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邯鄲日報)
轉自:邯鄲日報
![]()
“邯 丹阝立旬 ”印鈕。楊揚 攝
![]()
“邯 丹阝立旬”印面。楊揚 攝
杜杰
邯鄲趙王城遺址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消息傳來,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趙王城,這座佇立于戰國時期的趙國都城,令多少邯鄲人傲嬌和關注!傳奇的是我發現山西也有個“趙王城”。這個故事,與一枚古印有關。
這枚古印就是“邯丹阝立旬”印,“邯丹阝 ”即“邯鄲”,復姓,名“立旬 ”,為戰國晉系私印,收錄于《盛世璽印錄》《緣閑堂古璽印輯存》《邯鄲古代城市史》等。
據傳,這枚古印十數年前出現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寨縣東秀莊鄉后五王城村。其時因故不能前往實地探究,十分遺憾。恰好,五寨縣郭效生先生是研究地方文化的學者,我們是未曾謀面的多年好友。故而在微信視頻中,我與郭先生“見面”了。據郭先生講述,忻州市正是趙武靈王在位期間的疆域。如此,此趙王城與彼趙王城還是同宗同脈一家親呢!
一
郭先生用地道的晉西北方言,講述了一個遙遠的趙國故事。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南接太原,北臨朔州、大同,下轄14個縣(市、區)。據考證,忻州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春秋時屬晉地,戰國時屬趙。今五寨縣和靜樂縣仍存有與趙武靈王有關的遺址。
五寨縣位于忻州市西部,北通入呼和浩特市,西隔黃河與榆林、鄂爾多斯相望。境內有多處古城遺址,有出土的陶器、古印等為證,距離縣城20公里的武王城村最為古老。武王,即指趙國國君武靈王。清乾隆十六年《五寨縣志》仍稱武王城,清以后才改稱五王城。從武王城村及周邊方圓幾十里數量不少的春秋戰國墓葬來看,五寨在春秋至戰國初為樓煩國地域。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憑借胡服騎射改革,“北破林胡、樓煩”,置雁門郡,領十四縣,其中的埒縣就設在今武王城村,五寨也是最早建縣的地方之一,它們見證了中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大融合。
靜樂縣位于忻州市西南部。靜樂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境內現存的長城遺跡,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趙武靈王在位期間。《靜樂縣志》載:“周郝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破義渠,自代至陰山,守樓煩為都,于此練兵。縣南有城,名趙王城,在天柱山左劈,東南北俱跨山,西臨汾水,今城猶存。”縣政府所在的鵝城鎮,下轄38個行政村,在縣東南天柱山西側山腳下,有個村子叫趙王城村。在趙王城村外,有座趙武靈王廟。《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均載:“趙武靈王廟在天柱山南三里東山下”。據考證,趙武靈王廟建于戰國時期,后毀于戰火;2011年由趙王城村自發組織重建。天柱山的西側脊梁處便是趙武靈王的點將臺,沿山脊為東西走向,其跡輪廓分明,依稀可見。此外,這里還有兵營兵寨、練兵場、古城墻等遺存。歷史的碎片勾勒出趙王城的大致輪廓——東西長約2里,南北長約1.2里,周長約6.4里,占地面積約55公頃,是趙武靈王在晉西北的一處重要軍事城池之一。如今,英雄遠去,遺跡仍存,像是在時間的河流之上,武靈王胡服騎射,跨馬林胡,百戰猶酣,把一段趙國傳奇寫進了中國的史冊。
郭先生說,有時間過來轉轉。他們當地人喝酒吃肉,情感熾烈,頗有燕趙俠義之風。這跟邯鄲人的性情彼此相近。
我心馳神往,盼望前去尋覓北域的趙國遺風,感受當年趙武靈王站在奔騰的黃河之濱,心底激起多少逆水行舟的豪邁;在逶迤的北國長城,他凝望遠方,該有多么闊遠的視野和遠大的襟懷;陰山腳下,策馬長鞭,那將是怎樣的壯志凌云!我想,不止于當下的這些遺址和傳說,趙國歷史的神秘面紗,還有許多未被揭開或正在揭開。
今古山河,在呼嘯而來的風中,晉西北的趙王城變成了今人的仰望、追隨與遐思的文化地標。
二
今月曾經照古人。那一輪掛在邯鄲趙王城的月亮,依舊寧靜、明亮。它榮辱不驚,見證著趙國歷史的興衰和今日邯鄲的崛起。
春秋時期,趙氏家族活躍在晉國政治舞臺,尤其趙盾一支達到頂峰。到了趙盾之孫趙武時,發生了著名的“下宮之難”,趙氏遭受滅頂之災,幾乎全族覆滅,僅留下年幼的趙武,即趙氏孤兒。十年后,趙武得以復立;經過20多年的努力,趙武出任晉國正卿,趙氏家族由此再次登上了晉國權力的頂峰。
對于趙氏家族來說,化家為國的使命是由趙簡子和趙襄子兩代人完成的。趙簡子為趙武之孫,趙襄子為趙簡子之子。俯瞰歷史,這兩位頂天立地的巨人,站在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的中間,扭轉了歷史的風向標。趙簡子是以趙氏宗主的身份站在晉國的歷史舞臺上,趙襄子則做了傲立于世的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國君。也就是說,這對父子,簡子成為了趙國的奠基者,襄子則成為了趙國的創建者。
公元前475年,趙襄子即位,標志著趙國的建立,以趙氏為首的“三家分晉”,使中國歷史步入了戰國時代。從《史記·趙世家》記載上看,正是從襄子開始使用趙氏紀年的;而在襄子之前,有關趙氏的活動,仍采用晉國紀年。司馬遷是把趙襄子作為戰國啟始時的趙國第一位君主。
也就在這時的歐洲,提洛同盟成立,雅典帝國崛起。而歷經一百多年歷史風云的趙國,以優秀的城市建筑思想,“品”字形的王城組合,雙城(趙王城和大北城)結構的布局,開創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典范,可與同時期的雅典古城相媲美。
襄子即位后,收復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并由耿遷都至此。趙襄子的輝煌成就,最終使趙氏在政治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完成了由晉卿向新的君權的蛻化。
到了趙敬侯時期,由于趙武公之子趙朝作亂,趙敬侯迫于無奈決定遷都邯鄲。公元前386年的某一天,中牟的城門全部打開,隨即駛出一隊隊人馬,“趙”字旌旗在風煙滾滾的征塵中,呼啦啦地作響。它的目的地便是邯鄲。
邯鄲被推上歷史的大舞臺,迎來了歷史的新生!
此后,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歷經八代王侯,延續了158年。這一百多年古趙歷史,風起云涌,磅礴壯麗,最為輝煌的發展時期,當屬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趙武靈王時期的趙國,經過襄子、獻侯、烈侯等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國力強大,成為東方強國中的佼佼者。武靈王理想更為遠大,他的視野所及,穿越太行,抵達了更遠的遠方——因周邊魏、楚、秦、韓、燕等列國崛起,革新大潮此起彼伏,如果趙國不實施改革,很有可能被吞并或消滅。為此,以武靈王為主的改革派,上演了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胡服騎射”改革大戲。
在胡服騎射改革的推動下,趙國國力不斷提升,疆域最為廣闊。《戰國策·趙策二》記載:“地方二千里”。北部疆域,以趙長城與北方少數民族為界,到了今內蒙古中部、陜西北部一帶;東部邊境延伸到黃河以東河間(今河北獻縣東)、扶柳(今河北冀州市西北)一帶;西北部邊境,以古淶水與燕國為界;西部邊境,較以前略有縮小,以汾水與秦為界;南部疆域,基本沒有什么變化,仍和衛、魏、韓交錯接界;西南部和韓交錯接界。
在此期間,武靈王做了最重要的三件大事——開疆擴土、消滅中山、修筑長城。
《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胡林、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據有關專家考證,山西五寨在春秋至戰國初為樓煩國地域,靜樂亦為戰國兵戎之域,且至今仍有長城遺址,看來,此為戰國趙地實屬無疑。
感謝史書,為我們揭開歷史的真相提供了可靠的線索。南北兩座城市的趙王城,月亮應是一樣地圓。
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為了專于軍國大事,趙武靈王把王位禪讓給兒子趙何(趙惠文王),自稱主父。惠文王知人善任,任用樂毅為相,藺相如與樂乘為上卿,趙奢治理國賦,從而使“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實”,把趙國帶到了最為鼎盛的時代。
秋日,邯鄲趙王城遺址,我站在高高的龍臺向四處眺望,滏水揚波,太行巍峨,家園錦繡,百圃妖嬈。邯鄲,閱盡千帆,著手成詩,將古今傳誦的風采,都化作了歷史的風流。
三
俯瞰戰國,這是一個中華文化嬗變、提升和創新的時代,經濟強大,文化繁榮,手工業發達,尤其是藝術百花齊放,呈現出多元風貌和豐富樣式。
“邯丹阝立旬 ”印,便帶著歷史的滄桑和藝術的古樸,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野,也成為了一條聯絡今古的歷史紐帶。
仔細揣摩此印,青銅鑄成,閃著幽古之光。印為鼻鈕,通高1.3厘米,印面1.2×1.2厘米,印面作陰文,筆劃穿插挪讓有致,布局大方。三晉璽印中,陽文的居多,而陰文的較少見。制印之人,又是何方工匠?他是否也是趙國人呢?
想必制印之人,也是趙國人。戰國時期城市經濟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手工業的發達。邯鄲是戰國時期黃河北岸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其冶鐵業和鑄銅業等手工業發達的情況自不待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趙都“大北城”范圍內發現多處鑄銅遺址;2000年在邯鄲市中華大街中段,發現一處戰國時期規模較大的鑄銅遺址。目前已知屬于邯鄲鑄銅業制造的兵器,出土大約有十七八件之多,如“趙令戈”上有銘文“邯 ”;趙王陵3號陵陪葬墓考古中,出土有百余斤的戰國貨幣,其中不少是面文“甘丹”“白人”的趙國貨幣;還有趙王陵2號陵出的3匹精美圓雕銅馬等。這些銅器的鑄造,足以見證邯鄲鑄銅業的發達。所以“邯 丹阝 ”氏的印章,由趙國人鑄制,是可以肯定的。
持印之人“邯丹阝 立旬 ”,長什么樣兒?是邯鄲哪里人?他因何擁有這枚私印?他是否就是當年跟隨趙武靈王開疆拓土、提攜官印為君死的邯鄲故人之一?
我更愿意想象,他身材高大,長相英俊,眼睛中充滿了智慧之光,為趙武靈王在北國的馳騁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枚印,于他,是國家榮譽,也是神圣使命。
歷經兩千多年風霜雪雨的這枚私印,今日重返故土,令人流云入懷,思接千載——它曾是老帥的叱威,塞上最堅鐵、最熱血的虎隘;它更是鼓角數聲、霜重衣寒里,對故土的熱切期盼。回到金戈鐵馬的故鄉,無疑是這盛世的最好重逢!
(作者系河北省金石學會理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