買單,當豪華的定義從稀缺性轉向實用性+智能化。
![]()
如果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再多的自救措施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保時捷的困境從來都不是一個品牌的孤立事件,而是所有傳統豪華品牌在這個時代必須面對的共同考題。
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下,曾經的品牌溢價、技術壁壘、用戶心智正在被逐一打破,當國產新勢力用性價比+黑科技重構豪華車市場的規則。
![]()
當新一代消費者不再迷信 百年傳承的光環,傳統豪華品牌該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是堅守曾經的高端定位,還是向市場妥協?
或許,保時捷的6折甩賣和80億虧損,只是傳統豪華品牌轉型陣痛的一個縮影,未來,只有那些能夠放下身段、讀懂市場、擁抱變革的品牌,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站穩腳跟。
結語
而對于保時捷來說,這場危機既是挑戰,也是重生的機會,關鍵在于,它能否徹底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真正理解當下消費者的需求。
畢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沒有永遠的豪華,只有永遠的適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