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理想汽車正面回應了10月23日晚上海發生的理想MEGA(參數丨圖片)起火事件,向車主表示了誠摯的歉意,并表示目前尚未形成最終的技術結論。
雖然對事故本身還沒有結論,但理想表示,已經查明同批次的理想MEGA 2024款車輛冷卻液防腐性能不足,在特定條件下會導致冷卻液腐蝕滲漏,極端情況下會造成動力電池熱失控,存在安全隱患。因此理想宣布已主動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召回計劃,對事故車同批次理想MEGA車輛進行安全檢測與更換維修。
![]()
相比于其他發生嚴重事故就“裝死”的新勢力,理想的態度還是不錯的。除了沒有直接承認事故是自己的設計問題,該做的都做了。而且按照“慣例”,都是等事故影響力“冷卻”后再召回,或者把召回粉飾成“升級”,理想這次第一時間回應,已經相當出挑。但我想說的是,這一輪新勢力頻出的事故,或許應該讓我們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警醒,到底應該造什么樣的產品,消費者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產品。
新能源悖論,越“強”越燒?
最近的事故太多了,這幾天簡直就是新能源車“天降惡運”。前陣子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主干道發生了一起新能源汽車事故,跟理想MEGA的惡性程度差不多。理想這個是突然起火,看著就心驚肉跳。成都那起事故發生后,多人合力“拳打腳踢”,最終也未能打開車門,只能眼睜睜看著司機和乘客被燒死。關鍵這兩款車都是“網紅品牌”的“網紅車”,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連帶著很多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都不信任了,畢竟誰也不想開個車把命搭上去。
![]()
包括現在動不動上熱搜的“綠化帶戰神”和“平地崴腳王”,從參數層面看都是非常“好”的車。以理想MEGA為例,刨去有爭議的外觀不談,車內可利用長度長達 3.79 米,大型MPV百公里加速僅5.5秒,CLTC 續航里程達710公里,還有 “12分鐘500公里”的5C超充,誰敢說它不強?但這樣的性能表現,往往需要對現行的設計進行大量“革新”。說真的,5米的SUV,配96度電池包,跑出800多公里的續航時,我看到是非常害怕的。
但很多消費者就認這個,他們覺得宣傳強就是強,“不服跑個圈”。你以為是手機“跑個分”嗎?無知無畏。但沒人告訴你,百公里加速3秒多的背后,剎車未必剎得住,搞不好就要硬闖綠化帶,撞了綠化帶可能會被傷殘截肢,甚至翹辮子。就算所謂的“全球首創電芯倒置技術”,將泄壓閥置于電池包最下方,托底時極易被撞,一旦閥體變形破裂、電解液外泄,結果就是熱失控。 CTP(Cell to Pack)集成技術雖然是個好詞,能提升空間利用率。
一句話:宣傳得再好聽,數據再好看,如果沒有成熟的測試、制造體系做支撐,大量被干掉的“緩沖環節”,這車很可能就是索命符。
比亞迪的抉擇,“一條腿”走路?
我一貫認為,不能因噎廢食。技術發展這么多年,絕大多數城市的出租車、網約車早已“帶電”,足以說明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就像之前的銅陵事故,輔助駕駛讓三名女生殞命,也不能說明輔助駕駛技術就是“不可靠”的,而是要信賴那些做事更“較真”的企業。
最典型的就是比亞迪,造新能源車最早,賣得最多。事故不能說沒有,但真正嚴重的事故少之又少。比亞迪一年賣400多萬臺車,理想MEGA才能賣幾臺,反倒是前者控制事故的能力更強,背后可不是簡單的“運氣好”,而是整個研發、制造體系的導向。
2020年,比亞迪推出磷酸鐵鋰“刀片電池”,通過創新技術提升了動力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解決了傳統磷酸鐵鋰電池體積大、重量高的短板),同時在安全性上表現出色,針刺測試中無明火、無煙,表面溫度僅30℃-60℃。也是在這一年開始,比亞迪就徹底放棄了三元鋰電池技術路線。為何?難道三元鋰電池沒有需求嗎?要知道比亞迪不僅自己會造三元鋰電池,甚至還曾經為福特電馬等外部車型供應三元鋰電池。之所以放棄這塊“蛋糕”,還是因為磷酸鐵鋰電池技術進步了,沒有能量密度“瓶頸”了,沒必要繼續“冒險”。
![]()
很多人質疑,說比亞迪一家電池企業,怎么就“舍不得”放大一點的電池。現在一度電也就500塊錢左右,比亞迪作為廠家還能打個折,多放十度電,加個5000塊錢,還怕沒人要?實際上還真不是那么回事。比如某家車企一直貼著比亞迪海豚、海鷗競爭,確實也把車子做更大了,電池包也加大了,銷量也確實上去了。結果呢,最近蘇州吳中區的一起事故或許能“燒醒”一些人。看似極具“性價比”的車,燃爆“像放煙花一樣”。
一汽-大眾的較真,三重防護
在很多人嚴重,至少在新能源領域,一汽-大眾算是一家非常“死板”的企業。ID.4 CROZZ這樣的緊湊型SUV,配80度電池包,“只”能跑601公里。性能也不夠極致,加速不如那些新勢力,極速還只有160km/h,都不能支持“漂移”,這也是很多人“詬病”的點。
![]()
但一汽-大眾造電車這么多年,有出過那么多嚇人的事故嗎?原因倒也不復雜,電池本身“夠硬”,測試標準“夠嚴”,生產與設計細節更極致。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想不安全都難。
雖然是購買的寧德時代電芯,也用三元鋰電池,但電池包全部采用“三重防護+加固結構”,堪稱給電池穿上“金鐘罩”。頂部、底部及橫梁關鍵部位全部用熱成型鋼、高強度鋁合金殼體防護,電芯泄壓閥上方覆蓋耐高溫隔熱云母片,邊緣采用高成本倒角設計,還配備壓力自動復位閥門。對比那些連車門把手機械裝置都舍不得配備的車企,這樣的投入顯然“不值當”,因為消費者壓根“看不到”。
上汽大眾的“慢”,全因負責!
上汽大眾則以“慢”著稱,爆款ID.3剛剛推出的2026款,續航居然還是451公里。造了這么多年車,完全不如一些網紅車“敢標”就不說了,推新品的速度似乎也不夠快。這其實與上汽大眾的整個研發制造體系強相關。
上汽大眾的測試標準太嚇人了,要通過零下196℃液氮極寒沖擊、高溫炙烤測試,要承受遠超國標的150個加速度的撞擊試驗,電池要經過溫度振動臺機械疲勞、60g加速度碰撞等長期測試。
![]()
電池生產要采用100%設備自動擰緊+人工檢測多重監控,整個生產線的組織時間遠比新勢力要長。還要通過軟件限制過度充電、優化電路過載保護。為什么這些“老派”車企推新品遠不如新勢力“快”,原因就在這里。那些‘老派’車企不敢干的事,新勢力就是敢干;它們不敢放行的產品,新勢力拿來就用。
![]()
很多人替這些“老派”企業不值,造個車那么較真,產品不夠“極致”,推新品不夠“快”,哪有人家一小時大定20多萬臺過癮。而且現在人家的車燒了,你不也跟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嗎?大眾電車的銷量只能說在合資品牌中算多的,跟新勢力沒得比。比亞迪算賣得好的,但更多也是因為自己有全產業鏈,性價比夠高。現在有的企業隨便收購一家四五線的電池小廠,價格似乎也沒比你的高,你的優勢就減少了很多,費那么大勁何必呢?
急功近利要不得!
但我想說的是,人在做天在看。大眾為什么能屹立這么多年不倒,哪怕這幾年合資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基本盤依然穩。比亞迪為什么能強勢崛起,坐穩老大的位置。歸根到底還是兩個字,“厚道”、不急功近利而是循序漸進,把每一步都做到極致,給你最安全的照顧,而不是讓你的車“放煙花”。你把買你車的人照顧好、保護好,他們自然會信賴你。至于那些“走捷徑”的,能騙一次,還能騙第二次、第三次嗎?奇瑞實際上也是這樣的,所以能在出口方面一直是冠軍,他們遵循的是全球標準,尹總也說過:我們開發一個平臺,需要5、6年,其中認證就要化1、2年時間,而別人兩三年就造一個平臺開發出一款又一款的車,我們是做不到的。為什么別人快而奇瑞慢?因為奇瑞多了許多嚴苛的驗證;實際上,造車行業里,“慢”就是快,因為基礎打牢了,之后就好走了,平臺建立得扎實,再開發出各種車型到全球售賣,當然就快了;而某些企業的“快”,兩三年就造一個平臺并開發出兩三款車,當初掌聲一片,預售量碾壓一眾車企,而后來卻問題頻出。盡管你可以裝死不回應,但是這些問題一直都在那里,你得想辦法徹底解決掉才行。那如果要徹底解決掉,沒有三兩年的時間,難說能實現。這種“快”是不是適得其反,反而變成了“慢”,而且,兩三年過后,你覺得整個市場還會等你嗎?
急功近利要不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