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雍 倩
在陜西神木的石峁遺址,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批令人驚嘆的石雕作品,它們鑲嵌于皇城臺大臺基的南護墻之上,或散落在墻下的夾道之中。其中,蛇形圖案尤為引人注目。這些距今約4000年的石刻,不僅工藝精湛,更承載著石峁先民的精神信仰與藝術表達。
石峁石雕中的蛇形象
![]()
圖一 蛇紋石雕
根據孫周勇、邵晶等學者的研究,石峁皇城臺大臺基出土的石雕中,動物形象極為豐富,包括蛇、牛、虎、蟾蜍、羊、馬等。其中蛇紋出現頻率較高,刻畫細膩,形態逼真,可分為“三角頭”和“橢圓頭”兩種類型,眼、嘴等細節均清晰可辨。
這些蛇紋并非孤立存在,它們常與其他神獸、人頭、幾何符號共同構成復雜的圖像組合,鑲嵌于高臺建筑的護墻中,顯示出其非凡的宗教與儀式功能。
蛇在史前文化中的象征意義
蛇在中國史前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義。它既是生命力與繁殖的象征,也與地界、水界密切相關,可能代表祖先或地祇的化身。石峁石雕中的蛇紋,很可能與當時盛行的“萬物有靈”觀念有關,是人們與天地溝通的媒介之一。
張光直先生在《藝術、神話與祭祀》中指出,商周青銅器中的動物紋樣是巫覡通神的工具。石峁石雕中的蛇形圖案,很可能也具有類似的“通靈”功能,是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載體。
![]()
圖二 石雕上的蛇圖案
蛇紋與多元文化交融
石峁遺址地處陜北高原,是北方與中原、草原與農耕文化交匯的重要節點。蛇形圖案不僅見于石峁,也廣泛出現在紅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等史前遺存中。
值得注意的是,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也有蛇形飾件,與石峁石雕在風格和技法上存在某種呼應。這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長江中游與北方地區已存在文化互動。
此外,石峁石雕中蛇與虎、龍等神獸共現的圖像結構,也可能對后來二里頭文化的綠松石龍、虎形器等產生了影響。
石雕的工藝與功能
石峁石雕多以砂巖為材,采用減地浮雕、陰刻等技法,圖像突出、線條流暢。研究表明,這些石雕絕大多數采用本地石料,僅極個別可能來自外地。
它們被嵌筑于高臺建筑的護墻中,既作為建筑材料,也作為宗教儀式的視覺表達。部分石雕甚至被“倒置”使用,學者認為這可能與儀式行為有關,而非簡單的破壞或仇視。
![]()
圖三 皇城臺大臺基南護墻出土石雕分類
蛇與石峁的精神世界
石峁石雕中的蛇,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信仰、權力與宇宙觀的物化表達。它們鑲嵌在高聳的臺基之上,凝視著每一個步入這片神圣空間的人,訴說著一個早已湮沒卻無比輝煌的早期文明。
如今,當我們站在陜西考古博物館的展廳中,凝視這些來自四千年前的蛇形石雕,仿佛仍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對自然與神靈的敬畏與溝通的渴望。
來源 | 陜西考古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