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
“新發現文物數量2700余處!”這是近日從貴州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傳出的好消息。同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三普”)登記的14852處文物全部完成復查,文物點覆蓋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六大類61個細類,基本摸清了貴州省文物資源家底,還探索出一條兼具科技創新、多方協作、人才傳承等特色的文物普查工作“貴州經驗”。
大山里的普查
秋收時節,一支手持圖紙、背負設備的隊伍撥開齊人高的雜草,沿著崎嶇山路朝向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羊場鎮大山深處挺進。這一程,他們蹚過溪流、翻越峭壁,終于抵達目的地——隱藏在險峻山地中的穿洞營盤軍事堡壘遺址和仙人洞遺跡。他們的身份正是鎮遠縣文物普查隊的工作人員。
在大山深處尋找文化遺存是貴州文物普查的一大特色,全省山地丘陵面積占比超過92%。要做到“應普盡普”,難度可想而知。
![]()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普”調查現場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工作啟動后,貴州組建了110支專業普查隊伍,集結了1000余名來自省級文博單位、各地州市、各縣區和高校的專業調查人員,共20余個行業主管部門與文物部門聯合推進這項重大工程。
他們還發動群眾參與,力求實現不漏線索。通過線上平臺、線下媒體發布征集公告,印發通知到各鄉鎮,對接文物、黨史、建筑專家,以實地走訪等方式廣泛征集線索。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普查隊員們背著設備,穿越山脈河流,走訪偏遠村落,陸續新發現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
位于貴州省貴安新區高峰鎮巖孔村的招果洞遺址為研究云貴高原及中國南方至東南亞地區舊-新石器過渡階段的人類遷徙與文化擴散提供了關鍵資料;位于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新州鎮茨梨村的張斗壩涼橋成為貴州目前已知現存建筑本體最早且有明確紀年的廊橋;畢節市、黔東南州清水江流域、六盤水市等地區發現一批史前至漢代的古文化遺址……
“我們結合貴州歷史文化特色,第一時間開展傳統村落、民族村寨、革命戰爭時期文物以及三線建設等專項文物調查。”貴州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協調組工作人員、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小華介紹,貴州還圍繞“四大文化工程”組織省內4所高校120余名文博專業師生,開展了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陽明文化不可移動文物專項調查與研究工作。
數字化的助力
全面摸清文物家底,不僅要開展對“四普”新增文物點的記錄,還要做好“三普”發現文物點的復查。曾參加“三普”的貴州省黔南州惠水縣文物管理所退休人員李惠林回憶:“受當時人力、技術等方面限制,部分‘三普’文物點沒有條件詳細勘探。”
貴州“三普”登記文物14852處,在全省各地星羅棋布,如何實現精準記錄?新技術設備與數字化手段的運用,在“四普”時顯著提升田野調查效率和數據精度。
“這座橋身長9.5米,寬3.5米,高4.1米……”站在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的一處田埂上,普查隊員們手持無人機、測距儀、采集終端等工具,仔細測量著古橋的數據。
“我們使用無人機、全站儀、RTK設備等進行測量,確保定位精確到厘米級!”綏陽縣文化旅游局文物室負責人周廷歡說,隊員們在實地調查文物現狀的基礎上,結合“三普”資料,對文物的位置、保護級別、使用及保存現狀等基本信息進行核實,核定文物本體邊界,并將信息準確錄入系統,為文物建立起“數字檔案”。
第三方專業力量的加入,有效提升了“四普”數據質量,加快工作進度。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的黔西武廟、三楚宮戲樓等文物點,普查工作隊員分工協作,細致展開激光掃描建模、圖片采集、信息錄入等工作。
“三維數字化建模為下一步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還能讓更多人身臨其境感受文物。”黔西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陳文蓉說,他們通過聘請第三方服務公司參與,在保證數據質量的同時,普查完成時間也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個月。據統計,貴州有近50%的縣級普查單元聘請了第三方專業技術力量參與普查,提供測繪及繪圖支持,充實“四普”工作隊伍。
為確保數據精準審核,2025年5月初,貴州組織專家對部分數據進行先期審核,編寫《貴州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審核指引(試行)》,對40余人進行集中培訓,并先后在黔南州、畢節市、銅仁市等多地開展培訓和專家現場一對一指導,為第三階段工作有序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教與學的傳承
“水族墓葬碑刻巧妙地結合了漢族的形制技藝與本民族的傳統習俗,其紋飾和諧統一,體現了文化的互嵌與融合,成為貴州民族融合與社會變遷的歷史縮影。”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的葉成勇教授向學生講述了獨山玉水鎮水族墓葬碑刻的演變歷程。他說:“在文物普查中教會學生如何普查文物,這是一項工作,也是一堂實踐課。”
在貴州“四普”中,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承擔著不可移動民族文物調查專項工作。葉成勇介紹,他帶領團隊系統開展調查工作,全面收集相關數據和信息,在此基礎上形成高質量專題報告,為貴州省不可移動民族文物的保護與研究提供翔實準確的資料支持。
“我們將對88個區縣開展實地驗收,通過審核認定,為文物提供制度性保護。”吳小華認為,“四普”在促進貴州文物“應保盡保”的基礎上,還構建起一套“老帶新、傳幫帶”的工作機制,為貴州文物事業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
在得知“四普”開始的消息后,李慧林這位“老文物”又一次沖到了一線。他手把手教年輕隊員測量文物、走訪老鄉、整理材料,樣樣不落。在惠水縣甲奉勘探馬嘴向之嵎墓時,他帶著大家走村串寨、細讀碑文、翻遍縣志,一點點拼湊出墓主人傳奇的一生。
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王光明也閑不住。他主動請戰,科學規劃普查路線,專門去拜訪70歲以上的老人,從他們口中“挖”出了不少珍貴線索。近一年來,他收集到十多條群眾反饋,像《五宜五戒》程氏享堂石刻、明公昭勇將軍墓志銘碑等,都填補了鎮寧歷史的重要空白。他說:“我想把這些經驗傳下去,讓年輕人明白,普查不只是任務,更是了解地方歷史、積累多學科知識、提升文物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采編:徐陽光)
(圖文來源于“洛陽市文物局”,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