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導語
Introduction
或許不是最“體面”的選擇,但卻是最務實、最高效的破局之路。
兩年一度的日本移動出行展(原東京車展)于今日(10月29日)開幕。當全球汽車企業和集團都在快步邁向電氣化時代時,東京車展成了豐田、本田、日產三大日系巨頭應對電動化變革的“答卷公示場”。
相較于過去兩屆,日本車企僅僅是拋出概念,甚至是在電動化路徑上展現出淺嘗輒止的姿態,而這一次面對全球汽車產業早已錨定的技術轉向,日系車企終于拿出了更具針對性的轉型動作:豐田電動化已經在旗下各品牌全面開花,本田則聚焦小型電動愿景,日產則側重押注與中國合作的車型,去補足短板。
和越來越多中國車企和品牌登上法蘭克福、日內瓦等歐洲大型國際車展不一樣的是,東京車展一直被視為日本車的舞臺,其相對封閉的屬性和保守的市場,讓過去很多年都鮮有中國品牌敢于去挑戰,直到上一屆東京車展比亞迪以一己之力撕開這道口子。
![]()
今年連續第二屆參展的比亞迪,帶著專屬日本市場的純電K-CAR,算是正面沖向日本市場;而吉利旗下的極氪,則帶極氪009報以攻入高端MPV埃爾法(參數丨圖片)老巢的想法,開啟了對這片未知市場的探索。越來越多的中國面孔、技術和產品,以獨立或滲透的方式走進日本市場,讓這個原本屬于全球五大車展之一,多了更多中國的影子。
隨著雷克薩斯上海獨資工廠火速建設,豐田、日產們在華的合資公司開始全面擁抱中國技術,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賽道上,中國制造和產業鏈正在與日本汽車進行更深刻的綁定。那么,中國真的會成為日本電動化的引領者嗎?
01
困局與遲來的發力
至少在中國市場,和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的視角中,伴隨著鈴木、三菱、英菲尼迪相繼退出,日本車越來越不行了。
不行的背后,是數據的強烈對比。根據中汽協統計的2012年到2025上半年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可以看到,2018年之前日本車的份額一直比較穩定,在2019年到2021年這三年,日本車的份額達到了歷史峰值。
不過在這之后,日系車的滑鐵盧就來了,市場份額直接從最高的24.1%直接暴跌到2025年上半年的10.8%,其份額已不足巔峰時期的一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從曾經不足40%飆升至2024年的61%,2025年上半年突破65%,比亞迪單車企銷量(2024年425萬輛)已碾壓日本車在華銷量總和。
![]()
份額下滑的背后,是日本車在華細分市場的全面失守。在轎車領域,日產軒逸終端起售價從14萬降至6萬元,成為日本轎車在華的最后防線;豐田卡羅拉、本田思域等經典車型銷量同比下滑超30%,而且早已跌出熱門轎車榜單,離破萬漸行漸遠。即便是火熱的SUV,頭部車型也僅有豐田榮放、本田CR-V、豐田漢蘭達這樣的個別車型苦苦支撐。
導致日本車在華出現滑鐵盧的原因,與快速崛起的中國品牌新能源,和日本車在新能源上的轉型有離不開的關系。比亞迪、吉利、長安、新勢力等品牌在純電、插混領域技術突破(如DM-i混動、800V高壓平臺),以“高性價比+智能化”全面替代日系燃油車市場,絕大多數出頭部品牌的新能源占比朝著市場過半份額邁進。
而日本車的新能源占比,在2024年的時候還不足2%,完全錯失新能源轉型窗口期。再加上年輕用戶更看重“智能化、科技感”,而日系車在車機系統、智能駕駛等領域顯著落后于中國品牌,進一步丟失市場,日系車的品牌影響力與用戶追崇度已不復當年。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細分市場,在這里的表現實際上對日本車在全球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除了銷量和份額的變化,電動化的戰略轉型無不困擾著每一位曾經的“大象”。
![]()
包括在全球市場上,即便豐田計劃2025年全球產量上調至1000萬輛,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日益凸顯。2025年4-6月財季,本田經營利潤同比減少49.6%,凈利潤腰斬;日產更是連續四個季度虧損,當季凈虧損1157億日元,不得不啟動到2027財年裁員2萬人、縮減全球工廠至10家的“瘦身計劃”。
毫無疑問,愈加殘酷的市場局面,讓日本汽車逐步感受到了痛楚,電動化轉型的步伐,也變得更為迫切。
作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風向標,本屆車展上的日系三強,都將電動化作為展示核心。豐田一口氣帶來了全品牌矩陣的電動化產品,包括卡羅拉替代車型的純電與混動雙版本,雷克薩斯全新ES轎車及電動化六輪LS廂式概念車,甚至還有超豪華品牌世極的全新轎跑概念車,全面展現電動化布局野心。
本田則聚焦純電賽道,展示了新一代0系電動汽車的第三款車型,以及一款主打小型化、易操控的緊湊型電動車原型車,傳遞出對城市電動出行的理解。
![]()
日產則在“Re:Nissan”戰略下,推出搭載第三代e-POWER技術的全新Elgrand,首發升級版Ariya純電跨界車,同時展出第三代聆風、歐洲專屬Micra及中國市場合作打造的N6/N7等全球電動車型,試圖以量產產品破局經營困境。
從結果來看,日系車企終于擺脫了此前對純電的猶豫,開始全面押注電動化。但對比中國車企的技術迭代速度,這份答卷更像是“補課”——豐田全球純電車型占比仍不足2%,本田的純電量產節奏滯后于中國品牌,日產的固態電池技術要到2028年才能量產,轉型速度與市場期待仍有差距。
02
電動化是被迫的選擇
事實上,日本汽車并非缺席電動化浪潮,反而曾是最早的探路者。從鋰電池技術的發明,到1997年豐田普銳斯作為全球第一款量產混合動力乘用車下線,其THS混動系統開創行業先河,第二代車型更以超百萬銷量成為混動標桿;2009年首發的日產聆風,作為早期成熟純電車型,早在2010年就登陸歐美市場,搭載的鋰電池組與雙充電模式在當時屬于先進水平。
但日系車最終錯過了純電爆發的黃金十年,核心源于路徑選擇的桎梏。
一方面是能源結構決定了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日本作為一個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其能源安全本就脆弱。再加上,資源并不豐富的日本,如果全面發展電動化,意味著對鋰、鈷、鎳等關鍵電池礦產的進口依賴將大幅加深,也帶來更大的供應鏈風險。
![]()
從消費者最基本的使用成本角度來看,日本小型車文化已經讓整體油耗非常低,百公里成本已降至40元人民幣以內,但嚴重依賴火力發電的日本,其國內電價卻相對高得多。換算下來,電動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成本差距在日本市場并不顯著,尤其是在價格較高的電動車市場中。
豐田汽車董事長豐田章男之前也直言,由于日本嚴重依賴火力發電,無論是生產還是日常充電,電動汽車都難以展現其低碳優勢。因此混動車型的“省油優勢”成為政策扶持重點;而充電樁等基礎設施不足,補能的便捷程度,也讓消費者更青睞更便捷和節能的混動車型。
再加上日本傳統燃油汽車產業經過百年發展,已形成龐大的產業鏈體系,如果日本大幅度轉向電動汽車,現有的內燃機產業鏈將面臨劇烈調整甚至解體,這可能導致大規模裁員,供應鏈中的零部件生產商面臨倒閉,最終給日本就業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風險。
轉型本來就是包袱,豐田章男曾多次強調,若激進推進電動化,到2030年,汽車行業可能會失去550萬個就業崗位,這是日本社會難以承受的損失。
![]()
而從消費偏好來講,相對保守的日本民眾對電動車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之前有數據顯示愿意買電動車的日本消費者僅有14%,加上日本部分媒體在報道電動車時,往往強調電池安全風潛在風險,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日本民眾對電動汽車技術的焦慮。
這種基于本土市場的路徑依賴,以及政策的引導,使得豐田、本田等巨頭長期押注混動技術,即便面對全球純電浪潮,也遲遲未能大規模轉向,最終被特斯拉以及中國品牌搶占了先機。本田甚至在2025年明確表示,將“放緩電動化的同時加速混動化”,這種戰略搖擺進一步拉大了與全球主流的差距。
03
中國將扮演什么角色?
汽車產業的百年發展史,本質是一場技術路線與產業生態的迭代競賽,而時代的天平始終向順應趨勢者傾斜。
從福特流水線開啟汽車工業化量產時代,到豐田生產方式以“精益制造”重塑行業效率,再到德國汽車憑借豪華品質與技術沉淀席卷全球,每一個時代都有引領者的誕生。當特斯拉以純電技術打破傳統車企的格局時,中國汽車則抓住了產業變革的關鍵窗口,結合中國國情,走出了“純電+插混/增程”的雙軸引領之路。
如今,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更構建了最完整的產業鏈生態。2025年上半年,中國自主品牌零售銷量同比增長25.7%,市場份額高達64%;在智能化領域,華為、Momenta等企業的智駕方案、鴻蒙座艙已成為外資車企爭相合作的對象,億咖通甚至為大眾全球車型提供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實現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反向輸出。
![]()
這種全方位的產業優勢,既是中國汽車企業持續創新的結果,是中國政府主導產業發展方向的優勢,更是全球汽車產業技術迭代、市場選擇的必然。中國在新時代汽車要實現領先,就必須顛覆德系和日系建立起來的汽車行業規則,從技術和產業鏈角度去思考。
一方面是通過技術創新去實現顛覆,所以中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能源技術運動,不管冰箱彩電大沙發,還是更難的三電技術,智能底盤技術,乃至智艙智駕這樣的AI未來技術,中國通過傳統車企和新勢力、IT企業全面入局,將這個盤子和蛋糕做大。
另一方面要么通過規模化效應去獲得,不斷開放外資準入,讓全球車企獨資在中國落地建廠,分享中國技術和供應鏈,這何嘗又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壯大?這勢必將引領中國由曾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制造和技術領域轉型,推動中國由過去出口最多的襪子衣服,變成出口最多汽車和工業產品的國家,實現產業和工業的高質量轉型。
這些年,日本汽車汽車行業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究呈現高強度態勢,多家權威機構和媒體通過公開拆解五菱宏光MINIEV、比亞迪海豹、極氪007、小米SU7、蔚來ET5、仰望U8等超過20款車型,深入分析中國車型的技術特點,感受到了中國汽車在成本控制、技術創新、模塊化生產、性能標準、生態領先、全產業鏈優勢等方面上全方位的能力,更發出了“在電動車核心三電領域,日本已全面落”的判斷和吶喊。
![]()
面對轉型困境與時代浪潮,日系汽車的電動化未來,似乎愈加需要依賴中國市場和中國技術的賦能與支撐。供應鏈層面,日本已經計劃扎根中國獲取成本與技術優勢,雷克薩斯的國產化布局堪稱標志性信號。此外,豐田已在江蘇常熟建立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并與華為合作開發車機系統、聯合Momenta打造高階智駕,全面接入中國新能源供應鏈。
而在智能化這一電動化的核心賽道,中國已成為全球技術策源地。東風日產與Momenta合作的高階智駕方案,已率先應用于全球首發車型N7;豐田、日產等巨頭紛紛與中國科技企業牽手,本質是認可中國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成熟度與規模化驗證優勢。中國市場的快速迭代節奏,正倒逼日系車加速本土化技術落地,而這種基于中國市場的技術積累,終將反哺其全球電動化戰略。
在市場與產品上,中國經驗正在反向輸出日本,且逐步沖擊日本本土市場。比亞迪與日本零售巨頭永旺達成戰略合作,以“商超賣車”模式打破日本傳統流通體系壟斷,海豚車型經補貼后價格降至約200萬日元,比本田N-BOX等主流K-Car還低30萬日元。
![]()
2025年9月,比亞迪在日銷量同比激增3倍,占日本進口電動車市場16.7%份額,更計劃2026年推出專為日本市場開發的純電K-Car,直接切入占日本新車銷量36.8%的核心細分市場。這種“中國產品+中國模式”的輸出,正潛移默化改變日本汽車市場格局,也為日系車提供了電動化普及的參考樣本。
日本曾以豐田生產方式定義汽車工業的效率標準,如今中國正以電動化、智能化的雙輪驅動重塑行業規則。對于日系車而言,依托中國市場的供應鏈、技術和用戶洞察,或許不是最“體面”的選擇,但卻是最務實、最高效的破局之路。
不久后,當雷克薩斯的純電車型在上海下線運往全球,當比亞迪的K-Car馳騁在東京街頭,日本汽車的電動化未來,早已與中國緊密綁定。這場跨越國界的產業賦能,終將推動全球汽車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
責編:杜余鑫 編輯:何增榮
THE END
PAST · 往期回顧
獨家調查丨楚能造車,要盤活威馬工廠?
超豪華純電市場,迎來破局者
新勢力造車,和過去說再見|15年的熱血與榮光①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